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1967年4月1日,十堰张湾炉子沟,二汽培植动工。
(十堰市档案馆馆藏图片)

山沟里点着马灯敲出汽车 汽车知识

二汽培植者当年利用的马灯。
(十堰市档案馆馆藏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 戴文辉 通讯员 徐春晓

阅读提要

山林环抱,红砖砌成的老厂房已经半空,四野寂静无声。

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却热火朝天。
十万培植大军,在沟壑纵横的山沟沟里,用芦席棚、干打垒建起厂房,点着马灯,用榔头和台钳“敲”出汽车。

这里是十堰市张湾区红卫街道炉子沟,第二汽车制造厂炸响开山炮的地方,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出发点。

选址—— 两下三上,周总理一锤定音

培植二汽的构想最早萌发于1952年。
当时,预备一汽的方案刚敲定,毛泽东主席作出“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是不足的,要培植第二汽车厂”的指示,二汽筹建提上议事日程。
最初“相中”武汉,继而是成都。
1957年3月,在“反冒进”形势下,二汽第一次“下马”。

1958年6月,中心再次提出培植二汽。
但随后的3年自然磨难和中苏关系恶化给中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二汽的第二次筹建事情不明晰之。

1964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培植二汽第三次提上议事日程。
在“备战、备荒为公民”、开展“三线培植,准备打仗”的方针下,中心对二汽选址提出“靠山、分散、暗藏”的六字方针。
1964年10月到1966年1月,二汽选址小组经由反复勘探和剖析,初步选定鄂西北小镇——十堰。

在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陈祖涛看来,这是在分外的政治氛围和科学生产哀求之间的奇妙平衡:十堰在秦巴山腹地,厂房建在20多条高差150米旁边的山沟里,知足暗藏和分散的哀求。
同时,即将培植的川汉铁路由此通过,交通还算方便。

1967年4月1日,炉子沟一声炮响,在锣鼓、鞭炮声中,二汽培植委员会主任饶斌宣告:“二汽培植,破土动工!”

然而,厂址之争仍未平息。

1968年上半年,由于十堰地区培植条件较差,有同道提出东迁谷城,也有同道建议向西走,至陕西安康一带大山中。
国家建委和一机部组织有关部门反复比较、勘察,作出厂址“基本不动,适当调度”的决议。
当年11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家建委关于二汽厂址的申报请示上指挥:“可以确定在湖北省郧县十堰地区。

周总理一锤定音。
1969年9月28日,二汽正式开始大规模培植。

培植—— 十万大军白纸绘新图

十堰,原为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的一个小镇。
据十堰市档案馆资料记载,当时十堰镇只有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

1969年下半年,十万培植大军陆续奔赴十堰,每天进山的职员、设备、器材川流不息。
来自各地的培植者在丹江火车站下火车,乘船至邓湾码头,再乘汽车到达基地。

工人们用干打垒、搭芦席棚的方法建造厂房,一条山沟一个厂。
为了保密,27个工厂都以代号命名。

当时,十堰连通外界只有一条抗战期间留下来的老白公路。
指挥部决定建造一条二汽铁路专用线,中间要穿过一座山,打通一条铁路隧道。
指挥部把培植这条长618米的龚家沟隧道的任务交给了“建筑工程部一二工程指挥部”(简称“102”)土石方团。
土石方团集中精锐力量,从东西两边同时开挖,提前4个月修通。
邓湾码头扩建,需搬掉半座山头。
又是土石方团,采取“洞室爆破”,经由几十个小时的艰巨奋战,终于在一声巨响中完成任务。

进山的十万大军中,“102”有4万余人,堪称主力军。
原“102”职工、东风公司退休职工、原神龙武汉一厂党委布告毛传和回顾:当时是“四边”建厂,即边设计边施工、边培植边生产。
43厂总装车间大会战,连续三天三夜施工,食堂师傅把饭菜送到工地,有的同道吃着吃着睡着了。
修住宅楼没红砖,建筑工人发明了干打垒,三合一坯砖,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这种干打垒宿舍冬暖夏凉,在当时是最好的住宅,让二汽工人逐步搬出芦席棚、土棚、木板房和临建房,生活条件逐步改进。

造车—— 芦席棚里点着马灯干

独立重生,摆脱对外国技能的依赖。
这是二汽培植之初便确定的辅导思想。

这样的辅导思想被浓缩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培植方针十四条》中,紧张精神为:要创中国式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布局、品种、产量和技能水平大翻身;产品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形和方便用户出发,自行设计并建立自己的汽车系列,以适宜我国的自然条件;产品要好用、好造、好修、省油,做到技能前辈,坚固耐用,本钱低廉。

二汽创业之初,十堰镇还未通电,培植者们便挂上一盏盏马灯,在四面透风的芦席棚里用榔头和台钳造汽车。
饶斌在给爱人张矛的信中写道:“这里点油灯(马灯),睡硬板床,吃苞米饭,我并不以为苦,反而对这种简陋的生活条件有一种亲切感。

1970年国庆节,二汽生产的20多辆汽车被拉到武汉参加庆祝游行。
车是手工拼装的,几十名工人藏身主席台后,随时准备紧急抢修。

到1972年,二汽一共生产了不到200辆车。
饶斌提出:“生产准备事情要以调试为中央,保质量、上能力、打根本。
”一些不能用的厂房推倒重来,不合理的设计被一项项改进。
这样,二汽生产逐渐走上正轨。

1975年10月,饶斌驾驶第一辆2.5吨卡车驶下生产线。
后来,该车型被命名为EQ240,是我国第一代军车中的顶梁柱。

1984年10月1日,二汽生产的48辆2.5吨越野车和轮式装甲运输车参加国庆阅兵。
此后,每逢阅兵式,都有来自十堰的军车接管校阅阅兵。

本文来自【湖北日报】,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及传播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