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寒冬,通火车,这个威海老百姓愿望了多年的欲望,随着铁路培植者在乳山挖开第一锨冻土,逐渐变成了现实。此后,威海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桃威铁路。
循着桃威铁路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的是威海公民的睿智和蔼魄,是铁路人坚持不懈、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英气。
威海 王春苗 文 桑春磊 姚威 薛航 图
威海至汉口的列车。
宽敞通亮的候车大厅。
车推肩扛筑起首条铁路
经济要发展,铁路须先行。
然而,在地级威海市成立之初,全市的交通状况让人无奈苦笑。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林华通回顾,当时,全市机场、港口、公路等都十分掉队,铁路是空缺,货运紧张靠汽车。
地级威海市成立后,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以及通过蓝烟线的铁路货运量、客运量等皆涌现了大幅攀升。然而,客货运量迅猛增长带来的喜悦背后,是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引发的阵痛:掉队的交通远远不能知足客货运输须要,极大限定了全市经济纵深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
发展的关键当口,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迈出了培植铁路的第一步——与当时的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签订《关于烟威铁路培植事情意向书》。这意味着,威海将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1990年11月23日,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林华通任局长。5天后的11月28日,在乳山市夏村落镇小疃村落东的一块空地上,机器轰鸣,几十余名工人热火朝天地挖开冬天的冻土,发布桃威铁路正式动工。
“那时,培植一条全长138公里的铁路,不仅须要数以亿计的资金,占用大量地皮,还须要很多技能职员和工人,这对当时的威海来说,面临的困难弗成思议。”林华通说,无畏的威海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十几个工人、两台老旧的压路机、360万元的启动资金,桃威铁路就这样动工了。
没有资金就到处凑,短缺技能职员就到外地招,买不起新材料就用旧材料,没有住处,广大干部员工就住在工地上……
“铺设线路用的钢轨、枕木都是国铁改换下来的旧设备,机车牵引动力也是国铁淘汰的蒸汽机车。请专业军队用度高,我们就发动沿途老百姓,车推肩扛。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便是让桃威铁路早日贯通。”林华通说。
修铁路是当时的大事,备受全市公民关注。而修路时的场景,林华通至今难忘。他说,桃威铁路全线铺开时,每天有约10万人上阵,拖沓机、推土机昼夜轰鸣。当时,沿线老百姓很多都出来推小车,1方土拉上路基再压实只能挣1元钱,1方浆砌护坡石还是1元钱,报酬很低,但是大家没有任何怨言,修路的激情亲切十分飞腾。那种火热的场面、冲动大方的斗志、动人的业绩,实在是可歌可泣。可以说,桃威铁路是全市公民一车一车推出来的。
历时3年之久,1994年1月19日,桃威铁路终于全线贯通,多项工程质量达到优质工程标准。1995年3月26日,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第一辆装载着货色的列车驶出威海站,桃威铁路全线正式试运营。
桃威铁路建筑现场。 市铁路局供片
更新机车实现历史超过
虽然有了铁路,但由于举动步伐掉队,运营一段韶光后便暴露出不少问题。1998年,孙玉钢临危受命,担当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局长,也便是从那时起,桃威铁路迎来了新生。
到任后的前20天里,孙玉钢步辇儿走遍了桃威铁路的每一个路段,到沿线的8个车站、4个路段、1个工程队及干系机关科室进行了实地调研,节制了铁路的基本状况。沿线有23个州里、25个集市、102个村落落……这些数字深深印在孙玉钢的脑海中。
“国铁退役下来的旧蒸汽机车,事情环境极差,烟熏火烤,四处漏风,驾驶室里常常遭遇表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情形。”孙玉钢说,在当时,动力强劲、运行安全稳定的内燃机车才能让桃威铁路发挥更好的浸染,以是必须改换新车。
1998年11月17日,两台崭新的东风4B型内燃机车来了,火车司机脱掉了又脏又黑的“油包”,换上了干净整洁的事情服,坐进了窗明几净的驾驶室。随后的几年内,我市陆续淘汰蒸汽机车,到2000年6月,旧蒸汽机车全部完成改换,桃威铁路运输全面进入内燃机时期。
