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威海市荣成石岛马淑红的豆面灯和糖画事情间,你会被那些千姿百态,维妙维肖的豆面灯所吸引。
十二生肖灯,或立或卧,或端坐或盘绕,或奔跑或腾跃,个个生龙活虎。
十仲春灯,个个小姿独立,油碗圆圆,褶子分明。
各种喜庆祈愿看灯形象生动,鲜衣彩带、似仙欲飞,别有神韵。
还有虫鱼禽畜灯,造型逼真,花样百出,有的金色形态抱着彩色灯碗,有的吐着红舌头,有的小眼睛似滴溜溜乱转,无不活灵巧现。
这些小巧精细,丰富多彩的作品,表示出荣成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反响了荣成豆面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

正月十五豆面灯的来历

山东手造推荐官|盏盏豆面灯浓浓乡土情 汽车知识

据《荣成民俗》记载:正月十五,是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也叫灯节。
玄门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的生日,也叫上元节。
史乘记载,正月十五原意是主拜职掌旱涝风雹的月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占卜一年农业的丰歉,预测整年景象的趋势。
古云:“上元日晴,主春旱”。
威海地区有句谚语:“八月十五下大雨,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预示好年景的自然征象,也是人们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雅观察总结的景象规律。
因此,正月十五的原始意义,是祭拜主管阴阳变革和农业丰歉的太阴神,世代相传成为传统节日。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把火光比作佛的威神,所谓“无量火”照“无极”,灯便成了佛前的紧张供具。
佛教中的燃灯佛,是授记释迦牟尼的老师,曾预言释迦牟尼能够成佛。
因此,佛教中视灯为光明,而释迦牟尼神变时,正好是东土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举行燃灯法会,燃灯风随之而来。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明帝提倡佛教,按佛教正月十五日点灯敬佛的做法,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命士族庶民挂灯。
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形玉成国盛大的节日。

豆面灯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僧史》记载,豆面灯由汉明帝期间自西域引进,延续到唐代逐步发展为赏灯,至宋代元宵赏灯成为一项制度。
明太祖建都南京后,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以示隆重。
清太宗崇德(1626年-1643年)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
清圣祖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莱阳志》载:“又做面盏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
”到了近代,全国各地的捏灯、制灯、赏灯活动层出不穷,多姿多彩,成为一个古老而光鲜的文化符号。

地处胶东半岛的威海市,自古形成了正月十五捏制豆面灯、进行散灯的民间习俗。
以祈求光明吉祥、家族安然、风调雨顺、五谷丰产、人丁茂盛、占卜预测、避邪除病等,寄托万事快意欲望,寻求欢快喜庆的精神寄托。

生肖豆面灯

豆面灯制作技艺

主辅质料:细黄豆面,小麦面、花生油、净水、色素、眉豆、黑豆、花椒粒(现多用玻璃眼)、终年夜米粒、草秆儿、絮棉。

利用工具:面板、小擀面杖、剪子、镊子、竹签。

制作方法:取豆面三分之二、小麦面三分之一,加适量净水和成偏硬的面团,再加少许花生油,反复揉搓,然后将面团放在盆中捂上盖子,放在常温下四小时旁边,俗称“省(xǐng)一省”面。

和豆面的同时,要格外和一点加红、绿色素的豆面,红面用来捏豆面灯的嘴巴、舌头或油碗儿,绿面用来捏豆面灯底座。

面省好后,用力反复揉的柔韧筋道,切下一块一块来捏制虎、龙、猴子十二生肖、月灯等豆面灯。
豆面灯捏好后,头部旁边插上玻璃眼或眉豆、黑豆、花椒粒当眼晴,用剪子剪出嘴巴、耳朵、须毛等,用竹签扎出鼻孔。
老虎则用镊子镊起长粒大米,一个一个镶嵌两排牙齿。
动物的嘴,要安上赤色小舌头、或高下唇涂红。
再用面捏个面碗儿,奥妙安顿在生肖灯的背上或怀中。
十仲春灯,则在灯碗上,一月灯捏一个褶、仲春灯捏两个褶,依次类推。
农忙的六月灯和玄月灯,灯碗要盘条小龙,寓意风调雨顺。
末了,取来细草杆,缠上絮棉,插入碗中,倒上花生油,准备点燃。
大一点的豆面灯,下面安顿一个绿色树叶式底座,增强端庄性和艺术传染力。

豆面灯制作好后,用厚布蒙着省放20分钟旁边,然后下锅蒸30分钟旁边,直到熟透出锅。

豆面灯的品种

十二属相(生肖)灯。
正月十四,千家万户按照家庭成员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属相,每人做一盏属相灯,也叫“属儿灯”,大的近20公分,小的只有3公分。

十仲春灯。
每月一个,润年加一个。
灯的造型为圆柱体,直径约二寸,高三寸,底座略粗于上端,顶端捏成浅碗状,周边分别捏一至十二个褶子,一个褶子代表一个月份。
月灯上还要捏一只元宝,也叫“元宝灯”。
碰着收成的月份,月灯下面其余加捏囤底,囤底上面捏盛虫(蟠龙),盘绕灯柱环抱而上,因此也称为盛虫灯。

