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乱充满血腥,据估计陕甘回汉去世伤2000余万,背井离乡者数不胜数。
以马化龙、白彦虎为首的几十支叛逆师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辗转反复,相互支持。
马化龙
个中,陇东、陇南的回族叛逆师尤其善战,清廷视其为心腹之患。
杨毓秀在《平回志》中提到:“其人习懔掠、凶恶好斗,平凉、盐、固之陷皆出其谋。……既居万山丛中,又处适中之地,疾在心腹。”
这支被清廷言听计从之患的军队,正是由李得仓领导的“南八营”回民叛逆师。
李得仓其人李得仓(1827-1896年),是甘肃张家川县刘堡乡李山村落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回族农人家庭。
年轻时,他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做工。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大规模的回民自卫反清动乱爆发。
同治
当时,35岁的李得仓在衙门里充当衙役,在这期间,他目睹了贪官劣绅的敲诈打单和贫苦百姓的悲惨生活,并且看到官府制造回汉轇轕,乃至不许可回民自由行路,擅自截杀。
因此,战事爆发后,李得仓便在张家川的回族群众中积极方案发难。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部分陕西陇州固关的回族群众因无法对抗清军的剿杀,携眷亡命至张家川。
在途中,遭遇了秦州知府赵桂芳率领的清军阻截,双方征战,赵桂芳部败退。
这些回民希望能在张家川暂时躲避,但张家川的回族人因怕受牵连,不敢收纳。
李得仓看到这种场合排场,出面斡旋说服汉族士绅王安然等人给予救援,使固关回民感激不已。
李得仓和“南八营”同年十月,清军参将范铭率军前来剿杀固关回民,此时张家川回民保举李朝栋为首领头子,与固关回民一起抵抗清军,终极击败范铭。
但战斗过程中,首领头子李朝栋中枪战去世,副领李生华许诺:“谁能夺下大帅尸首,便扶谁做大帅。”
李得仓冒险夺回其尸首,赢得了回民的尊重,并被保举为统帅,人称“李大帅”。
他将回民军编为中、前、后、左、右五个大营,进行了周密的军事支配,举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
甘军
李得仓领导的张家川回民叛逆师不断在静宁、隆德、固原等地活动,合营捻军打击清军。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李得仓集中兵力恪守张家川城,积蓄力量。
清廷闻知陇东南再生变故,急调清军进攻张家川。
初三日,清军改变计策战术,用火攻对付城内的叛逆师,至晚,清军架设云梯,火器齐发不料引爆了叛逆师的炸药库,烧去世双方军民无数,叛逆师惊溃不已,开西门直奔龙山镇,清军“并拦途截杀,前后夹攻,约去世五、六千名,投井自缢者更难以数计。”
经由数次激战,叛逆师被迫撤退至龙山镇,连续与清军鏖战。
清军将领雷正绾认为必须彻底清剿叛逆师,于是抽调七成兵力追击叛逆师。
白彦虎
而李得仓则利用龙山镇地形繁芜、易守难攻的特点,坚守阵地,并在短暂的战间空隙中休整军队。
他带领余部转移至秦安莲花城,与穆生华军合兵一处,连续进行抗清斗争。
“穆生华是哲赫忍耶第二代传教人穆宪章的孙子,人称'平凉穆三谷’。”
同治五年(1866年),他们曾攻入陕西凤翔、岐山等地。
但双方实力悬殊,此后,穆生华因战局不利在甘肃固原忧郁而去世。
在叛逆斗争陷入低潮时,李得仓决定整编回民叛逆军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同治四年(1865年),他率部突围到达礼县盐官,受到当地回民叛逆师的支持,休整军队后吸收了穆生华余部的三个营。
同治五年(1866年),李得仓将部队统编为八个营,号称“南八营”,他任大帅,苏生杰任副帅。
李得仓在军事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认识到,纯挚对攻清军大部队,叛逆师一定亏损。
因此,他发挥叛逆师机动灵巧的上风,在运动战中给予清军出其不虞的打击,尽可能减少叛逆师的伤亡。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李得仓率南八营进攻华亭县城。
清军见陇东南军情急急,陕甘总督杨岳斌亲自督战。
杨岳斌
同治五年玄月,李得仓率部转战泾州、固原等地,与清军会战于洪河川,叛逆师得胜。
李得仓的机动灵巧的运动战,加之清军的粮荒,搅得清军防不胜防。
李得仓在南八营的组建与反抗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聪慧。
他不仅成功地整合了各地回民叛逆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还通过灵巧机动的战术,使叛逆师在劣势下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
与太平军和捻军紧密合营李得仓(1827-1896年)领导的张家川回民叛逆师在反抗清朝压迫的过程中,与太平军和捻军紧密合营,共同对抗清朝的腐烂统治。
陕甘回民叛逆与太平天国运动同步进行,互为犄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力量。
捻军活动地区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进入陕西,与清军在周至、凤翔一带展开激战。
