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蜀汉名将之一。赵云形象漂亮,裴松之注《三国志》称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且身手高强、爱崇道义、赤胆忠魂,其单骑救主、汉水破曹的故事广为流传。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逝于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刘禅敕葬银屏山麓(本年夜邑城东)。
静惠山顶,子龙塑像
赵云生平崇高的风致操行,凝成“忠、义、智、仁、勇”的子龙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在他埋骨之地的大邑,广大民众心中形成深厚的子龙情缘,并逐渐被推崇为子龙文化。
比武壮举 至今犹留箭道街
西岭雪山下的大邑县,四季景致幽美,雪山之水一起流淌,串联起一个个珍珠般的古镇。县城所在的晋原镇,背靠锦屏山,斜江河如玉带环抱。城里有子龙街、箭道街,这是两条熙来攘往的商业街,甚为热闹。城东的静惠山公园有望羌台、平云亭,可供登临游赏。此外,当地许多古老地名,如望军楼、寨子山、堵兵沟、白马沟、石马沟、子龙祠、子龙庙等,这些地名都与一个人有关,他便是赵云。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追随刘备将近30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因战功卓著,被称为常胜将军。
静惠山上,子龙塑像
史载,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基本形成后,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扎营驻守多年。为什么要驻防大邑一线呢?蜀汉时,青衣江上游有汉嘉郡,郡治汉嘉县(今芦山县),人口以浩瀚羌族支系之一的青衣羌为主。当时的大邑为蜀郡江原县,与汉嘉郡临界,羌汉时有摩擦发生。《先主传》记载“汉嘉叛乱”时说:“章武二年(222年)冬十仲春,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章武三年(223年)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章武为刘备年号,这段史料证明,青羌势力已发展到与大邑交界的邛崃。
为防御侵扰,赵云在锦屏山上筑一台一亭,即望羌台、平云亭。如今,沿着大邑静惠山公园里的山间小路蜿蜒而上,山顶上裹着缕缕白云,仿建的深赤色望羌台掩映于杂树林中,登高可俯瞰县城全貌。望羌台下有长长的垛墙,分布着齿轮状的垛口,被彭湃的蕨类植物所掩蔽。我仍记得,幼时曾在垛墙上玩过游戏。山顶有翘角飞檐的平云亭,虽是仿古的木构建筑,但因年深日久,油漆斑驳,也被幽深树林晕染出古朴的味道。
静惠山顶,望羌台
赵云还曾修建土城。据明朝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曹学佺所撰《蜀中名胜记·上川南道》(卷十三)记载,“静惠山(银屏山麓的第一座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历史沧桑变迁,土城早已不复存在。今日繁华的大邑县城,大概便是土城的今生后世吧。
赵云白马银枪、智勇双全,其英武形象深入民气。在大邑流传着许多故事,个中一个堪称大邑版本的“七擒孟获”,展现了他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
听说,青羌力量渐强,有一年,首领梵布调集一万多人马先取邛州,直逼成都。赵云早已摆好阵式,两军大战起来,梵布很快败退,但不肯屈膝降服佩服,对赵云说,这不算,我要与你比箭,若你赢了,我才服输。赵云应允,遂放了梵布,双方约定择日论箭。
那天,阳光明亮,静惠山顶直立多个箭靶,双方将士分列靶场两边,助势加油。一身白袍的赵云涌现,他与梵布先后比试了骑射、背射、走射、跑射、斜射、跪射、正射、仰身射等,胜负未分。将士们忙着运箭,静惠山前的荒草坡被踏出一条路来。末了,双方互换靶位。赵云一箭飞出,穿透梵布箭靶。梵布大惊,跪下叩头归降,担保不再滋扰。
静惠山上,题字照壁
后来,人们将两军运箭踩出的小路命名“箭道街”,并在阁下新修一条宽长的碎石马路,取名为“子龙街”。
九寨联营 文韬武略顺平侯
