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愿任清华校长之时,他接手了这个项目,从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起,梅先生奉行教授治校的原则和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理念,搏得学生们的信任与赞美。
他一生沉默寡言,但他有高尚的教育家风度的心,他爱护学生,和各方周旋,使学术之花不惧战乱,傲然吐新,为民族保留火种。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使得东北和华北沦陷,面对这危急的时刻,梅贻琦先生依然选择沉默,淡定的带着学生们流亡四方。
硝烟四起,战火纷纷,原本蔚蓝的天空充满战火和硝烟。炮火轰鸣,炮弹声声刺耳,而梅校长依然从容地行走着,他着一身长衫,拄着拐杖,双眼坚定如炬。他不失仪容,总是安步当车,神态稳重,消瘦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急迫,平静的指挥着学生们的安全撤离,这种风范深深镌刻在学校师生们的心里,是战火年代最动人最温暖的画面。
抗战时期,梅先生面临了一个选择,留在北京还是台湾,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去台湾,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保护那笔庚子条款。他在如此危难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清华与学生们,舍小我而利大义,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如此的精神境界让人肃然起敬。1962年梅贻琦先生病逝于台湾,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的一个账本,里面清清楚楚的记着他的每一笔开销,可见梅先生一生节俭朴实。
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清华,他用沉默寡言告诉我们行胜于言,他用他的精神告诉我们奉献的伟大,他给清华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真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君子。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好像一只船,行驶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他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缩,只应鼓起勇气,坚韧前行……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梅先生着一白灰色长衫,站在清华大学门口,背坚毅而笔直的挺着,眼睛盯着这挥洒过他一生心血的清华园,他目光烁烁,但不知为何,他的眼角流下一行泪,嘴角抖动着,好像要说些什么,但还是没有说,他用泪表述了他一生的牵挂……
梅贻琦,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也是我们心中的谦谦君子……
本文君子_关于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作文900字为美德网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