此时,李得仓领导的张家川回民叛逆师也初举义旗,这使得清军疲于奔命,腹背受敌。
张家川回民军的发难成功管束了一部分清军,间接为太平军供应了有力的支持。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在周至作战失落败,被迫南撤。
李得仓捉住机会,率张家川回民军进入华亭神峪河,截断清军的运粮道路,再一次有效地合营了太平军的撤退,起到了掩护浸染。
太平军
除了与太平军相互合营外,李得仓的“南八营”与捻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同治五年(1866年),李得仓率领“南八营”与陕西回民叛逆师会合,展开东进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捻军由梁王张宗禹率领,从河南向陕西进发。
捻军的入陕,使得陕甘两省的回民抗清斗争达到高潮,不少汉族反清武装如甘肃董福祥、高万镒部也积极合营李得仓等部回民叛逆师。
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李得仓率领“南八营”攻入陕西千阳、陇州、凤翔及关中东部一带,与捻军首领张宗禹联合作战。
捻军
在凤翔地区,两军一度仅隔一河,并有渡河会师之议,但由于操持透露,清军总兵刘松山、谭玉龙合兵堵截,操持未能实现。
随后,捻军与“南八营”再次准备联合,但因清廷重兵围剿,两军在三原至咸阳间被冲散,操持未能实现。
只管如此,李得仓与捻军仍有多次成功的联合作战。
例如,1867年11月,捻军和回民军共同盘踞了绥德,掀起了陕甘反清斗争的高潮。
然而,由于左宗棠采纳“先捻后回”的策略,集中兵力打击捻军,捻军在华北告急,西捻军在回民军掩护下渡过黄河东去,陕甘回民军在关中伶仃,被迫再次退往甘肃。
李得仓招抚,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为了弹压西北回民叛逆,先后叮嘱消磨了六任总督(钦差大臣)办理陕甘军务。
第五任总督穆图善主见对回民叛逆师宜抚不宜剿,而第六任总督左宗棠则主见以武力弹压。
左宗棠
从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至同治八年(1869年)十一月,陕甘军务实际上由左宗棠和穆图善共同署理,但穆图善因先期督办不力,归左宗棠节制。
两人常因对回民叛逆师应抚还是应剿的问题发生不合,但以左宗棠为首的主剿派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左宗棠进驻西安,开始支配对陕甘回民叛逆师的围剿。
他购进大量洋枪洋炮,并制订了三路平回的作战方案,招抚了董福祥集团作为清军南翼,亲率中路,北路由刘松山率领,浩浩荡荡向回民叛逆师发起进攻。
董福祥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左宗棠移军乾州,诱使陕境回民进入甘肃,以便节省兵力。
面对清军的剧烈进攻,李得仓创造回民叛逆师力量薄弱,难以与装备精良的清军反抗。他负责剖析形势后,决定接管清廷的招抚。
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李得仓在萧河城与盐关营何士秀部一起率众10万人(另一说16万人)受抚。
六月,清廷叮嘱消磨官员前往招抚,实际稽点人数为9万6千余人,个中汉民胁从者3万1千余人。
由于饥病,回民陆续去世亡,剩下3万1千余人,乐意返回原籍。
清廷安排回民回到秦安、净水张家川等地,并命令李得仓约束部众,不得扰及汉民。
关于李得仓接管招抚,有两种紧张说法:
1. 马化龙的密令:据张家川教内传说,李得仓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受了十三太爷马化龙的密令屈膝降服佩服。当时马化龙自感形势严厉,叮嘱李得仓先行屈膝降服佩服,以保全后路。
2. 粮食短缺:另一种说法认为,金积堡和“南八营”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据记载,当时金积堡的回民军粮食短缺非常,乃至发生了食人事宜。马化龙考虑到生存问题,决定以家眷为捐躯,和左宗棠议和。他也建议李得仓在南八营防区内就地议和,以免连累广大的公民。
后果与影响李得仓接管招抚后,回民叛逆师被安排居住在秦安、净水张家川一带。
清政府按口计粮,初期每天大人给半斤,小口给6两,秋后停滞。
周围汉族群众的接济使回民得以生存,清政府对屈膝降服佩服的回民进行严格掌握,设立十家长、百家长,限定其行动和日常生活。
从宏不雅观上看,李得仓的屈膝降服佩服标志着西北回民叛逆进入低潮。
清政府在弹压太平军和捻军后,集中兵力对付陕甘回民叛逆师,回民军的处境更加困难和危险。
李得仓的接管招抚,对清廷来说是一次主要的胜利,使得陇东门户大开,左宗棠可以长驱直入,进逼金积堡。
清代官方文牍记载,李得仓是清廷的心腹大患。
从同治元年叛逆到同治八年招抚,李得仓的革命性是武断的,但在面对清军的压倒性上风和严厉的生存问题时,他选择接管招抚,以保全回族民众的性命和未来。
李得仓的选择,虽未能对清朝统治构成决定性打击,但他的决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展示了领导者在面对生存危急时的聪慧和决议确定。
李得仓为保全回族民众接管清廷招抚,是一段繁芜且充满寻衅的历史,值得后人铭记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