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音乐人小河

1

专访|音乐人小河音乐要在耳为闻在眼为看在鼻为嗅 休闲娱乐

专辑先容第一段,小河写小时候玩过的一种叫“琉璃嗝夯”的乐器,“玻璃制品,唢呐的样子,喇叭口由极其薄的玻璃闭封住的”。
一吸一吹,玻璃面就会一凹一凸,发出嗝、夯、嗝、夯的声响。
他们发明出用手、腋、膕窝等部位演奏的技巧,“以是乐意称之为乐器”。

一个大略的东西衍生出很多玩法,这是好玩。
反过来若很多东西指向同一种玩法,就很无聊。

这张唱片10首歌,全是古老的禅诗和偈诵,最远可抵2400年前。
这意味着歌词没有废话,鲜有俚俗,几无端事,人物寥落且可能只是隐喻,只有宝碑本来的样子。
宝石能反射出多少种光?

小河自己念诵过很多很多遍之后,先是旋律自然地降落到这些禅诗和偈诵上。
唱片的唱奏编录混由他的一人作坊打磨出来,“审美与能力的平衡最名贵”,草鞋穿在赤脚上。

这一部分的创作是纯个人的,但小河没有止步。
他把古人与他共情的东西,又清偿到人群里。

2

唱片只是嵌在一个操持里的切片。
完全的操持包括很多次的“回响行动”,由小河带领听友们一起录制歌曲,短则4小时多至一两天,其间产生数量浩瀚的“手工唱片”留在参与者的手里。
参与者不止是小河的歌迷,文艺男女们。
选在MV里的反而是较年长的村落民,唱歌时表情负责。
解释了这些歌绝对不难唱,它们能诵就能吟,彷佛潜藏在影象里的老祖母歌谣。

小河把“我”变透了,才能有回响。
“我的创作跟所有我的听都有关,包括那些我并不喜好的,被动与不经意间听到的。
有段韶光,我认为这世上根本没有百分之百的原创。
回响这个词,我中意了良久,由于它很靠近无法言说的‘现实的样子’。

但小河不是肩负“传道者”的重任去做这件事的,他也不是为了求一个“流动、变革的过程”,只是实践“音乐行为”本身。
这样的阐明听起来非常“玄学”,这样想吧,一群人一起唱歌,每一遍都不一样,是不是会比较愉快?

和传统唱片一起出身的还有一张多媒体唱片,由内耳团队、六位动画师艺术家和小河一起完成。
视频版本的音频目前掌握在48khz(采样率)16bit(量化精度),比CD的音质还要好一点。

内耳的两位合资人之一、艺术家陈友桐想用这个项目,试着“规复音乐更多层面的表达本能,把‘听’从一百年的唱片工业通过其利于买卖的传播技能及载体将其逼入的单一田地中解放出来。

和尚念经都听过吗?回忆起来的时候,会有画面一起涌现吧。
一群和尚绕殿而行,唱经声非常好听。
很多中国人童年的影象里都有这幅声画,还有钻进鼻子里的佛前喷鼻香的味道。

3

由“内耳”微信"大众号的端口进入后,“猴河”赤条条在等你。
要听完第一首歌,才会涌现收费窗口。
一旦决定购买多媒体唱片,必须依序听完一首歌方能进入下一首。
全部听完系统解锁,这时才能自由重听任一歌曲。

技能可以供应便利,也能防止过度便利。
这张多媒体唱片不仅进入的端口封闭(未在各流媒体平台上架也险些没有宣扬),操作界面亦封闭。
系统以不“方便”的形式敦促你不要摧残浪费蹂躏银子,不可以耳机一塞不看屏幕仅顺序播放;你要点开一首歌看完MV,退出,才能进入下一首。

动画形式包括水墨和定格动画,有大略的线条流变,也有启智学校学生们的画作拼贴。
艺术家们在完成命题作文的同时亦对小河产生影响,七八个月的韶光里他的音乐随着画面的天生也在变革。

末了一首《四个老婆》本来是动画师齐乐的展览作品,当时的配乐是小河。
两位创作者的身份互换后,通过弥补镜头、重新剪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内耳”一贯是个神奇的平台,他们的内耳音乐节反“节”,首张多媒体唱片反“反智”。
还彷佛钱从来不是一回事。
《回响》的制作一定很贵,但多媒体唱片才卖35块。
陈友桐讲,“收益的问题不是最紧张,乃至在系统设计上我们会故意弱化收益观点”,直接刷掉一批界面操作能力不佳或者不喜好的人。

“目前发布的是《回响》1.0版本,2.0会考虑增加触屏过程的动画交互和完善更多干系《回响》的内容版块。

但愿他们能一贯这样搞下去。

4

“佛系”已经变成很可嘲笑的观点。
大家众志成城地把它塑造成野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反面,变成呆滞无为的生命状态代言词。
小河此时仍“顶风作案”,他不是一贯很“先锋”么?

