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6日讯,今日创业板又创新高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中国的创业板泡沫问题,并且将其和Nasdaq泡沫比较。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还在吹大的泡沫,但有些泡沫是伟大的,有些泡沫是卑微的。
如果我们能够拥抱一场新经济的Nasdaq泡沫,那是我们的幸运,而非不幸。

意义:泡沫对美国有何意义?

有些泡沫是伟大的 有些则十分卑微 休闲娱乐

一是重新确立了美国的自傲。
在新经济之前,美国开始倾慕日本和德国,有些疑惑自身所选择的道路,乃至开始疑惑市场机制者也在增加。
而持续十年的新经济,使美国人很大程度上修复了“制度自傲”。
这是能源危急和滞胀冲击后,是里根时期之后,给予美国最好的礼物。

二是国际格局的变革重新有利于美国。
美国拥有了新经济,苏联和日本却先后被美国抛远,这使得美国此后在环球放心地推动环球化。
没有Nasdaq创新,这些恐怕弗成思议。
而在当时,进入新经济的美国由于通过环球贸易和投资将制造加工进行外包,被批评为家当空心化。
人们可能忽略了美国留在本土的是什么。

三是创新的不可预知性。
Nasdaq期间,并非只有美国在钻营创新,环球紧张经济体,包括苏、德、日也不例外。
但没有各处泡沫便没有稀缺的创新硕果。
追求科技立国和家当政策的日本,相形见绌了。
根源就在于,创新是向所有可能的方向试错,政府定向注水常日更随意马虎收成泡沫,而不是创新。

四是泡沫的不可回避性。
能否只要Nasdaq的创新,却不要其泡沫?这险些是不可能的。
现在被高度丑化的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提出了非理性繁荣,但市场对他的警告熟视无睹,连续在此后4年上升一倍。
泡沫造诣了新经济,而席勒则因重复格林斯潘的判断而得到诺奖。
格林斯潘是聪明的,他没有在1994-1996采纳更激烈的举措,才造就了超常的景气。

五是泡沫是否致命? 彷佛并非没顶之灾。
一些伟大的公司呈现了并引领着美国经济,美国规复了制度自傲和经济活力,金融泡沫的退潮看来只是恰当其时。
考虑到Nasdaq投资人的开放性,实质上是美国烧的是环球净储蓄,却独自收成了诸多伟大的行业和公司。

Nasdaq泡沫的伟大,只是因后来的911而有所误读。
从相对长周期的视角来看,新经济和Nasdaq对美国而言,是及其主要的事宜。

比拟中国,现在创业板仿佛有一些类似的味道。
例如,估值离谱。
但如果我们看现在一些被认为是好的美国公司,例如Google, Facebook,亚马逊也都曾离盈利无限远。
即便今日。
美国Nasdaq中剔除少量手持巨额现金、估值便宜的大公司,恐怕大多数公司也仍旧是新奇却尚难估值的企业。

差异性:现在中国创业板和美国的差异性更大

一是中国现在承受严厉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巨大而持续的安全压力和竞争压力。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创新体系,而小型开放经济体则没有这种死活攸关的压力。

二是美国Nasdaq泡沫破灭时,实体经济转型基本完成,而现在中国的转型道路还弯曲。
不仅如此,中国已经考试测验了10万亿刺激、微刺激等各种卑微的泡沫,却一无所获。

三是金融氛围不同。
美联储从1994年底开始犹豫是否应加息,到1995年下半年开始武断持续加息,而中国则目前还看不到有加息的可能性。
这也折射出在中国创新更稀缺,更紧迫。

四是美国没有吞噬巨大资源的国有经济部门,因此其创新更随意马虎通过市场办法完成。
而在中国,创业板的估值和热闹,是刺激和提醒政府,国有经济除了一定的市场化改革之外,已无其他假改的时空。

五是创新背后并非没有政府的影子,即便在Nasdaq泡沫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军方主导的领域,覆盖了互联网、GPS、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诸多领域。
而至今,注入创业板创新确当局采购并不充分。

万幸:中国如有与Nasdaq可比的泡沫是万幸

不必否定Nasdaq曾经历了巨大的泡沫,但这种泡沫是为收成创新所不可或缺的伟大泡沫。

不必讳言10万亿之类很大程度上也是泡沫,但这是除了泡沫还是泡沫的卑微泡沫。

和仍旧缺少危急感和创新意愿的弘大国有经济比较,中国创业板更弱小而泡沫化,如果说它是一场泡沫,那它是系统编制异化环境下,最为绝望和狂想的伟大泡沫。

中国不须要空洞的制度自傲,须要一场救亡运动,无论它是悲剧性还是戏剧性的。

如果中国能有和新经济、和Nasdaq可比的泡沫,有被泡沫淹没的大多数投资者,那不是中国的不幸,而是万幸。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精彩评论

分享你的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