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碑妹

编辑 / Whishaw

不好意思李现新片不及格 休闲娱乐

看完《抵达之谜》这部电影走出影院的时候,天还没有全黑。

我望着面前有些朦胧的夜色,重重地长叹了口气。

百感交集。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电影举步维艰之际上映,作为新片,选择和影院一起复活,它是年夜胆的。

但若刨去这份情绪滤镜,以对待电影的目光去加以端详正视,又能分明感想熏染到它的挣扎。

这种「挣扎」,不同于以往海内导演试图解脱审查桎梏的抗争,而是创作者自身一头猛钻进胡同的偏执与盲目。

当然,这份偏执与盲目,使得整部电影也因此有了被好好聊聊的必要。

由于,它正暴露着当下电影导演一个尴尬的处境:

究竟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这部被搁浅四年的电影,放到本日看,实在卖相不错。

监制谢飞。

第四代导演代表,曾任北影导演系主任,先后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及银熊奖。

导演宋文。

你该当还不认识这个名字。

但你肯定知道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宋文,便这个电影节的策始人之一。

宋文拿着《抵达之谜》海报在First到处合影

主演李现。

那一年,他刚毕业,稚气未脱。

两个同样稚嫩的新人,在这部片中相遇并拥抱了。

可惜,哪怕在浩瀚「现女友」撑场的情形下,《抵达之谜》的豆瓣分也只勾留在5.1,不及格。

故事,从一个小镇的四个青年开始提及。

小龙,周遭,大四,三皮。

他们同在一所技校,正是青春荷尔蒙最无处安顿的年纪里,结识了女孩冬冬。

小龙和周遭同时爱上了冬冬,但她却在一个夜晚,溘然离奇失落踪,再无踪迹。

四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从这一刻发生改变…

你看,剧本层面三两句就可以说完,但朦朦胧胧,模糊约约,想表达的东西一大堆,末了什么也没讲好。

你当然能明显感知到导演强烈的、快要溢出银幕的表达欲,然而,一张嘴,满是废话;一起身,满是赘肉。

他以彪悍粗粝的办法,套了一个悬疑犯罪的壳,穿起文艺表达的外衣,沉醉于自己的天下里,自说自话地拍了一地关于青春的感情宣泄。

我不知道他是否拍得过瘾。

反正我是以为挺遗憾的。

第一层遗憾在于,从成片看来,已经可以创造明显的妥协和删减了。

比如,莫名拍了一个李现溘然起身的镜头,若有所思,却不知道他为什么溘然起身,又为什么神采凝重。

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在河边调情,男生却满脸愁容,看到末了你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愉快。

强行网易云?

类似的剧情断层在片中还有很多,同时从预报片中也能看出不少阉割部分被模糊处理的痕迹。

第二层遗憾在于,整部电影实在是有想法和有构造的,从那些镜头可以窥见,它在努力依赖视据说话来完成艺术表达。

这一幕,扭捏的镜头合营着影象中冬冬模糊扭曲的脸,也喻示着因深藏秘密而备受折磨、又不愿直视的内心。

一场燃烧的戏,伴随着对岸熊熊火光燃起,镜头拉近,打到角色身上,他们之间的青春和交情也被这团火所啃噬,走向消亡。

可惜的是,哪怕再华美的视听,在疏松立意和逻辑断线面前,都只是噱头和形式而已。

第三层遗憾在于,导演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即开头我提到的,创作者自身一头猛钻进胡同的盲目。