立冬后,秋风渐紧,大片梧桐树叶金黄铺地。锦屏山上漫山遍野的马尾松,特立如卫兵。呼啸风声中,似有千军万马的叫嚣声。我站在连绵逶迤的锦屏山上,看着一座连一座的山头,仿若折叠的锦绣屏风。“锦屏山”名副实在,难怪赵云会在此演绎“九寨连营”。迎着落叶中的秋风,我的思绪回到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蜀汉时期。
赵云对蜀国的建立和稳定功绩昭彰。他驻防大邑,有效御敌,留下望羌台、望军楼、土城等遗迹,个中最传奇确当数“九寨联营”。
据传,赵云当年依锦屏山阵势设九寨(或说九为虚数),筑牢御敌防线。至今仍有寨子口(在静惠山东侧的胜利山、缙云山之间的山壑,当地人皆称寨子口),山壑不太深,不敷一华里就可翻过山垭,山后旁边不远是寨子山和藏兵沟,现今仍有小路相连。
子龙祠大殿的“常山正气”牌匾
大邑本土墨客陈树文在实地稽核后,曾赋诗《月下登静惠山遥望赵云九寨连营》,诗云:“月来望羌独照汉,当年虎将走马还。九寨连营今安在,万里星辉月下山。”
赵云白马银枪素袍,忠勇无匹,被民间尊为“虎将”、“武神”。然而,在成都武侯祠里,赵云的形象却是一位身着文臣衣饰、髯毛皆白的老者。很多游客表示不解:赵云不是五虎年夜将吗?讲解员先容,武侯祠为唐代建筑,唐人认为赵云能文能武,聪慧轶群,具有儒雅风范,因此塑像为文官形象。
事实上,赵云确实具备文韬武略。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请降,刘备领益州牧,欲将成都有名的田产分赏给诸官。《三国志·赵云传》中说,赵云不同意,谏曰:“益州公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仅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以此可看出赵云之聪慧,亦可见赵云为民之情怀。听说赵云防守大邑,爱民如子,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深受群众爱戴。
1993年建的子龙祠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享年70多岁,是三国英雄中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的将领。时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紧张活动地”的葬制,故后主刘禅“敕葬赵子龙于成都锦屏山之东(本年夜邑县银屏山麓),建立庙堂,四季享祭”。241年,蜀汉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可见蜀汉政权给予赵云的高度肯定。
大邑城东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19年清明节,来自河北正定的分外客人拜访大邑,专程拜会赵云墓。他们是赵云故里的赵氏后人,千里迢迢从正定带来一包泥土,洒在英雄墓冢上。祭拜后,又恭恭敬敬地从墓前掘了一罐墓土,带回正定供奉。这些年,河北省赵子龙研究会的人都要来大邑祭拜子龙墓。
静惠山上,1993年立的子龙塑像
子龙墓在大邑县城东一公里处的锦屏山下,当地又称此山为银屏山。子龙墓于1961年被大邑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成都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龙墓封土高2.3米,呈半圆形;形如小丘,周长29.1米。正中竖有宽1米、高2.5米的墓碑,上刻篆体大字:“汉顺平侯赵云墓”,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上有匾文:“永烈千秋”。整座墓园依山而建,红墙环抱,四周广植翠柏、修竹。当年墓葬前有神道,已创造神道碑封土底部用四层石条渐进式地围成圆形,上部为夯土筑成。
清乾隆子龙墓碑记
大邑的子龙墓,历史上有确切的记载。《大清一统志·邛州》(卷三百十)载:“赵云墓,在大邑县东三里。”《四川通志·陵墓》(卷二十九上)亦载:“汉赵云墓在大邑县东二里,有石碑,上刻汉将赵子龙之墓。”
子龙墓前原来还有祠庙,又称将军庙,明朝末年毁于兵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德耀重新修墓建祠,亲书“汉顺平侯赵云墓”。乾隆版《大邑县志》收录了李德耀撰写的《汉顺平侯赵将军墓祠碑记》,文采斐然,情殷意切,个中写道:
“乃将军不自有其身,而卒以其身恢疆慑敌,髦年正寝,马鬣遗封,传之千载。是非其忠真贯金石、揭日月,有甚至之欤?后世征人游士,以及田夫野老,往来瞻拜其下,吊古兴怀者,盖不知凡几。一旦金戈铁马,骚动川原,而画栋成灰,良田皆棘,而将军墓垄亦寂寞荒烟蔓草间,良可悲夫!