实在“先锋”的观点蛮无聊的,不知道如何评判又以为牛逼的,就偷

但关于内容有一点,精神探索和怀旧并不是比反抗压迫大略低级的事情,禅诗和偈诵里面有韶光也没能磨掉的人情光滑油滑。
更多关于“回响”操持,听小河自己来说。

澎湃新闻:从“音乐肖像”操持到“回响行动”都请了很多随机的人参与,交互性很强。
为什么?

小河:它们并非完备随机性,个中有很多决议的时候与其结果。
从自我到他人,从舞台到更开放的空间,这些项目都源自发现,对自我创作与音乐本身的创造。

澎湃新闻:和别人一起做音乐的时候,你是比较“满”还是比较“空”的状态?你对别人的影响与别人对你的影响,和预期的差不多吗?

小河:这事没想过。
根据我现有的履历回顾,在现场“满”与“空”也是他人影响的结果,“满”与“空”的状态各有利弊,要因情形而定,比如来参与者很怯场或放不开,就须要你去积极善导了。
现场合作畅快的履历,绝不是只有自己Hi,由于别人Hi也能增加你的Hi点。

澎湃新闻:参与的人理解歌的内容吗?你须要他们理解吗?你关心他们的体验吗?

小河:“回响行动”时,我们会有关于歌曲的分享与互换,我是希望大家能理解这些歌的。
完全的“回响行动”可从4个小时到1或2天,它有足够的韶光让我们能就这些歌与这件事,好好的体验与互换。

澎湃新闻:《回响》里的歌是都有很多版本吗?既然是一个流动、变革的过程,为什么末了会想集结成专辑?

小河:是的,《回响》的歌除了《了歌》《四个老婆》外,其他歌有很多版本以“手工唱片”的形式留在参与过“回响行动”的听友那里。
“回响行动”不是为了要一个“流动、变革的过程”,它只是实践“音乐行为”本身,而不因此“出专辑”为紧张目的。
这次将这些歌录制成集揭橥,也是应一些因各种缘故原由无法参与“回响行动”的听友所愿,但唱片只能做唱片的事,“回响行动”更好玩。

澎湃新闻:正式的专辑录制过程是怎么样的?

小河:这张歌曲集,我还是一个人搞定,唱奏编录混。
我喜好手事情坊的觉得,逐日打磨打磨,风雅也好,粗陋也好,都是实际水平。
于我个人而言,审美与能力的平衡最名贵。

澎湃新闻:这样的多媒体形式是怎么想出来的?封闭平台的发行和封闭的打开办法只是为了专注的体验,还是有别的缘故原由?

小河:据我所知,杨波与陈友桐的“内耳”本来就有揭橥与出版音乐的想法,恰好我和友桐、杨波聊起《回响》如何在内耳呈现时,大家决定以“多媒体”的办法,这正是“内耳”的强项。
《回响》算是试刀,有诸多不敷,但“多媒体唱片”已经可以供应给音乐一种差异于实体与数字之外的另一个存在形式了。

澎湃新闻:终极呈现的形式是你想要的样子吗,有没有缺憾?

小河:有惊喜,当然也有遗憾。
视觉基本是我们想要的,程序互动上紧张受微信这个平台的限定,没能到空想状态。
不过已经都要把程序员逼疯了,友桐有一天说,再也不做“多媒体唱片”了,但愿《回响》不是末了一张。

澎湃新闻:做这件事该当很贵而且费时吧,以是天平的另一边是什么?

小河:天平的另一边?巨人的脚。
哈哈。
是爱这件事,爱就谈不上“坚持”,也顾不上“烦闷”,也不愿“凑合”。

澎湃新闻:在内耳音乐节的现场听过你唱里面的歌,音乐和人的状态和专辑里的很不一样。
到末了你请大家上台即兴,气氛很热,听专辑的体验还蛮孤独的。

小河:我很少听自己的录音,这张有点例外。
由于我听得沉着欢畅。
听,决定了听到什么。

澎湃新闻:为什么猴子是从光着身体到着衣冠持乐器,而不是反过来?滑动的办法为何是从下至上?

小河:由于我还没有回归到赤身裸体,哈哈。
“猴河”的状态是按韶光线发展的,装备好比生活中办理问题的方法,该当是逐步完善与向上的。

澎湃新闻:歌曲的顺序排列是怎么定的?

小河:依两条线定夺。
1:声响听觉的韶光线;2:歌曲意理的情境线。

澎湃新闻:这些曲子听起来很熟习。
你自然吟唱出的曲子,可能是大家都有的一个影象的底色。
创作会故意识地从传统音乐里找灵感吗?对你来说做这样的音乐,是挖掘影象深处的潜意识更多一点,还是重新学习更多一点?

