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谢清华,乾盛公司的员工们最近常提起一件事便是,他只随便提了一个方案,就让公司在新厂区电线的铺设当中节省了数十万元。
从初出茅庐的技校生,到如今一言而决的威信专家,46岁的谢清华用了快30年才走到本日这一步。而在当时,决定异日后人生道路的,却只是一节普通的劳动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对谢清华来说同样适用,1988年,18岁的他进入乾盛公司事情,刚开始只是一名机修工,但很快,他就开始在电器维修上崭露锋芒,并被当时公司的另一名专家刘文章所看中,成为了他的关门弟子。
刻苦研讨终有回报,2003年,乾盛公司从海内某著名织机厂购进了一批剑杆织机,总数达180多台,但没成想,这机器好是好,但便是有一个毛病,关不了机。
一台织机一天摧残浪费蹂躏20度电、180台便是1300度。谢清华决心要试一试。
经由一个多月的研讨,终极,谢清华占领了这个难题,实现了电机的同步停机。而他所写的论文,也被评为当时荆州市第三届自然科学精良学术论文的二等奖。但更大的磨练还在后面。2004年,公司之前从日本入口的一批喷气织机刚好过了维保期,有大批的电路板须要返厂维修,但这用度却高得离谱。
纵然到目前,海内大部分纺织厂所用的纺织印染机器也都是来自德国和日本,更不用说10年以前了。对付谢清华所提出的要弄懂这批机器,实现电路板自主维修,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乃至就连海内技能力量最强的咸阳纺机厂的工程师,也劝他放弃。
设备无法国产化情有可原,但如果连维修也无法国产化,实在是让人难以容忍。从那时开始,技校毕业的谢清华开始了更为猖獗的学习,以初中文化的功底,硬是完成了对微积分和打算机汇编措辞的学习。
为了担保生产,谢清华对日本织机的研究只能不才班韶光的间隙来完成,而平时,他还要承担其他机电维修任务。就这样,他用了10年的韶光,才终于将这套机器完备吃懂吃透。
完成了对日本织机自主维修的谢清华,不仅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在业内,他也发展为和刘文章老师一样著名的专家。数次前往海内最前辈的纺织机器制造企业咸阳纺织互换稽核。
末了,在谈起工匠精神时,谢清华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曾经他到过沿海的一家纺机厂,该厂的配件全部都是来自日本,但机器装好之后,却始终不如用千篇一律配件的日本织机。缘故原由不是别的,只是由于在装轴承时,日本工程师用的是两个小时,而中国工程师用的只是十分钟。
【手记】匠者匠心,贵在专一。在宣布先容的四位专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学历并不高,但却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使他们取得这些成绩的,正是那种近乎执拗和不服输的研讨精神。刚开始是兴趣,后来则是兴趣和任务。如何传承他们的技艺和精神,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或许,正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才能看到,诸如“当代学徒制”的做法是多么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