”
后来,乾隆、嘉庆年间又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道光、咸丰年间又加以维修和扩建。子龙庙一度成为拥有三重大殿的祠宇,民众以喷鼻香火供奉,岁无虚日。
1930年,时任大邑县长解汝襄将子龙庙划作郊野公园,增建荷池、筑月台、坪梅亭、小沧洲、占荷亭等楼台亭榭,使得子龙庙更为宽阔幽美。每年农历三月,子龙庙要举办为期10天的庙会,远近游人熙来攘往,盛极一时。
子龙庙因山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子龙墓、子龙祠被“重新利用”,城关镇半工半读技能学校(大邑县职高前身)迁入子龙庙,学校改名“五七中学”,子龙墓的坟头被铲平,子龙庙的仪门、拜庭、厢房等先后被拆,子龙墓前修盖化学大楼,墓后修盖传授教化大楼,大殿侧后修盖办公大楼和宿舍大楼。
2008年后,学校从子龙庙迁出。近年来,大邑当地政府拟将子龙庙的正殿、厢房、因山间、荷花池、占荷亭、小沧州等修复,作为景点开放。
锦屏山麓 子龙文化放光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少盖世枭雄,都深陷于历史泥塘。但是,名将赵云并未因韶光久远而黯淡光彩。
南宋墨客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曾与朋侪携酒悠游大邑。他在登临锦屏山后,写下游记诗《平云亭》:“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鳌背上得同行。天垂绿野三边尽,云与朱阑一样平。烟树微茫疑误墨,风松萧瑟有新声。黄花未吐无多恨,也胜湘累拾落英。”
1914年,德国人恩斯特·伯施曼绘制的大邑赵子龙祠墓图
这首诗,让我们窥见南宋时锦屏山的绝美风光。韶光该当是初秋,漫山黄菊初绽,风吹松动发出清响,团团白云在青山之巅缠绵,山下是一望无垠的绿野。放翁把酒临风,倚“朱阑”远眺,斗志昂扬,满怀对蜀地景致的喜好,但寄寓并不多。诗名《平云亭》,我无从知道,彼时,放翁是否想到蜀汉,想到纵马驰骋、忠心可鉴的赵云?
一代良将长眠于锦屏山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斯人已去,但子龙精神还在被传播和推崇。如今,大邑县积极传承弘扬子龙文化,子龙街小学、子龙文化研究会、子龙文化论坛、子龙文化酒店、子龙文化佳构林盘等,正在这片沃土上发达成长。
有专家认为,作为具有浓厚儒家文化色彩的人物,赵云具备“忠、义、智、仁、勇”,有空想、有信念、有道义、有情怀。他的英雄情怀,尤其是他身上大写的“忠”,其同情弱者、公正正义、遵守左券、看重信誉等道德理念,仍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
子龙墓及拜庭
如今,子龙街小学书声琅琅,读三国演义、讲子龙故事,孩子们正在子龙文化的浸润下茁壮发展。城东的子龙文化酒店,装潢优雅,厚重的文化秘闻助力企业康健发展。每年举办的子龙文化论坛,与会学者对赵云做出新时期的诠释和解读,“常山赵子龙”因此得到新的意义和内涵。
2022年,大邑县子龙文化家当园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以文创、文化不雅观光、文化消费等为主题,通过数字科技、数字艺术、影视制作等延展三国文化传统,并逐步布局三国文化研学、三国烽烟山地运动、伴山农旅体验、山水温泉康养等家当。
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过往。昔日的三国鼎立已是历史,曾经的是非成败也不过转头成空。伫立于锦屏山上,我使劲向历史深处张望。那韶光深处的烟尘里,分明晃动着一朵白色的夺目火焰。白马长嘶,银枪闪耀,一代英武良将,魂兮归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