小河:是的,这里有很多我喜好的旋律,它们并不是我刻意挑选的。
我们的“好恶”是被时空塑造的,呈现它们既是“回响”本身。
没“挖潜意识”这么博识,只是通畅的行动罢了。

澎湃新闻:很喜好这些歌的吐字,这样的吐字断句是不是念过很多很多遍的结果?

小河:感激喜好。
这些歌排练、实演了不少遍。
一些歌词是我现在每天还都背诵的。

澎湃新闻:由笔墨到音乐,或者由画面到音乐,你是不是更习气这样的创作办法?音乐对你来说是有形态、气味,其它通感的,还是便是特出的存在?

小河:歌曲,是音乐一个非常方便的形式。
有话“千金白,四两唱”,此处的“唱”是没有词时的吟唱,也可关联为“纯音乐”部分,比例虽不至于如此夸年夜,但“词”的魔力确实。
《回响》里古贤的禅诗、偈诵更是没得废话,字字都是身心亲证之显露。
有人在音乐入耳到色彩与画面,也有人在一幅画中看到了节奏与旋律,此是事实,但它们谁也无法取代对方。
在耳为闻,在眼为看,在鼻为嗅。
佛说,缘起甚深。

澎湃新闻:印象最深的是《醒世歌》和《四个老婆》,说说这两首歌和动画创作吧。

小河:《醒世歌》的动画是艺术家周啭做的。
我非常喜好她的定格动画,能一起互助切实其实愉快极了。
第一次看她的作品就让我想起史云梅耶,我心目中的大师。
这次周啭的《醒世歌》创作耗时最久,也是唯一一个完备在自然光芒下拍摄的定格动画。
无法想象她的事情量,我以为她如果不是喜好干这件事,真想不出天平那头是啥东东。

《四个老婆》是一首新歌,还从来没有演出过,动画师找来的是艺术家齐乐。
这部动画本来是她的一个展览作品,当时我做的配乐,后来她又补拍了一些镜头,剪辑了《四个老婆》这个版本。
画面与人物造型特殊美。
《四个老婆》原故事出自《增一阿含》,还可见译者不详的一卷本《杂阿含经》,见《大正藏》第二册495页-496页。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是当代人撰的,看到“四个老婆”各自代表什么时,很震荡。
查找原文创造古汉语的翻译更精彩。
原故事中要去世的男子并没有身份的交代,他与四个老婆的对话与情境描写特殊生动,我猜译者该当也加入了他对当时的女性、婚姻、家庭、社会的不雅观察与理解在里面,由于译者不详,从文体修辞上估计,末了一次修订也应有数百年了,有趣的是文中的“四个老婆”搁在今日依然很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比拟手腕的奥妙。
作者一方面将人间俗情通透的阐发给我们看,并一语双关,开出疗疾良方,令人回味无穷。
为了演唱方便,我用了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并保留了些许古汉语翻译的词句。

澎湃新闻:你和六位艺术家的互助办法是怎么样的?你给他们多大的自由?他们的作品有反过来影响你的音乐吗?

小河:这次与《回响》视觉总设计侯德华及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互助,很愉快。
前后历时7、8个月,这是一个相互影响与学习的过程。
比如动画师罗宇威的《无爱》做完之后,我发觉他做的片头该当加一个声音作为引子更棒,加上之后,果真比原来直接进阮好听多了,后来纯音频的版本也有了这一个引子。

澎湃新闻:你以为精神追求更主要吗?

小河:饿的时候要用饭,吃饱睡足了就要活动活动手脚,该做啥时做啥。
想起来这句“没有觉悟的怜悯也是一种烦恼”,干也要明明白白的干。

澎湃新闻:修行是理解生命的唯一路子吗?

小河:精确的修行是最快理解生命的路子。
人类的统统知识、艺术都蕴含、展现着人类本身。
无论古今、种族,想理解自身的人类前赴后继——追求无尽的知识,虔诚的膜拜与祷告…… 有人说这都是修行。
佛陀教授的“修行”,有所不同,它离于两边,依生命本身的力道来实现。

澎湃新闻:你有过灵魂危急吗?修行是从前种下的种子萌芽,还是平地惊雷?

小河:抱歉,真第一次听说“灵魂危急”这个词。
我相信有些事物仅以笔墨的形式存在,有一些是为了放大人类的感想熏染而创造的。
“修行”与“平地惊雷”一样,都不是无因生的,也非“有因必有果”的宿命论。

澎湃新闻:很多人怀念以前那个饮酒吃肉的小河,你自己怀念吗?

小河:有可爱,有可恨。

澎湃新闻:修行是很难和别人分享的体验,通过音乐和艺术的形式可以吗?

小河:难,也不是不可为,只要你真的想清楚了,决定要做这件事。
不过,下次咱们不要老谈“修行”二个字了,搞得我们像一点修行都没有的样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