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空的上面还是天空,路的前方还是路,随着澎湃新闻在1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上看辽阔中国。以高速为径,拜访山川,眺望湖海,云游城镇乡间,澎湃新闻“沿着高速看中国” 历时近3月的全媒体宣布已经动身。
4月7日,澎湃新闻沿着京沪高速来到了江苏淮安市的周恩来纪念馆,这里收藏着周恩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的作文、长征途中用过的公函包和望远镜、生前穿过的衣物等,以丰富而详确的资料、图片和实物来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光辉生平。
周恩来纪念馆正门,碑刻笔墨由邓小平书写。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 庄岸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思念你,惦记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这是33年前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前追忆先夫时写下的句子。
位于湖心岛上的周恩来纪念馆。
四月初,间隔北京八百公里外的江苏省淮安市桃花垠人流如织。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不谋而合地走到成排的海棠树下,眺望坐落在湖心岛上的周恩来纪念馆,思念这位早已故去的共和国开国总理。
少有人知的是,自12岁北上求学之后,此后的66年人生里,周恩来再也没有回过淮安。“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是他毕生的遗憾。动荡时,贰心系家乡公民安危,担心牵连无辜,更怕影响组织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恐“衣锦回籍”影响不好,亲笔写下“十条家规”,告诫支属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周恩来的关系。
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大厅外不雅观。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自1992年1月落成对外开放以来,已经累计接待中外瞻仰者4000余万人次,是当地最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诲基地之一。
周恩来纪念馆80后讲解员贾茹见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淮安民气中,这里更像是一座精神家园,徜徉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一代伟人的革命足迹,更能收成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为中华之崛起
从事讲解事情已有十年,闭上眼睛,贾茹都能清晰地说出展馆内每一张图片的位置和内容。可每到周恩来诞辰之日或清明等主要时节,她还是禁不住在讲解时落下眼泪。
学生时期,贾茹主修经济,如果不是父亲的坚持,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初来乍到时,领导塞给她厚厚一沓资料,哀求是“一个月内,必须倒背如流。”
志愿者帮助老年游客登记入园信息。
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安姑娘,贾茹对周恩来的平生故事本不陌生。可当她真正捧起资料开始学习才创造,要在短韶光里向游客概述周恩来伟大的生平,其实不是件随意马虎的事。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当时的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6岁时,周恩来随同父母和养母及两个弟弟,全家六口搬家清江浦,先是寄居在外祖父家,后搬入离外祖父家不远的一处宅院定居、读书。在那里,周恩来度过了五年的童年光阴,接管早期的启蒙教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熏陶。
少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目前周恩来最为大众熟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主要的迁移转变却常被忽略:北上求学。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江苏淮安,随伯父周贻赓来到沈阳。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白山黑水间,死活存亡时,他开始了求索。1912年10月,他在《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任务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备国民之学校耶?”
也是在沈阳,周恩来打仗到一批进步的西席,开始阅读进步书报,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终极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直到1913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才离开了沈阳。周恩来后来回忆时曾说过:“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4月4日从各地前来参不雅观的家长和孩子。
平日里,周恩来纪念馆的参不雅观者中不乏淮安本地或从外地组团前往的中小学生。贾茹见告澎湃新闻,她最喜好向孩子们讲述的正是周恩来在东北求学立志的少年光阴,希望他们理解周恩来投身民族解放与振兴伟大奇迹的进程,同时也给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国的种子。
为给到访者呈现更好地不雅观展体验,贾茹利用空余韶光存心琢磨,她在条记本年夜将展馆内每一幅照片和画作背后的历史事宜和人物故事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来,再重新加工,进行“二次创作”。有时,一些年长的参不雅观者乃至会一边听讲解,一边和贾茹磋商,这给她带来莫大的灵感。“讲解不是生硬的背诵史料,每一次来参不雅观的人不同,都会给我新的启示。”她说道。
孩子们在纸上书写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
家风永流传
除了少年立志的篇章外,让贾茹讲解时最动情的莫过于周恩来被疾病缠绕的晚年光阴。
