我个人认为湘菜有三个层次,一是官府菜,代表菜系的精华;二是江湖菜,代表菜系的主干和茎叶;三是家常菜,代表菜系的根本和土壤。
而菜系之以是成为菜系,只有官府菜才能将做为食品的菜升华为菜系,成为饮食文化的精华。
而谭府菜正是对湘菜的形成起到了升华浸染。

谭府家主谭延闿,民国传奇人物,晚清进士、翰林编修、两江总督之子、十里洋场花花公子、宋美龄前男友、湖南督军、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实在其晚年职场生活是十分憋屈的,在蒋介石的强力掌控下,他根本不敢有什么作为,只能当个“不卖力”、“不谏言”、“不得罪人”的“三不”院长。
他彷佛把他大部分才华放在“吃”上面了,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但逛遍南京、上海、北京等最有名的馆子,还聘请了江苏人谭奚庭和湖南人曹荩臣为谭府内厨。

我所知的湘菜源流二  第1张

谭奚庭主烧淮扬菜,善于炖、煮、蒸等手腕,曹荩臣主理湖南菜,手腕兼具各家所长,互有借鉴。
曹荩臣又称“曹四”,深得谭延闿信赖,常常由谭口述,曹卖力操作。
时人称“欲请谭延闿,先请曹厨子”。

说到湘菜源流,有一个酒家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曲园酒楼。
听说曲园酒楼创立于1890年,初在长沙坡子街,名厨有袁善诚、丁云峰、史玉和等,1938年文夕大火之后,迁居至南京,在重庆也开有分号。
1949年迁入北京,1955年授衔,毛泽东于曲园酒楼开15桌酒席宴请开国将领,赢得交口夸奖,被称为“隧道湖南菜”。

曲园酒楼堪称湘菜“黄埔军校”,曹荩臣从谭府出来后(详细年代不详),在坡子街创办了健乐园,两年后与曲园酒楼合并。
谭奚庭1920年从谭府出走,在长沙大西门创办了玉楼春酒家,后更名为玉楼东。
至于后来曲园酒楼到底开了多少分号,无人能说得清楚,我只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衡阳公民路的曲园酒楼,一贯熙熙攘攘,买卖好得不得了。
1997年湖南省公布了首批10位“湘菜大师”,个中石荫祥、王墨泉两位泰斗级大师便是从曲园酒楼开始厨师生涯,其他或多或少都受过他们的指示。
又比如号称“衡阳第一女厨”的谢莉萍,也是从衡阳曲园开始职业生涯。

另一个堪称“湘菜厨师摇篮”的便是位于长沙城内永庆街(现今都正街南段)的詹王庙,民国期间为湖南省城酒席业同行公会所在地,每年办会两次,一次财神会,一次詹王瑞诞会。
由于是厨师行业的祖师庙,常常有名师大厨前往进喷鼻香、互换厨艺,很多厨师便是通过这个场所学习借鉴,终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玉楼东和曲园、奇珍阁、潇湘、挹爽楼、李合盛等酒楼为晚清至民国初年长沙筵席业的名店。
湘菜名厨有肖荣华、柳三和、宋善斋、毕河清,号称“四大名厨”。

抗战期间是湘菜形成的第一个高潮期间,那时湖南大部分期间属于大后方,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从华北、江浙等地迁移、逃难过来的人群促进了湖南餐饮业的繁荣,形成了长沙、衡阳等湘菜重镇。
据《报告》在1937年4月26日揭橥《滇程拾遗》,写道:“四月十五日……午应长沙报社同行之招,在钱业公会午餐,主人罗君、陈君集各馆子拿手菜点以饷客。
菜单如下:徐长兴:烧鸭、鸭胰;柳德芳:汤糯;李合盛:百叶、牛肚;清溪阁:面;柳厨子:干丝;曹厨子:鱼翅;醒园:龟肉、蛙肉、牛鞭;玉楼东:汤泡肚;爱雅亭:米粉。
”个中“柳厨子”和“曹厨子”分别指代湘菜名厨柳三和和曹荩臣。
这席宴会基本集中了长沙当时有名酒楼的拿手好菜,这些菜式和店名也随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把名声传到了全体大后方。

当时衡阳由于地处粤汉、湘桂铁路交汇,成为大后方非常繁华的物资、职员集散地,长沙、衡阳之间厨师互换非常频繁,据1931年进入曲园酒楼的石荫祥回顾,长沙曲园有一次为躲日本兵,大部分厨师、伙计出走衡阳,结果在半路被日本飞机炸去世,他后来提及来颇为后怕地说到:“这件事过后,我就以为命里有的终须有,我能活到本日,做人做饭,在任何时候,缺钱冇事,缺德弗成”。

长沙餐馆到衡阳发展的另一个例子是杨裕兴,杨裕兴面馆创始人杨裕臣,9岁在长沙万福楼做小工,凭着一身身手和蛮力,常常演出现场和面、拍面、切面,时称“功夫面”。
1938年文夕大火后,杨家后人逃难到了衡阳。
1945年,杨家后人杨佑德租下衡阳大华门门面,演出现场制作各种面条,赢得大量食客追捧,被誉为“面神”。
我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裕兴面馆排队的盛况。

当时在衡阳中山北路上还有个金陵酒家,该当是抗战期间南京过来的厨师创办,还有解放路口还有一家天津小笼包,也是创办于抗战期间。
现在已经没人理解,埋没于历史了。

湘菜的另一个重镇便是湘潭,湘潭的湘菜源流,来自于四大家族菜:毛家、曾家、齐家、黎家。
有许多湘潭人津津乐道于“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写”,但我却认为湘潭当地特色菜极少有能上得筵席的佳构,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当地田舍特产的大略加工。
以毛家菜为例,红烧肉、火焙鱼这些都是田舍年节常见菜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烹调手腕。
老话说“菜如其人”,毛泽东、曾国藩都是专注于军国大事,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口腹之欲哀求极其大略,怎么可能像谭延闿这种花花公子对食品精益求精。
至于齐白石,更是木匠出身,到北京去发展之前基本没吃过什么好菜的,去了北京往后,倒是曲园酒楼的常客,现在北京曲园那张大牌匾,便是齐白石所书。
有点新意的算是黎锦熙、黎锦耀、黎锦晖等黎氏七杰,至少整出来“鱿鱼三丝”这样的外来食材菜品。

虽然湘潭菜佳构不多,但是民国期间“天下第一壮县”的名称可不是浪得浮名,全国四大米市、湘莲之乡等美称都代表其实实在在的物产,湘潭出产的大米、莲藕、淡水鱼、猪肉、鸡鸭禽蛋……都是一等一的食材,就以毛氏红烧肉来说,只有用湘潭乡间的土猪肉来做,才有分外的喷鼻香味。
而剁椒鱼头也利用湘潭水府庙出产的鳙鱼头为佳。
可以说湘潭的食材造就了湘菜的特色与品质。
而湘潭厨师大部分只有走出湘潭,才能打仗到佳构湘菜技艺,比如现在湘潭的湘菜大师有肖厚培、徐大斌、石定桂、肖克资等等,仅有肖克资是湘潭本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