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张庄村落,地处九曲黄河之滨末了一道弯,是焦裕禄曾经探索管理风沙善策的地方。由于以粮谋生、资源匮乏,这里长期处于穷苦状态。2014年,全村落711户2963人中,建档立卡穷苦户有207户754人,穷苦发生率25%,是远近有名的穷苦村落。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心总布告习近平来到张庄村落稽核调研。总布告进村落入户、访贫问苦,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指引方向、鼓劲加油,由此推动了张庄村落脱贫攻坚加力提速。5年来,张庄的变革日月牙异,已在2017年摘掉“穷苦帽”。
近日,我们来到黄河边这个小村落落,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记,深刻感想熏染了脱贫攻坚战的火热与壮不雅观。
脱贫交出俊秀成绩单
习近平总布告到兰考调研时,兰考县委郑重许下“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2017年兰考县整体脱贫,交出一份俊秀的成绩单。张庄村落的变革,便是这份成绩单中的一个闪光点。
贫穷已成过去时。张庄一带,曾有过特殊贫穷的岁月,“冬东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劳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使乡亲们的日子逐步好起来,但仍有部分群众没有摆脱穷苦。如今在张庄,贫穷已一去不复返了。2018年,全村落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900元增加到11600元,村落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40余万元。5年前,当总布告来到穷苦户闫春光家时,一家5口挤住在几十年的破土房里,锅里是剩菜剩馍。那一年,由于遭遇禽流感,闫春光好不容易四处借来1万多元办的养鸡场赔得“毛都不剩”。后来,借助扶贫政策,闫春光重新建起养鸡场,他存心学技能、逐步上规模,2018年养鸡上万只,纯收入达到30万元。像闫春光这样收入大增的穷苦户,还有好些。村落民们无不感叹:张庄变成了“康庄”,“风沙窝”变成了“金银铺”!
村落庄面貌年年新。过去,张庄是“刮风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到处乱堆乱放、污水横流。4年前,水泥路修到村落民家门口;3年前,旧房普遍得以修缮;2年前,网络覆盖全村落;去年,旱厕全部变成水冲厕所,全村落711户实现“零危房”。现在走进张庄,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村落庄道、都雅的太阳能路灯,以及一排排富有豫东民居特色的两三层小楼。进入一户户家中,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小院、绿茵茵的瓜果树木、俊秀的家具家电。真是旧貌变新颜,环境比城里还好。
农人就地变工人。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开展和引进企业的入驻,村落里用工机会和岗位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张庄人“农人就地变工人,就业增收不离村落”,个中仅发展恒温厂房化褐菇栽种的当代农业家当园,就吸纳120多名村落民常年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村落里的采摘园、互助社、种养殖大户,也都时令性雇人。一家企业组织村落里的妇女纯手工制作布鞋,帮助一些留守妇女实现了“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顾了妈,还能挣钱养家”的欲望。
返乡创业成热潮。家乡变美了,增收机会多了,吸引不少外出务工的张庄人返乡创业,有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有的继续祖传工艺制醋,有的做电商发卖土特产,有的改造自家院落办起田舍乐……全村落在外务工2014年超过1100人,现在已经减少到700多人,越来越多的张庄人选择了“往家回”。23岁的大学毕业生雷慧杰,开的电商已有10多名员工,买卖越做越红火,她说“回家乡创业,比在外打拼踏实多了”。
“张庄产”成了喷鼻香饽饽。过去,泡桐、花生、大枣被称为兰考“三大宝”。如今,蜜瓜、红薯、花天生为了兰考的“新三宝”。张庄种的蜜瓜,已经打入北京市场。张庄种的褐蘑菇、白蘑菇,能够远销港澳地区乃至外洋。张庄红薯、张庄喷鼻香油、张庄花生糕、张庄老布鞋、张庄醋……这些昔日的“土玩意”,正在成为城乡市场的“喷鼻香饽饽”。66岁的村落民李玉娥说,她家世代做红薯醋,以前只在附近村落落卖,一年卖不了1000斤,最近两年品牌越来越响,一年能卖2万斤。
兰考县张庄村落村落民在自家店铺里整理红薯醋产品。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 李安 摄
“三根支柱”撑起一片天
我们在调研拜访中感到,张庄这5年的蜕变不是等政策、“堆盆景”,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实干、苦干、巧干的成果。总结张庄脱贫攻坚实践,他们是靠“三根支柱”撑起这一片天:捉住了一种资源,引来了一批企业,鼓起了一股劲头。
捉住了一种资源。张庄紧邻黄河,能看到黄河的雄浑和落日的壮美,毛主席曾在这里察看黄河;张庄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处处烙印着焦裕禄的为民情怀,村落民们随口都能讲上几段焦布告的故事。他们利用这种自然环境和赤色资源,以改进人居环境为打破口,壮人气,发展村落庄旅游。全村落已有30多户村落民参与到村落庄旅游中,开办民宿19家,游客从过去“看看就走”到现在“吃顿饭、住一宿”,带来了消费,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信息和资源。有的村落民种下竹子、桃树等把田舍院装扮成小花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
