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刻纸艺术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宋元。
而花灯也有着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元宵和婚嫁喜庆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剪红刻翠,贴上喜庆的桃符、团花,挂上花灯,好一派热闹的场景。

在泉州的刻纸和花灯工艺中,李尧宝(1892-1983)兼具两种工艺,不仅在刻纸艺术上有所打破,还创造了无骨架刻纸料丝灯的技艺,使得其一人独享两项国家级非遗名录。
如今,李尧宝的外孙女黄丽凤是“李尧宝刻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且同时节制了无骨架刻纸灯和刻纸两项非遗绝活。
让人意外的是,黄丽凤还把祖传技艺从“家族”带到了校园。

非遗寻访|泉州李尧宝刻纸与花灯绝活的家族传承 汽车知识

谈及家族刻纸技艺的传承,黄丽凤表示:“我太爷爷是闽南的古建筑油漆画师,刻纸的涌现是在做建筑油漆画的过程中就涌现了。
这一手艺终极传到了我外公(李尧宝)手中。
解放初期,随着闽南古建筑的减少,外公意识到了这些建筑上的精美的图案、石雕、木雕可能会逐渐消逝,于是他便以刻纸的办法将其保留。

泉州灯会

李尧宝刻纸与无骨花灯

李尧宝1892年出生于泉州一个油彩画及刻纸工艺世家,他综合利用描、剪、刻、剔等手腕,在刻纸技艺的艺术表现上有所打破,成为南方剪纸流派的代表性人物。
同时,他还把刻纸技艺利用到泉州刻纸料丝花灯上,使泉州刻纸的技艺有了延伸。

上世纪20年代,在手艺人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得益于在祠堂做檐上漆画的经历,李尧宝便将所要绘制的漆画,先画在牛皮纸上,再以刻画的手腕镂空。
这种工具图案制作出来后,试用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效率,成为了后来被广泛运用的阴刻图案。
之后,他又将这种图案利用到建筑物或家具上,将做好的工具图案按在家具上,再用金粉和颜料一刷,呈现出清晰明艳的花纹。

李尧宝(右)和女儿李珠琴在创作料丝花灯

到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为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李尧宝在其刻纸根本上结合了镶嵌玻璃料丝工艺,用纸板拼接的办法做成了无骨架花灯。
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其作品代表福建省传统工艺,在公民大会堂中展示。

2008年,李尧宝刻纸随“中国剪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入选天下非遗名录。
此外,其刻纸无骨花灯项目也成为了另一项灯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李尧宝的刻纸作品

李尧宝的女儿李珠琴,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刻纸技艺。
经由刻苦努力学习,她节制了纯手工制灯、刻纸工艺,并经由创新、设计出上百种形象幽美的刻纸图案和造型幽美的料丝花灯。
如今,她是泉州灯彩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而李珠琴的女儿黄丽凤则得外公衣钵,成为“李尧宝刻纸项目”传承人。
在接管澎湃新闻采访时,黄丽凤回顾了祖传剪纸的发展进程。

李尧宝女儿李珠琴在创作料丝花灯

“刻纸的初衷是一种对付古建筑上的图案的保护。
”黄丽凤说,“刻纸的涌现是在做建筑油漆画的过程中就涌现了。
比如在修漆工艺里的贴金箔的工艺中,便是用油纸板把图案雕刻出来,作为一种纸膜靠在板上,再把金箔贴上去,这样总是比用手画方便,而且适用于任何角度。
我太爷爷是闽南的古建筑油漆画师,这一手艺终极传到了我外公(李尧宝)手中。
解放初期,随着闽南古建筑的减少,外公意识到了这些建筑上的精美的图案、石雕、木雕可能会逐渐消逝,于是他便以刻纸的办法将其保留。

刻纸灯

而对付另一制灯绝技,黄丽凤表示,“大多的传统制灯是先做形状骨架,这是采扎工艺,而我外公制灯的独特性则是用刻纸的技艺去雕刻纸板,再通过拼接的办法拼装出一个花灯,独具闽南古建筑特色彩绘、及镶嵌玻璃料丝工艺。

细于一毫米的非遗绝活

1968年出生于泉州的黄丽凤从小与外公、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家庭氛围的薰陶下,继续了李氏刻纸、花灯的精髓。
如今,她站在两代工艺美术师的肩膀上,不但像祖上那样操刀,而且大胆融入当代思维与其他艺术表现手腕。

黄丽凤

“刻纸艺人之以是少,是由于善画者不善刻、善刻者不善画——而刻纸技艺,二者缺一不可。
”黄丽凤说,刻纸看似大略,实在,一件好的刻纸作品光构图就须要几个月韶光,每件作品都要几易其稿才能终极成型。

黄丽凤作品《进退两心知》

对付刻纸的题材,她表示,“李尧宝刻纸的题材取自闽南的古建筑上。
闽南古建筑的这些装饰纹样本身就非常精美,构图也非常完全,在风格上很靠近中国画的一些构图,在疏密、层次上都非常好。
这些图案又有着民间的艺术元素在里面,比如说一些动物形象、神话形象等。
同时,这些图案也是被限定在一个尺寸里,如一些砖雕图案便是被限定在门的两边,其规模是根据建筑行业来规定的,是有等级制的,以显主人的身份。
它们的一些限定也很适宜在纸上进行表现,因此我们通过刻纸这种技艺重现这些纹样。

李尧宝刻纸技艺以其图形工致、线条流畅著称,个中刻画的线条特殊细,最细的线条不到一毫米。
黄丽凤说“我们现在的作品成品一样平常都是A5纸大小,小作品都是10公分旁边的巴掌大小,以是表示的都是很细致的图案。
同时,每次雕刻都是几十张纸一起雕刻,以是对手工的哀求很高。

