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生卒年不详),字范莲、晚联,号文达,浜镇西市人。

李幼年家贫,艰巨自主,抚育弟妹,以孝友著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人。

施玉龙  崇明岛浜镇周边的平易近间圣人志士 汽车知识

清朝举人衣饰

李杜诗善于撰写文章,被巡抚张伯行视为“国士”,著有《范莲诗文集》。
李墓在苏州虎丘河南十房庄,家族墓葬于崇明享沙陈养鹅湾。
其弟子有翰林院编修柏谦等,曾有民间传说“徒发师勿发”等。

李杜诗儿子李尚美,字鸿珊,庠名砚喷鼻香。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中秀才,博闻强记,才华横溢,赋诗作文,千言立就。
中年往后寓居苏州石湖,被聘为当地书院山长,在故乡和苏州等地都很有名望,著有《石湖诗稿》。

浜镇镇名的演化,也因李杜诗和他的弟子柏谦出名而沿用至今。

文人墨士逐一柏谦

柏谦(1697~1765),崇明浜镇人,住浜镇东市。
康熙五十四年获秀才,雍正元年,选拔为贡生。
雍正二年顺天乡试中举人,雍正八年(1730)成进士,选为庶良士,官授翰林院编修。

柏谦画像

柏谦资质聪慧,博览群书,纳于言辞,敏于文翰,从前从师于崇明孝廉(浜镇西市)李杜诗。

据民国《崇明县志》记载:柏谦是崇明长于写文章的文人。
他为官清正,长于识别,培养人才。
雍正十三年秋,顺天乡试时,他曾任总阁卷官,往后又两任福建省乡试正、付主考官。
乾隆九年,柏谦到武英殿经史馆篡修《明史大纲》,当时因多次调换主笔人,不俱稿,而交稿期限紧迫,柏谦凭自己的才学和刻苦精神,晨夜排篡,准期讫事,因此曾文望朝野。
皇叔怡贤亲王也倾慕柏谦的才学,要他为其二王子讲学论文。

柏谦在崇明时,许多有名望的人都要请他写文章。
一个叫黄坚的诗人,善于填词,谱曲很有才华,但也要请柏为其作佳传。

柏谦曾写过《赵公堤记》、《沈文镐《清理田赋记(跋)》、《重修尊经阁记》、《近庵师长西席传》等,个中许多文章被刻在石碑之上。

柏谦特殊长于写四诗文(八股文),也便是那种科举应试的文章,他的文章随处颂扬。
曾刊行宇内,风靡一时,是科举应试者们的典范文章。
崇明何忠相,金坛王步青,曾为柏谦的著作写过序文,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口语文的兴起,柏谦的文章就无人去读了。

蒋溥、柏谦《诗画合璧扇》

柏谦又是个墨客。
乾隆九年夏,柏谦接驾皇上,同张玉书、陈见复、金德英、冯浩等一起参加翰林院宴会,用“柏梁体集式”赋诗联句,曾得到乾隆帝的讴歌。
乾隆《崇明县志》和清代崇明人杨樽编辑的《瀛洲诗抄》上,收录有柏谦的诗作。

柏谦的作品反响现实生活,有抒怀写景,也有反响劳动人民处于灾荒时的苦难情景,杨樽称他的诗“同其文一样清俊”,李杜诗也称其为:“文坛之名将、词林之俊杰”。

柏谦生平中,造诣最高的是书法,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当年便是由于他书法出众,而当选为庶良士。
他的书法,介于唐代书法家 虞世南和欧阳洵之间,融二者之妙,自成一体,回翔馆阁,风格刚劲,而又文雅。
他作为书法家,名字被载入光绪戌审金陵刻本《国朝书人辑略》和1985年的上海公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书中。
乾隆年间,崇明学宫的《重修尊经阁记》刻石上,有柏谦的书法。

柏谦是崇明岛这块净土上哺育出来的骄子之一。
他集墨客、书法家于一身。
年少时聪慧敦厚,勤奋好学,仕途中为官清正,著作甚勤,又常常办理百姓困难。
辞官后,掌教虞山书院,识别和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使当地的文化奇迹大有转机。
他的著作、诗集、文稿有《槐荫堂稿》、《碧山堂稿》、《吴中十子》、《虞山课艺》等,曾盛行于世。

