浜镇,位于崇明中北部的第一大镇,始建于康熙后期。听说当时有一个敖姓人家,首先在此兴建市房,故原称敖家镇。老人都知道该楼在浜镇东边大街与灵龙街交汇处,有一座临街的两层砖木构造的楼,称作“敖家楼”,由龚家居住,开设食品点心店。后来镇西的李杜诗,镇东的柏谦分别于康熙五十九年、雍正二年考中举人,镇改名为“敖阶镇”,寓意“脚踏敖阶,步步高”。又因镇中有两条河浜交叉,故大家都叫“浜镇”,约定俗成。
浜镇新貌
明未清初,北边的湾港是通往海门、启东等苏北地区的主要港口,浜镇就变成进出崇明北部的主要市镇。据资料反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设的莊、楼、馆、园、坊、当、铺,最多时有101家,1942-1945年启东、海门的客商也来开店,浜镇的经济非常生动昌盛。徽商也来此做生意开店,浜镇还有安徽籍客商的后裔。当时集市上有银匠、瓦特蒸汽动力碾坊、油坊、烛炬坊、酒坊、磨坊、染坊、布庄、酱园店、茶食店、中药店、中医、祖宗画画室、茶馆店书场、无声电影等等。
浜镇,解放后历经多次变革,开始的浜镇,从属浜东乡,镇上有派出所(设在西街“西万兴”大宅院内)、税务所(设在东街“高凉棚”大宅院内)政权机制,后来随着州里建制的变革,改属大同乡、大同镇,2000年12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撤销培植镇、大同镇,设立新的培植镇。现在的浜镇从属培植镇。
有两条河流交叉流经浜镇,交叉点是镇的中央。南北一条通江大河,由于较宽阔,都叫它“大河”,现称“蟠龙河”,向北流入长江。一条东西方向的河浜,由于已很窄,难与历史上称谓“运粮河”联系起来,大多数浜镇人都叫它为“河浜”。东街上的浜镇河西头流入蟠龙河,东头流入沙沟南北向的通江大河。西街上的浜镇河东头通过蟠龙公路地下的涵洞流入蟠龙河,西头与运粮河相连。两条河流交叉后把浜镇一分为四,使之成为“田子型市镇”,在崇明没有第二家。
浜镇有“龚郭赵黄”四大王谢,龚氏为王谢之首。
据资料反响,龚家在浜镇兴起后,三个儿子成家时各开新宅,便是浜镇的“西万兴”(西当)、沙沟镇的“东万兴”(东当)和位于培植地区虹桥镇的“虹桥万兴”。
以前浜镇西街上的“西万兴”霸占了“一半江山”,上百间房屋连成一片。因当铺关系,后来人们都称它为“西当”,一样平常很少称它为“西万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部分房间曾借给浜镇小学利用,解放后也被派出所利用。西昔时夜宅院里的建筑,在镇上压倒一切,书房、天井等设计高雅,有盆景、花坛等。
浜镇西街
讲到“东当”,便是“东万兴”,只因有了西当,才对应称呼它为“东当”,那里没有当铺。东当的宅院,四周宅沟环绕,院子里有很少见的彩色玻璃的门窗,让人过目不忘。东当宅前路旁的几颗两人合抱粗壮的高大榆树,树荫如巨伞,夏天路人经由此地时常在树下歇凉。土改后房屋被分给了贫苦农人。
浜镇东街
灵龙街的龚家院宅,也是一个“天灵地杰”宝地,人才辈出。出生在此的龚聘英(字莘甫),咸丰十年十月由刑部主事入直,复中同治壬戌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名书法家、崇明中学和电厂的创办者曹炳麟师长西席的母亲便是灵龙街的龚家闺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歌星和电影演员龚秋霞,原名龚莎莎、龚秋喷鼻香,于1916年12月4日出生在浜镇灵龙街。龚氏年夜夫世家也在浜镇灵龙街。
龚秋霞
黄家大院在浜镇东街的中部,浜镇河北面。那边一大片房产姓黄的居多。面向大街有两个大门,东边的因是主锦宅,故只称它为“黄锦成”,西边的才称它为“西黄成”,中间由街面房屋间隔。两个黄锦成大院后面有通道相连,北边的后门能看到城隍庙,向东与灵龙街上黄氏住家相连,灵龙街好似一条分边界:灵龙街西边是黄氏宅院;灵龙街东边是龚姓人家。