刻纸工具:刻刀、蜡盘、磨刀石、修刀的削刀

在谈及刻纸工艺时,黄丽凤也强调了刻纸的刀法。
她说,刻纸的刀法一样平常 是:先内后外, 先风雅部位,再大块面,先刻中央,再刻边框。
在刻制过程中该当把稳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刻纸刀要随用随磨,始终保持刀口锋利,其次刻纸时是手腕用力,持刀要正,行刀要直,不能旁边摇摆,尤其是刻厚纸时不要划,走刀时是靠高下用力来游动刀口的。

一叠纸经由她手后,终极形成的是一个个维妙维肖的形象。
而她在刻纸的题材上也多选择与“闽南”干系题材,她将惠安女、拍胸舞等具有浓浓闽熏风情的元素加入刻纸中,也因此丰富了刻纸的内容。

黄丽凤作品《惠安女》, “首届泉州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

黄丽凤作品,《大海的新娘》,首届中国文人剪纸约请展最佳创意奖

如今,黄丽凤依旧在学习、创新。
今年4月,她参加了在江苏阳澄湖边的艺文乡野共创营,与插画师互助,思考着以刻纸为手段的插图绘本。
她认为,艺术创作应是天马行空,“虽然自己到了一定的年事,但是我时时时会觉得自己内心还是一个小女孩,觉得到童真、童心。
作为一个做艺术的人,刻纸也好,任何艺术的表现手腕也好,在思想上不应该对年事有所限定。

黄丽凤刻纸花灯作品

而除了是刻纸项目的传承人外,黄丽凤也节制了无骨刻纸料丝灯的工艺,为每年泉州花灯节贡献颇多。
对付她来说,刻纸与花灯是同步进行创作的。

本土非遗保护与走进校园

“小时候听母亲讲,当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一个街头就有七家卖刻纸的店。
由于我们泉州的民俗活动多,过去险些两三天就有一个,泉州的庙也多,以是在刻纸这方面的需求量很大。
同时,看看历史记载,扬州、广东、佛山、潮州等地都有刻纸。
这也与沿海地区的生产力有关系。
”谈及刻纸的遍及程度,黄丽凤这样说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们生活习气的改变,灯彩、春联、年画、剪纸等民间传统习俗越来越衍化为一种美好的影象和节庆点缀,它们留下了乡愁,却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黄丽凤刻纸花灯作品

黄丽凤见告,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公李尧宝收了近20位学生。
后来,1960年代受到冲击,刻纸艺术逐渐偃旗息鼓。
李尧宝的20多位徒弟也相继转行,另谋出路。
“解放前,我们都是手事情坊的模式,之后我们成立了工艺美术厂。
改革开放后,又随着政策的放开,刻纸行业也因此受到冲击,公司没有订单,又停产了,大家就又回到自己做的那种作坊模式了。

此前上海“何克明灯彩”第三代传承人何伟福在接管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何克明灯彩”已缺席上海的元宵灯会许多年。
何伟福曾说,“何克明灯彩”制作工艺繁芜、手腕风雅,依赖纯手工生产,因而制作一件立体动物灯彩周期长,须要花费的本钱也高,灯会活动为了节约本钱,提高生产效率,会更乐意请一些外地的灯彩艺人来制作,或利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灯彩替代。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市场的冲击,研究所里的灯彩工艺师也不得不自降身价,制作和设计简化型的灯彩,为的是能够快速发卖,提高业务额。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工艺美术师的韶光被大量挤占,抽不出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心中那些须要精工细作的图纸,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灯彩的进一步发展。

对付这样的状况,在谈及当下的泉州花灯工艺现状时,黄丽凤给出了全然不同的结论。
“现在泉州花灯会每年都举办,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这也使得我们有机会去做这些工艺,去研讨这些工艺的创新表达。
得益于这一点,现在,我们事情室有二十几位工匠,规模已不输之前了。

黄丽凤刻纸花灯作品

关于这样的比拟,黄丽凤认为,“这个中最主要一点在于我们泉州的灯会是武断不让外来的花灯团队参与的。
它因此非遗保护的目的去举办花灯的,而并非因此社会盈利的经济目的去举办。

“全国各地都有办灯会,很多地方是把灯会作为一种和经济效益挂钩的目的来做。
这样其实在引进外地的花灯团队的竞争,对付地方文化来说是一种毒药。
一些地方并非每年举办灯会。
那么,这样就没有考虑到花灯传承人要怎么生活下去。
如果明年不做花灯,这些师傅要去干嘛呢?等过几年举办花灯节的时候,又能找谁去做呢?外地团队一进来,本地的师傅就没活干了,他们只能去转行做其他的事,无法形成延续性。

“非遗进教室”传授教化现场

如今,黄丽凤把祖传技艺从“家族”带到校园。
2007年开始,她在泉州市第六中学开展“李尧宝刻纸”非遗进校园,与校方采纳“以高带高”的模式培训在校美术老师,进而设计课程、编辑校本课程,由美术老师在每一学期的美术课中遍及性地进行常态化刻纸传授教化。

第二届福建省花灯比赛培训现场

同时,她也将花灯技艺带进校园,“我们传授教化校的老师做设计,并且让他们成为福建省花灯专委会的会员。
我们通过社会组织的这种办法把他们凑集起来。
这样,当我们有做花灯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发动他们来参与。
他们也可以在学校里发展比赛,设计作品。
每年的泉州的灯会上都会有展示区域,须要呈现最新设计的花灯作品。

德化杨梅乡非遗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任务编辑:陈若茜

校正: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