借助强大的内燃动力,桃威铁路的的运输能力突飞年夜进,运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其他设备也随着提档升级。
随着威海有名度的不断提升,很多外地人来威不雅观光旅游、购房置业,而由平房、仓库充当的临时车站条件十分简陋,培植高标准、高规格的当代化客运站迫不及待。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威海铁路局多方运作,1998年,新的客运站在当时的经区蒿泊村落北开工培植。很快,具有欧式风格、极具当代气息的客运站便投入利用,售票厅、候车厅、嘉宾室等一应俱全,新奇的外不雅观成为威海一道亮丽的风景。
桃威铁路的建筑源于威海公民对经济腾飞的欲望。如果没有质量作保障,这条“钢铁长龙”就无法正常发挥浸染。
“最初,桃威铁路的轨道和配件都是旧的,钢轨尺寸不一,运营一段韶光后,破坏十分严重。”孙玉钢说,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起,威海铁路局开始了桃威铁路改扩建工程。老旧的铁轨改换了,路基夯实了,铁路维修办法更加科学了……这些改进带来的直接变革便是列车速率的提高,由原来的每小时3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80公里,知足了当时客货运业务快速发展的须要。
有序检票进站。
乘客检票上车。
勇争一流开通抵京列车
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客运直通运输的地方铁路,成为全国第一家开通进京乘客列车的地方铁路,开通威海至济南的乘客列车,开通威海至徐州的乘客列车,将威海至徐州乘客列车延伸至汉口……肩负着畅通威海经济命脉的历史义务,桃威铁路发展目标明确,步伐稳健,创造了地方铁路史上多个“第一”。
这个中,孙玉钢对争取威海至北京线路一事影象犹新。
“在威海修铁路是几代人的梦想,开行进京列车更是威海人梦寐以求的事,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威海人便是不服输。”孙玉钢说,为了开行进京列车一事,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威海铁路局也专门成立了一个班子,明确分工,分头落实。
“按当时济南铁路局的说法,国铁新开通一条至北京的线路也须要几年的稽核论证,而威海至北京的乘客列车文件要经由国铁的道道关口,困难可想而知。”孙玉钢说。
1999年,吃完正月十五的饺子,孙玉钢一行就踏上了开通进京列车的审批征程。此前,从国铁青岛铁路分局到济南铁路局,短短半年,汽车里程表上的数字飙升至8万多公里,陪他们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印章。能否实现直通北京的欲望,就看当时的国家铁道部这末了一关了。
7月中旬,北京分外酷热。孙玉钢一行来到国家铁道部,走廊里3个多小时的等待,等来的却是并不乐不雅观的。再三考量后,孙玉钢决定暂时离开,但半路上,事情发生了转机。
“我们在出租车上接到了铁道部分管领导要面见我们的。我一听,激动得不得了,什么也顾不得,下车后就一起狂奔跑返国度铁道部。”孙玉钢说。
接下来的画面让孙玉钢永生难忘。当跑到铁道部分管领导办公室时,孙玉钢大汗淋漓,头上像掀开锅的蒸汽一样平常,衣服也全部湿透了。这个举动让铁道部分管领导冲动了,他看到了威海人不平不挠、干事创业的精神。拿到批文顺理成章。
这年冬天的长春,零下29℃。200万资金、24小时的会谈,终极,孙玉钢一行带回了两辆总造价800万的机车。
2000年10月21日,在全国66家地方铁路局惊异而倾慕的眼力中,威海开通了至北京的乘客列车,接下了“进京快车创始第一”的名誉称号。
“如果交通末梢意味着‘此路不通’,那我们就让全国公民看到什么是敢闯!
该当说,桃威铁路的骄傲属于1300名干部职工和全市公民,这种精神该当传承下去。”虽然离开铁路岗位12年,但孙玉钢仍旧充满激情。
畅通经济命脉,激活发展潜力。如今,一根根枕木、一节节钢轨组合起来的“巨龙”,正在一步步向前延伸,创造着一个个威海奇迹。
新闻人物
林华通
林华通
林华通
山东荣成人,1943年10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事情,197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2月至11月任荣成县委常委、副县长。历任威海市公民政府副秘书长,威海市烟威地方铁路筹建处主任,威海市桃威地方铁路筹建处主任、党组布告,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局长、党组布告、党委副布告。
孙玉钢
孙玉钢
山东荣成人,1947年7月出生,1969年9月参加事情,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威海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主持事情)、党委副布告,威海市对口增援办公室主任,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局长、党委布告。2002年4月当选为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