翰林学士逐一龚聘英

龚聘英(1826一?)号莘甫,崇明县浜镇人。
咸丰十一年,江苏乡试中举。
同治元年(1862),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江西司候补主事。

据《大同公社志》记载,龚聘英故居在浜镇西市泥墙龚宅,宅院范围很大,拥有四进三场心,共39间瓦房,两个大厅,从外墙门走进前头屋(宅第后院,正厅)的正堂大厅,须要依次跨过七道户槛。

相传该宅已有九代人马。
宅府表面一个大场心,有40公尺长,50公尺宽,约2000平方米,场心外边没有风墙。
当时龚宅这位学士考中了翰林(官职),制订特殊严厉的规矩,宅上妇女不能抛头露面,不能外出逛荡,故在宅前10公尺处打了一道泥围墙,墙外很陡,墙内有踏步,还有墙门,墙门上挂着竹篱笆帘。
每到春节元宵节日,泥墙表面广场上会有戏班子搭台演戏,宅子里的女人们在泥风墙边隔着竹帘子向外偷偷看戏。

泥墙龚老宅原址

龚聘英是龚氏家族迁崇第17世,出生于泥墙龚正屋东上房,中厅正壁上原挂有天子赠匾,现只剩2个匾托。
其子孙后搬家桥镇界沟沿及城内,另辟新宅,留在老宅的后代有龚晋青等。

龚聘英官职翰林院编修,其新宅住处自然成为龚太史第,新宅位于崇明城内北街(现崇明邮电局南边)宅第坐西朝东,街东有照壁,空地阔广,便于车马出行或坐轿等来往访客,那些官宦人家的肩舆、马车勾留在大门外,以示主人地位显赫。

琵琶艺人逐一杨序东

杨序东(1880~1949),乳名大狗,浜镇人,住在浜镇大桥西边的河南,他有个儿子叫杨宏熙(音),杨的店堂墙上挂有一个琵琶,先生长西席白发洒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杨序东是崇明民间的琵琶高手,他能用四指轮奏,发音钢亮,被誉为“杨派硬弦”(摘自《论瀛洲古调》庄永平)。

杨序东9岁入学,12岁因脚疾致残,行走不便。
他父亲杨锦章毕生爱好乐器,故一边替儿子求医诊治,一边教子学艺弹拨琵琶,以解其子残足之苦。

杨序东13岁能出门弹演,常随人在浜镇“燕乐酒家”参加演出。
长年的苦学苦练,让序东进步很快,不久能独立登台,而且技艺非凡,不雅观众称好。

杨序东琵琶艺术的造诣取得,凝聚了他数载的心血。
由于他足残体力差,以是,无论春夏秋冬,他都要将一把筷子放在床上,每天清晨起床之时,将这把筷子拧绞几十次以增强手劲。

杨序东学艺时,客气好学,拜能者为师。
成名后,对前来求教的人,不遗余力,耐心传授。
当时,启东汇龙镇朱永昌、崇明虹桥镇倪德元、竖河镇倪家安、沈小时及陈家镇的施某等琵琶演奏好手,都是由杨序东一手教出来的,真是名师出高徒。

杨序东对琵琶的弹奏技能精准,对音律声乐也有很好研究。

有一次,从浏河来了一位吹笙的人,参加堡镇的音乐合奏。
杨序东执琵琶在旁,闻听笙乐之声压倒其他乐器,杨听后,对浏河吹笙之人哗众取宠的表现感到不满。
于是,他改用正弦弹拨,以洪亮有力的琵琶声压倒笙声,不雅观众听者无不佩服。

还有一次,浜镇燕乐酒店来了一个唱道情的人,杨序东没有给他小钱,这个人在道情词中架词诬控“骂三门”,杨序东觉察后,以精通琴艺的高超技能,理论得那人哑口无言,经他一番有礼貌的教诲,那人连连称“是”而去。

又有一次,杨序东在启东北新镇街上嬉戏,忽闻邱万泰店内琴声悠转,他不由自主前去不雅观看,听得十分投入,无意中脱口而出“蛮好,可以弹”。
这句话被邱万泰听见,很不舒畅,一下子见怒,心想在启东一带,自己的琴艺屈指一数,没有人敢如此讽刺。
于是,邱万泰对杨序东道:你来弹弹!
杨序东并没有推辞,心想乘机会可以相互切磋切磋。
于是,进店端坐,抱琴弹拨,琴技琴声惊动了围不雅观者,大家赞不绝口。
邱万泰也心悦诚服,事后,邱专程前往浜镇向杨序东求教。