动物灯。
做成马灯、鸡灯、羊灯、猪灯、猴灯、刺猬灯、蛤蟆灯等,以求五谷丰产、畜生满圈、生活富有。

祈愿灯。
如新媳妇房里的枣树灯和桂花灯,以求“早生贵子”。
给老人作的“寿星灯”,以求龟龄康健。
各种形式的看灯,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五子登科、麻姑献寿、天女散花、松鹤延年等。

童子散鱼灯

荣成的散灯习俗

散灯,是正月十五胶东民间的一项祈愿活动,人们通过散灯,祈求吉祥、安然、丰收、福寿、驱邪、避灾等。
据《荣成民俗》记载:正月十五二更时分开始散灯,即阖家团圆一起,先把灯捻缠上棉花,插进灯碗。
灯捻上要抹点灰,这样好点易燃。
然后,将豆油或花生油倒进每个灯碗。

散灯散得是月灯。
月灯点着后,按月份在家中散开,放在供桌、锅台、炕前、内间等。
个中:六月灯,因是收小麦时令,放进麦囤;玄月收玉米,玄月灯放进玉米囤。
十仲春灯,有用来预测新一年十二个月走势的意思,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月灯那一个点亮韶光长灯灰多,则预示那个月有好兆头。

动物灯求得是五谷丰产、畜生满圈,要散。
鱼灯放在水瓢里,置入水缸中飘浮,然后旋转水瓢,瓢稳定后,鱼头朝那儿,则预示那个方向鱼产丰收。
马灯、鸡灯、猪灯,分别放在牲口棚、猪窝盖、鸡窝顶,愿望畜禽满圈。
蛤蟆灯放在锅后台和门槛底下,意为驱吃苍蝇、蚊子和虫儿。
猴灯放在大门口,守卫家中安然。
刺猬灯放厢房门口,保护厢房的粮食。
沿海的鱼虾蟹灯放在船头,祈求出海安然、鱼虾满仓。

十二生肖灯不散。
将每个人的属相灯放在正屋供桌上点燃,一家人围在一起拍手欢快不雅观看。
孩子们可在父母的帮助下,轮番给自己的生肖灯添油、剪灯花。
谁的属相灯旺,点的韶光长、灯花大、余烬多,谁在新的一年则时运亨通,无病无灾。

元宵节后,人们将散灯后的豆面灯晾干,农历仲春二龙举头时,切片炖萝卜条,加上点虾皮或蛤蜊等海鲜,是一道田舍特色美味菜肴。

马淑红在制作豆面灯

传承艺人马淑红

荣成市豆面灯传承人马淑红,1967年8月生,原籍人和镇千军石村落,后嫁斥山街道北窑村落。
她母亲是当年槎山脚下有名的屯子面艺好手,面塑、豆面灯、糖画样样精通,人称“槎山面人”。
马淑红与姐姐马淑玲心灵手巧,自幼喜好面艺,受母亲的熏陶,从小就帮助母亲制作面点、面塑、豆面灯等,制作水平逐步提高。
后来,进入人和镇美术班、威海市文化互换协会、威海市情塑艺术协会学习,时时外出从事豆面灯文化艺术互换等,制作技艺是臻完善。

近年来,马淑红携带豆面灯等作品,屡屡参加全国各地展演,默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聚宝盆,获赤山浪漫女人节一等奖,其他作品荣获多项精良奖。
2013年,马淑红与马淑玲创作的50件渔家面塑作品,被石岛民俗馆收藏。
2017年,马淑红、马淑玲互助的200多件胶东海文化系列面塑作品,被宁津街道谷牧旧居面艺馆收藏。
2017年马淑红参加了非遗豆面灯胶东展演,精心制作了300多件豆面灯作品,向全国展示了荣成民间特色文化。
2021年12月13日,威海电视台威海三农做事品牌栏目《希望的野外》,专门制作了马淑红的豆面灯和面花技艺节目。
2021年荣成市妇联举办了巾帼民俗手创意产品网络评比大赛,马淑红的豆面灯和糖画票数名列前茅。

马淑红被威海光阴城特聘为面塑培训师,2015年自主门户,在石岛渔人码头设立面塑艺术培训班,举办各种公益培训活动。
2021年以来,在荣成市大型超市佳华阛阓,开设了面塑体验馆和教室,向孩子们和民众传播面塑制作技艺和文化。
十多年来勤奋好学,不断研究图案配方,创作技艺日益提高。
由于她的豆面灯、糖画和面塑技艺出色,引起各级面塑专业委员会、协会的重视,先后被吸纳为: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泥面塑委员会面塑常务理事长、威海市文化互换协会会员、威海市情塑艺术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传播豆面灯制作技艺

豆面灯的文化代价

豆面灯是胶东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干系。
它的发展变革,显示了人们同自然抗争的困难进程,反响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代价。
豆面灯千姿百态,文雅都雅,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不雅观赏艺术代价,为研究民间美术,供应了主要依据。
捏灯、散灯、举办灯会等,传承了民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传统,对生动节日氛围,增长快乐情趣,开展家庭美德教诲等,都有积极意义。
豆面灯年代久远、风情万端、生态原始,民俗独特,有利于开拓旅游家当,将成为特有的旅游资源。

豆面灯是山东手造的精美技艺,也是威海一带最具特色的元宵节符号,其生命力和代价必将得到永续。

撰文:李传来

拍照:王福东、赵海超

壹点号 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