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凤凰县千工坪镇胜花村落,村落民吴英莲(右)在熏制腊肉。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龚政文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胜花村里腊肉喷鼻香 汽车知识

农历尾月廿七,大寒刚过,春节附近。
来到凤凰县,沿沱江而上,翻过一座高耸的大坝,进入长潭岗水库右岸,这便是千工坪镇胜花村落了。

这是一个纯苗村落,1800多人口,背枕大山,前临沱江,一字长蛇般蜿蜒在十来公里的狭长地带上。
过去这是个有名的穷苦村落,有99户建档立卡穷苦户。

车行在一条不算很宽但十分平坦的柏油路上,面前涌现了一大片猕猴桃林和密密麻麻的木耳棒。
“猕猴桃有一千多亩,黑木耳十万棒。
”县职中驻村落事情队队长田洪贵说。
猕猴桃林的边上,便是古色古喷鼻香的村落党群做事中央。

不过我不是来看村落容村落貌的,我想看看村落里的脱贫户,看看脱了贫的苗族同胞是怎么准备过年的。

龙兴忠家的火塘边坐下,得知老人家走亲戚去了。
一个矮矮胖胖的年轻人陪我们谈天,他是老人的孙子龙燕平。

“这么多腊肉,怕有几百斤吧?”的目光被火塘上空的腊肉吸引了。
火光明灭,腊喷鼻香四溢。

“有三百多斤呢,杀了两头猪。

“那你们可有口福了……”

“也便是这几年呢,自从省里来了扶贫队,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过去哪有得吃啊,人又多,又没什么挣钱的道路。

“你们是个大家庭吧,有多少伯伯叔叔姑姑?”看着屋里进进出出的大人,蹦蹦跳跳的小孩,不禁好奇。

“我爷爷有5儿2女……”龙燕平见告我,爷爷龙兴忠是1948年生人,结婚早,生得多,那时还没有严格的操持生养政策。
可以想见,这么大一个家庭,生活的包袱该有多沉重。

正说着话,一位戴帽子的老人进来,拉着田洪贵和村落干部的手一顿猛摇,说着一大串苗语,表情十分生动。
旁人先容,这位便是龙兴忠,他又抓着我的手猛摇,一张古铜色的脸被火苗映得通红。
村落干部见告我,龙兴忠年轻时候是个狠角色,篮球打得好,喜好喝两口。
如今儿女大了,荷包鼓了,不愁吃了,每天要喝三两苞谷烧。

拾村落道上行,一栋俊秀的江浙风格小楼映入眼帘,这是村落民龙自奎家。
龙自奎身体不好,不怎么说话,妻子吴英莲跟我们拉家常。
她见告,她有两个儿子,在浙江台州打工,做汽车坐垫,都成了家,有一个孙子、一对双胞胎孙女。
儿子儿媳打工收入一个月一万多,老两口种了6亩猕猴桃,一年也有好几万;还有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补贴、社保扶持。

吴吉胜家,也是一栋两层小楼,不过貌似没有落成,里外都只抹了水泥,没有贴瓷砖,二楼也没有窗户。

“我们的屋子都是一点一点修,2017年修了一层,2019年修了二层,今年赚了钱要把装修搞了。
”看到迷惑,吴吉胜说。

这个操持能实现吗?吴吉胜给算了一笔账:两女一儿,种猕猴桃4亩,黑木耳收入4000多;妻子刘凤秀在村落里的益民互助社务工,每个月2000多;儿子儿媳在浙江打工,女儿在凤凰县城打工;2017年村落里给了危房改造补贴4万元,青苗补偿每年也有5000多元。

“这是我们这边的习俗,赚了钱,首先是盖房,而且早就不知足于只盖个简陋的农舍了。
”县里的同道见告我,“一时建不起怎么办?分几年建,三五年过去,一栋宽敞舒适的屋子就建成了。

燕子垒窝,蚂蚁雄兵,这便是勤恳朴实的中国老百姓。
如何在脱贫的根本上迅速奔向小康,过上神往的美好生活,老百姓的动力和办法是无穷的。

走出吴吉胜家,边上一个小房子烟雾环抱,喷鼻香气阵阵,走进去一看,也是一大串腊肉,吊在火塘上。
如今讲究卫生了,像龙兴忠老人那样在堂屋里、床铺边熏腊肉的越来越少,很多人家都有一个单独的烘烤房。

离开胜花村落时,暮色将合。
回望村落里鳞次栉比的房屋,耳边时时传来烟花升空的噼啪声,心里涌起莫名的冲动和无声的祝福。
祝福我们的苗族同胞,祝福这超越越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