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4月20日电(郑明鸿)从无人机的视角望去,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和凤冈县交界处的燕龙山林场满目翠绿。然而57年前,这里尽是荒漠;57年里荒山变绿洲,离不开护林员黄华跃一家三代的费力。
1965年,位于燕龙山的一家国营漆厂倒闭。这年黄华跃的外祖父冯能顺刚从村落支书岗位上退下来不久后,被安排到燕龙山通知国营漆厂的厂房。他带着妻子、女儿和准半子陈学帮,来到了燕龙山。
彼时,燕龙山上连一株灌木都难寻,杂草丛生。目睹此景,冯能顺萌生了在山上植树造林的想法,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他们找来杉树种子,育苗、移栽、管护……5年韶光,植树造林100亩。其间,除了种些粮食坚持生存,冯能顺和家人全都在栽种和管护树苗。
这是3月8日拍摄的燕龙山林场局部。(务川县融媒体中央供图)
1978年,当地政府决定在燕龙山办一个2000亩旁边的林场。冯能顺被委以重任,他带着周边各村落寨选派来的40多名村落民,用时2年,植树造林1300余亩。陈学帮回顾,虽已上了年纪,但冯能顺仍坚持亲力亲为,与村落民同工同劳。
1980年,恰逢屯子地皮改革,村落民陆陆续续离开林场,回到了原村落。看着新栽种的树苗无人管理,冯能顺发急万分,一病不起。看着病床上的岳父,陈学帮承诺道:“就算别人都走了,我们一家人也会留下,不会丢下这个林场。”
同年,冯能顺和妻子因病去世,陈学帮接过了守护燕龙山林场的重担。经他奉劝,另有7位村落民答应留下。他们一边种地坚持生活,一边管护、扩栽苗木。1980年至1990年,他们又栽种树苗600余亩,燕龙山林场面积达到2000亩。
2014年,燕龙山林场已树木成林,陈学帮也已年迈。曾让岳父冯能顺急得一病不起的“谁来守护林场”这个问题,如今又困扰着他。他约请自己的半子黄华跃来延续这份奇迹。
面对岳父的“约请”,黄华跃起初并未赞许。陈学帮几经奉劝、态度武断,终极黄华跃应了下来,成了燕龙山林场的第三代护林员。
如今,黄华跃已在燕龙山林场护林7年有余。每天清晨,他穿好森林防火服,带着工具出门,和同事在林场里穿行,清理掉落的树枝、腐叶,补种树苗。
黄都镇林业站卖力人先容,黄华跃和同事2014年以来已补种树苗9万余株。
“漫山遍野的树木,就像外祖父和岳父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有一种亲切感。”黄华跃说,春秋季是森林失火高发期,也是他们事情最忙的时候,除了日常巡护,他们还要给周边村落民遍及森林防火知识。
57年间,曾经杂草遍野的燕龙山已披上绿装。2000亩林场仿佛一台天然空调,将海拔1200米的燕龙山的夏季均匀气温调节在25℃,每年都有重庆、湖北和广东等地的游客到此避暑,近三年已接待游客15000余人次,不少村落民吃上了“旅游饭”。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