杨序东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有名于崇明岛内外,当时影响很大。
上海广播电台曾播出过他的琵琶之声,名声大震。

地理专家逐一杨匡

杨匡(1883~1931),别号杨景雄,住浜镇西市北边,现浜西村落浜北6队人。

1891年,少年的杨匡在杨少元宅读学堂,1901年他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院。

上世纪初上海龙门师范校舍一角

1905年,杨匡龙门师院毕业,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专教中国地理。
并且常常在常州、镇江、南京等地巡回讲学。
因他的中学地理教诲在海内算得上屈指可数,故在当时的中国教诲界,颇著名誉。

1916年,杨匡在南京原李鸿章私邸创办真谊中学,当时的真谊中学在南京地区是一所校训严厉、人才济济的学校,毕业生大部分都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
期间,杨匡事情繁忙,除正常的教诲管理外,有关部门授以他卖力绘制中华民国初版中国舆图。

1925年,爱国学生涯动波及真谊中学,国民党当局常常到学校缉捕进步学生,学校正常传授教化秩序被扰乱。
对此,杨匡对学生涯动深表同情,但因时局对校方压力太大,加上他壮年时奔波死守,精力早衰,自感力不从心。
1929年,杨匡46岁那年,将学校转交同校西席罗寿金接管收拾,自己回苏州休养。

时过不久,经冯玉祥推举,杨匡赴山西就任教诲厅厅长,途中不幸得了伤寒病,经医治无效,于1931年在南京病故。

杨匡去世后,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南京雨花台举行葬礼,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国民党元老派秘书前去哀悼。

安全船长逐一龚丕勋

龚丕勋(1906~1991),住浜镇东南,现浜东村落浜南人。

1932年,龚丕勋经人先容到合众轮船公司事情。
因勤奋努力,好学进取,很快从船舶水手提升为驾驶员,并从1946年2月开始担当船长。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龚丕勋担当船长的大中华轮船公司所属大江轮撤至外洋。
1949年11月5昼夜,该轮从日本航行至朝鲜半岛时,龚丕勋带领船员年夜胆机警地将船驶离锚地,胜利开回已经解放的青岛港。
后由北洋区海运管理局将这艘9200吨的货轮买进。
龚丕勋连续蝉联船长。

1952年,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培植期间,电力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大江轮担当了上海市发电用煤的运输任务,为了多运煤,龚丕勋创始船舶对外联结小组,并自任组长,同秦皇岛、上海等港签订港航联系协议,使船舶周转由过去每月航行两到两个半航次增加到三个航次,并创造了30个航次未在铜沙抛锚候潮的好成绩。
北洋区海运管理局曾专门下达文件,在全局范围内推广龚丕勋创造的船舶对外联结小组前辈履历。

翌年,为知足上海电厂煤运须要,龚丕勋提出了航行黄浦江不用引港和夜航黄浦江的课题。
此前因黄浦江航道繁芜,历来5000吨以上船舶进出都要逼迫引港,吃水超过24英尺的船舶都不能夜航黄浦江,大吨位船舶常在吴淞口外抛锚,等引港而耽误至天明,从而延误很多韶光。
在取得海运局和交通部领导的赞许后,龚丕勋负责研究黄浦江航道,熟记各个航段的水深、流向和航行标志,订定出搪塞可能涌现的各种意外情形的操作方法。

1954年4月,龚丕勋首次使和平1号轮(即原大江轮)不用引港安全地驶进了黄浦江,紧接着又在同月使和平1号轮安全夜航黄浦江。
龚丕勋的成功履历,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肯定,同年,龚丕勋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龚丕勋任船长期间十分重视科学管理。
在和平1号轮上,从驾驶台到机舱,每一台设备都标上了规范性的暗号、利用步骤和把稳事变,在船员餐厅和会议室墙壁上挂着各种反应船舶运输生产的图表。
对船舶可能发生的事件隐患龚都负责探求原,因根据,落实预防方法,把戒备事情做实、做细。

从1954年至1957年,由龚丕勋担当船长的和平1号轮连续安全航行20多万海里,被评为上海市安全航行前辈船舶,龚本人也被誉为上海市“安全船长”。
1956年,龚丕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后,上海市海运局领导安排和平1号轮边进走运输生产,边作为培训驾驶骨干的基地。
在龚丕勋的带教下,成批新船长在该轮得到磨炼和培养。