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患膀胱癌,逐渐发展至每天便血,但仍连续超负荷事情。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韶光内,除个中13天外,他每天的事情韶光都在12小时以上。
直到邓小平复出并参加联合国会议归国后,周恩来才于1974年6月住进医院。即便是在住院期间,他仍坚持事情,共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事情200次以上,乃至带着重病飞到长沙商榷办理四届人大“组阁”的关键问题。
如今,在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大厅一楼,高挂着用树干雕刻的“公仆”二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曾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写道,国家的干部是公民的公仆,该当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巨,乃至走后门,分外化,那是会引起群众众怒的。
周恩来纪念馆内高挂着树干雕刻的“公仆”。
身在高位却从不以权略私,不拿原则作交易,生平明净两袖清风,是周恩来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印象。在贾茹看来,这实在都源于良好的家风。
澎湃新闻把稳到,在周恩来纪念馆内,陈设着他手书的“我的教化原则”和《告亲戚朋友》的“十条家规”等宝贵的历史资料。
个中,“十条家规”包括:晚辈不准丢下事情专程到北京看望、来者一律住机关招待所、不准宴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汽车、不许说出与周恩来的支属关系来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分外化等等。
这些条框并不但存于纸上,也化入了周恩来和家人生活的点滴。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就曾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中写道,有一年寒假,几个兄弟姐妹在学校没人接,周秉德的哥哥就写了一封寄往中南海的信,内容是“派车来接,已经放假了。”当天下午,周恩来的警卫员骑自行车到了学校,另招了两辆三轮把孩子们拉回家。到家后,邓颖超用严明地见告周秉德:“汽车是事情上用的,不是给你们用的。”伯父伯母的言传身教,给周秉德此后人生的所有重大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适逢清明小长假,不乏家长带着孩子从外地驱车前来,也有不少本地的中小学组团来到周恩来纪念馆踏青参不雅观。贾茹也带着正在放假的女儿一起来了。
孩子们手持白色和黄色的鲜花,走到周总理的白玉雕像前,深深地鞠上一躬,并在场馆外部空地的展板前,用稚嫩的笔体写下:“周总理,我们永久怀念你。”
贾茹见告澎湃新闻,在淮安民气中,这里更像是一座精神家园,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一代伟人的革命足迹,不仅是为了瞻仰,更为收成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馆内陈设的宝贵史料。
衣锦未回籍
鲜为人知的是,少时离家后投身革命,直到78岁在北京逝世,整整66个春秋,周恩来一贯没有回过故乡淮安。
贾茹说,斯人虽未归,但他的心一贯顾虑着故乡。1960年,周恩来在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刘秉衡时曾问起身乡的古老的小河:“文渠没有堵塞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那里划船打水仗……”
更深厚的感情是对付逝去母亲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在抗降服利后的重庆招待会上,周恩来沉痛地说道:“36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
为什么不回去?1950年1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动员干部过好“土改关”所作的报告中,曾坦陈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4年前没能回老家的缘故原由。
原来,淮安当时虽是解放区,但从多次会谈中,周恩来判断内战在所难免,担心自己回去会连累亲友遭到伤害。此外,周家本是当地王谢,他也害怕亲戚中会有部分人因与他的这层关系而给苏皖边区政府推进土改带来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先后担当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同时承担着经济、外交、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主要事情,更没有机会了。
不仅如此,他还阻挡身边的亲人还乡。有一回,弟弟周恩寿委婉地向他提出,故乡有人来信,提及驸马巷老家的屋子破旧,想回去修葺。
周恩来严词谢绝:“院里的住户不需迁居,我们的屋子,尤其是我住过的屋子,要塌就让它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许翻盖维修,更不许可搞什么纪念馆组织群众参不雅观。只要活着,就不许搞。”
贾茹见告澎湃新闻,正因如此,周恩来纪念馆选址在间隔周恩来故居两公里的外湖心岛上,便是为了达成老人生前不愿意打扰百姓生活的心愿。
一个没有遗产、后嗣、墓地、乃至没有留下骨灰的人,却在公民心中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在周恩来纪念馆,人们险些嗅不到商业的气息。总占地面积为44万平方米的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
周恩来铜像。
在馆区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主馆、陈设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西花苑碑园等纪念性建筑。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游人沿南边51级台阶而上,便可抵达主馆第二层的瞻仰大厅。贾茹说,这呼应了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年恰好51岁。在瞻仰大厅内,矗立着一座周恩来全身汉白玉坐像,连基座高4.7米,和煦的阳光透过蓝色天棚撒下来,落在汉白玉座像上熠熠生辉。
澎湃新闻从周恩来纪念馆获悉,自1986年3月由中宣部批准兴建,到1992年1月6日落成开放,时至今日,该馆已累计接待海内外不雅观众4000多万人次。
任务编辑:谢寅宗
校正: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