本来呢,只想拍一部半自传的疗愈青春片,于是电影一上来,就摆出一副浓郁的文艺腔调。

拍着拍着,为了迎合市场增长了许多悬疑元素,后来逐步地越来越偏,直接往犯罪片上套了。

这一点,从他接管采访时剖开的心途经程里也可以得到旁证。

私以为,这份摇摆不定,是《抵达之谜》,同时也是很多年轻电影失落败的根本缘故原由。

它想表达文艺,却没有足够令人沉醉的私人表达。

它想兼顾商业,却无法将故事讲得百转回肠。

它想回顾青春,却始终触不到青春消散中的症结。

可是做电影创作,哪能这么贪心,又哪能什么都想要。

这样的结果是,整部电影失落控且拧巴,表达者全程感情肿胀,吸收者却始终觉得在隔靴搔痒。

作为剧情片,不雅观众看不到人物动机,看不到行为轨迹,没有抽丝剥茧的快感,没有原形大白的顿悟,更别说让人击节称快的惊喜。

作为文艺片,城镇、黑白影像、浅焦镜头、手持、长镜头、年代、幻象…这些元素被毫无章法地叠加,却难以自洽。

再从文艺片范畴延展出去,你会创造,与其说这是一部处女作,不如说是站在巨人肩膀的模拟秀。

你能看到太多导演的影子。

那些对当下中国的纪实,对「人」的聚焦注目以及游离主题之外的疏松,像贾樟柯。

那些手持镜头下扭捏出的粘稠和迷乱质感,和对人物关系的繁芜瞩目,像娄烨…

但哪怕加入了所有讨喜的电影元素,《抵达之谜》依旧没有电影感。

我实在能理解,所有导演都想在自己的作品里,找到堪称电影的地方。

但电影感并不能通过仪式感到达,它须要大量的情绪和叙事铺垫,然后在最关键的地方,奥妙用直入民气的办法喷薄而出。

在这样一个大略到不能再大略的故事里,它还是太倚重台词和独白了。

其余,它太看重镜头所授予的仪式感,但这种散点讲故事的办法,却让视角混乱,使全体故事难以下咽。

你可能要问,电影的存在,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吗?

当然不是。

我一贯都说,你如果想要一个弯曲离奇的故事,可以去看故事会,可以去看小说,可以去听电台,但绝不要只指望从电影中得到。

可这也不虞味着,文艺片只需叠加意象,一通乱拍,一刀不剪就能完成艺术表达。

拿同样令人懵逼的《地球末了的夜晚》类比,毕赣的「无剧情」是「轻盈感」和「虚无感」兼容的。

拿同样摇荡旖旎的《苏州河》类比,在娄烨的「无剧情」里,你能得到与时期同频的「呼吸感」。

再拿同样被意象包围,宋文参与制片的《暴裂无声》类比,忻钰坤也缔造了大量超出日常的视据说话,但你在个中,能看到尘土。

创造没,哪怕它们一样在违反线性逻辑,但身上始终都有一种一脉相承的气质,即「触感」。

但在《抵达之谜》身上,看不到这份触感,它是软弱无味的。

回到开头提及的那个处境,中国导演究竟要拍若何的电影?

看看《抵达之谜》在豆瓣的标签:青春,悬疑,发展。

类似题材的精良电影,你一定见过。

《天才枪手》,用拍谍战片和悬疑片的办法,讲关于作弊的青春故事,青春期的敏感与心跳,以犯罪元素包装之后,被急剧放大。

近一点的,看海内,去年的《过春天》。

同样用犯罪片的形式拍青春,视据说话同样精彩,既拥有动作犯罪片的触目惊心,又拥有青春荷尔蒙的电光火石。

聪明如海内导演们,该当明白,忘却执拗的模拟与故弄玄虚的表达,尽早从对玄色诙谐和文艺腔调的痴迷中出逃,才更有可能触到好电影的精骨。

末了,再顺嘴提提大家最关心的演出。

严格来说,不算李现新片。

这是李现5年前毕业后首担男主的一部戏,电影里,他的青涩之气尚未褪尽,很诚挚,就像一张白纸,但同时很稚嫩,短板很明显。

无论是表现错愕,失落望,惊喜,还是无奈,他对角色感情的诠释便是在表情上用力,大部分时候都是瞪眼、张嘴,这场高潮戏里,他表达愤怒,也只是不管不顾地大吼。

诚笃说,他的表现,没有太多层次上的变革,没为角色展示更多该有的人物弧光,台词上更不免生硬。

除了他,电影中所有的演员,都很像在「演」,而且像被逼着「演」。

如果你去看过电影,一定会被个中一位黑社会大哥在车里念的那段台词逗笑,就像是路上随便拉了个路人,过来说,请你只管即便的代入角色,念一下台词。

而这位大哥也很叛逆,照着台词念,念得磕磕碰碰,奇奇怪怪。

一段话就两分钟,但便是有说不出的平庸,空洞,乏味,干枯。

和影片一样,像个工具,没有独立思想。

好了,关于这部电影写到这里也该停了。

你该当也已经创造,今晚我们更想谈论的,不单是这部电影,而是关于那些同样稚嫩,同样年轻的国产片的思考。

我当然知道,对付国产电影,尤其是那些标榜「精良」独立电影人的导演,又敢于在院线寒冬中挺身而出的国产电影。

说出「不及格」三个字,不好听,不体面。

但我更复苏地明白。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颂毫无意义。

中国年轻导演的未来,也绝不仅止于此。

音乐 / 野花-顾璇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