郭家在浜镇东市浜镇河的南岸一大片聚拢区。里面的房屋布署,由北向南,然后一个弯,向西弯到蟠龙河的石门套里出来,犹如L型。解放前国民党军队为了抗击苏北地区解放军的进攻,保卫崇明,阻挡解放军渡江南下,浜镇首次来了青年军,一个连的百来人就驻扎在郭家大院里。
浜镇上赵家理解不多,只知其在东市开酒店,西市有院宅。
浜镇历史上解放前有四座老楼:一座在西当的龚家大宅院内;三栋在东街,一座在东大街郭家宅院内,一座在大街与灵龙街交汇处的龚家楼,称作“敖家楼”,一座为灵龙街上的龚家宅院内的。在解放前,这些老楼都是十分奇异的建筑,故称它为“古楼”。
灵龙街上的龚家院宅
浜镇的东西大街的河浜上布满了木桥,十步一桥,或者说一店一桥,连接南北两边的店家。这些桥大概最初都是商家为了方便顾客,在自家的店前修建的,增加顾客的流利量,也就增加了买卖。
浜镇主桥,是横跨在蟠龙河上的一座桥,解放前是一座木桥,粗壮的桥柱、桥梁、桥板和桥栏,让人觉得粗狂和古朴,能通畅载重的木制牛车、手推车,是镇上最大的桥,故浜镇人都称它为“大桥”。大桥南真个蟠龙河上有座石桥,东街的浜镇河南岸街道与西边连接,大桥的东边横跨在浜镇河上有座木桥,使河南河北连接。
现在的蟠龙河桥
上世纪末的蟠龙河桥
浜镇小学,从浜镇大木桥,沿着蟠龙公路往南走,走过碾米厂油坊、汽车站、黄家院宅、郭家院宅,不久就到了一座横跨蟠龙河的石桥,往东过桥就到了浜镇小学的操场。浜镇小学西傍蟠龙河,座北朝南,小学的白色围墙上几个玄色的“礼义廉耻”大字十分能干。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孩子,是历史上浜镇小学的发展期,小学教室不足用,借用浜镇西万兴(西当)的大宅院内的屋子当做教室,解放初期,又拆了城隍庙的砖木来扩建浜镇小学。现在浜镇小学已经在历史的辉煌中消声了。
浜镇灵龙街北头有一座城隍庙,以是灵龙街又简称为“庙弄”,该庙何时兴建,无资料可查,庙门朝东,门前有两座青石鼓,进门便是两层楼戏台,庙内厨房设在东南边厢房,大殿朝东,有大佛,南北两边的厢房里也有菩萨。解放前还常常看到苏北来的船,留着面脸胡茬的船老大在镇上买了猪头等贡品,到庙里烧喷鼻香拜佛,祈求海上太平无事,渔产丰收。
灵龙街北头历史上的浜镇城隍庙所在地
曾经,小小一个浜镇,店铺林立,手艺荟萃,百货具备,茶馆店里昼夜书场兼有,有时还有流动戏班子来浜镇演出传统戏曲和杂技,基本知足了老百姓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资料反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浜镇的莊、楼、馆、园、坊、当、铺,最多时有101家。
浜镇早市满街都是赶集的人群,真可谓摩肩相继,人声鼎沸,声传十余里!
浜镇老人提及这事,总露出难以形容的自满,翘起大拇指说:这是我们浜镇的镇嚎,是我们浜镇的兴隆和骄傲!
1932年从崇明县城至浜镇建成土公路(现在称作蟠龙公路),从此浜镇大木桥以南的关家弄南边,北面的碾米厂榨油坊相邻,在公路旁建有私人车站,并建有一座能停放两辆卡车的车库。
浜镇通往南门港建成土公路后,当时苏北启东等地区的公路交通网欠发达,汽车通达的地方有限,从而涌现了苏北至上海经由崇明浜镇中转前往上海的路线。这是一条最近最便捷的交通线:乘船到崇明的湾港上岸,步辇儿一刻钟到浜镇;再乘车到南门港;再换乘轮船到上海。
上世纪末拍摄的蟠龙公路上驶经浜镇的公交车
清末民初,湾港是崇明通往海门、启东等苏北对岸的主要港口,浜镇也为各地客商进出崇明北部地区的要道之一。现在的湾港,早已无踪影,原湾港的江边早已被泥沙涨成大片滩涂,后开垦成广袤的农场,江边已阔别浜镇很远很远。浜镇,以前位于崇明中北部,现在已变成了崇明的中央点了。
本文摘自陆文彬系列博文《浜镇忆旧》
信息来源丨看看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