引进了一批企业。张庄人在实践中认识到,没有家当的发展就不会有稳定的脱贫,而家当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企业来带动。为了让穷苦户提高“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增收,他们立足农业资源上风,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产值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当代农业企业入驻,不断发展壮大高效农业。除依托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展高效菌菇栽种外,还通过“公司+村落集体+庄家”模式,培植179座蜜瓜大棚,村落民不仅可以务工、分红,还可以承包瓜棚。通过“农人互助社+庄家”模式,发展当代莲藕栽种350亩,打造休闲不雅观光鱼塘,建起260亩的生态采摘园。在企业组织下,种养殖大户充分利用小额贴息贷款和家当发展信用贷等普惠性金融政策投资兴业,将农业与金融结合起来,借助农产品价格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既让联动的庄家规避了市场风险,又解除了银行向他们授信的后顾之忧。
鼓起了一股劲头。脱贫致富根本靠内生动力。5年来,张庄村落干部群众的奋斗激情一贯很高昂。村落党支部发展了4名新党员,充足了有学历、有见识、有能力的年轻党员进班子,形成了倔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走进村落民家,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说的是家长里短,唠的是收入发展。去年,村落民董仙竹家的梨滞销,村落干部到她家里创造一屋子的梨,赶忙帮助联系发卖,很快以较好的价格全部卖了出去。董仙竹虽然60多岁,但除了种地外,还承包两个蜜瓜大棚,每天在大棚里超过6小时。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去年种出“兰考瓜王”,得了2000元褒奖。如今,她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年底就能搬进去,干事更有拼劲了。她说:“干部每天为我们的事发愁,咱咋美意思不加油干?实现小康,俺家不能拖后腿。”谈起劲头,东坝头乡党委布告宋鹏很有感慨:“看着老百姓的日子超越越好,觉得自己就有使不完的劲。”这股劲,便是对群众的亲劲、抓事情的韧劲、干奇迹的拼劲。
现在的兰考县张庄村落村落貌和栽种大棚。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 李安 摄
脱贫前的兰考县张庄村落一处民居。摄于2014年5月。新华社发
让焦裕禄精神永久闪光
精神在,力量就在,希望就在。
50多年前,兰考县的老布告焦裕禄在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率领群众植树治沙,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改变命运的壮丽凯歌。“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风沙中焦裕禄斩钉截铁的话语至今仍在中原大地回响。睹物思人,56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如今伟岸挺立,俨然一座丰碑,无声地勉励和鞭策着兰考和张庄的干部群众。如今,张庄人不信邪、不认命、不服输,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再向贫穷宣战,展现了新时期的焦裕禄精神。
我们在拜访中,感想熏染最深的是当地干部的务实作风和群众对党组织、对扶贫干部的信赖。
脱贫攻坚期间,兰考县领导每严密村落里住一晚,理解群众困难,辅导脱贫事情;州里干部包村落驻点,帮助设计脱贫方案,费尽心机引领发展;村落干部更是成了群众的家里人,大到贷款、办厂、租门面房,小到看病、出行、处理垃圾,逐一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常挂嘴边的话是:“老百姓有怨气,解释咱事情没到位。”“互换多了,抵牾少了,气就顺了,劲就足了。”
看到党员干部一个个掏心窝子帮助群众,群众的回报则是:党叫干啥咱就干啥,同心随着干部走,肯定没有错!
如今,张庄村落干群和谐,邻里和蔼,民风淳厚,好几年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每周五晚上的“幸福家园”大讲堂场场爆满,群众自发成立的“梦里张庄”艺术团演出也很有吸引力。只管脱贫走向富余、日子好起来了,但张庄人的奋斗精神没有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勾勒出未来的生活美景:“家家住洋楼,吃穿都讲究;银行有存款,兜里花零头;孩子读书好,养老不用愁;村落美家当旺,福泽享不足。”
2014年,习近平总布告在兰考稽核调研时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焦裕禄在兰考事情韶光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该当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回眸峥嵘岁月,展望美好前景,张庄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总布告的殷殷嘱托,决心用脱贫致富的成效实绩和群众的认可满意,将焦裕禄精神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期擦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新华社电)
(来源:公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