龚丕勋事情努力,长年不遗余力,辛劳劳累,积劳成疾,1963年曾因高血压昏倒在船舶驾驶台上。

1965年龚丕勋光荣退休。
1991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

演艺明星逐一龚秋霞

崇明浜镇有条灵龙街,街的北头有一座城隍庙,出于民谣中“热热闹闹赶庙会”缘故,该街被称作为“庙弄”。
被誉为三十年代“银嗓子”的龚秋霞就出生于此,因此,也有人敬称灵龙街为“银嗓子街”。

龚秋霞,1916年12月生,原名龚莎莎、龚秋喷鼻香,中国著名电影、歌唱演员。

龚秋霞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
亦歌亦影,用现在的话说,属于“两栖明星”。
她的歌喉甜润婉转,有“银嗓子”的美誉,与当时的“金嗓子”是周璇一起名列“上海十大歌星”的前两位,并率先在电影中自演自唱,首创了影歌风气的先河。

龚秋霞是《卖报歌》《好一朵茉莉花》等歌曲的原唱者,她那温婉纯朴的歌声吸引了不少当时的名家为她作曲。
龚秋霞从事唱片录音以来,大部分歌曲都由百代公司录音出版,到喷鼻香港后,仍跟百代保持密切关系,与电影演员、歌手陈娟娟成为差错,灌录了多首二声部合唱歌曲。

1933年,龚秋霞参加上海梅花歌舞团,随该团遍积年夜江南北,远涉东南亚,进行歌舞演出,成为该团台柱逐一著名的“五虎将”之一。

龚秋霞1936年登上影坛,参拍第一部影片《父母子女》。
1937年主演了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压岁钱》一举成名。
1938年她主演了贺绿江作曲的《秋水伊人》,1942年主演主唱影片《蔷薇处处开》,成为一名能歌善舞的多才艺人。
不久,与白杨、舒绣文、黄耐霜主演影片《四千金》,被人们昵称为“大姐”。
可以说龚秋霞是当时中国影坛上的一位炙手可热的名星。

在银幕上,龚秋霞以扮演温顺善良的女性和慈祥的母亲见称。
影片有《凯风》、《寸草心》、《豆蔻年华》等。
她的末了两部电影,是1978年演出的《铁脚马眼神仙肚》和1980年的《胭脂》。

2003年中心电视台为了拍摄专题记录片《一百年的歌声》,特地派赴喷鼻香港访问这位耄耋之年的明星。

2004年9月7日,龚秋霞因心脏病在喷鼻香港去世。
享年88岁。

2017年3月,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布了龚秋霞旧居为“上海市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

援朝勇士逐一沈元宰

沈元宰,1923年生,住浜镇南市稍(原浜镇培植街1号)。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浜镇的赵鼎忠、顾林木有辆烧着柴爿发动的运输旧卡车。
从小喜好汽车的沈元宰总是喜好去帮着他们做些杂活,老板见这个年轻人的热心和勤快,就让他做个帮手。
这样,沈元宰逐步学会汽车的驾驶和维修。

解放后,已经结婚生子的沈元宰被崇明堡镇汽车公司招聘为驾驶员,只管每天上班放工劳碌着。
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美满幸福。

1950年,已是28岁沈元宰,闻悉抗美援朝,向全国征兵的,他热血沸腾,决心以实际行动相应党的号召,保家卫国,实现自己的欲望。

为此,沈元宰多次去征兵办,表示自己的决心,在他苦口婆心的说服下,接兵首长勉强赞许,但哀求必须取得家庭的赞许。

此时的沈元宰上有老下有小,当他把这一想法见告家人时,却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

在此后的十几天里,沈元宰动之于情,晓之以理,对父母、妻子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开导事情。
末了通过征兵首长、地方干部的帮忙,取得了父母、妻子的支持。

1951年10月的一天,他拜别年迈的父母,告别年轻的娇妻,吻别可爱的孩子,身穿军装,肩背行李,胸戴红花,雄赳赳,气昂昂,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沈元宰入朝后,被编入某军汽车十团,凭着他高超的汽车驾驶技能,迅速成为一名生动在“钢铁运输线”上的尖兵。

作为一名沙场上的汽车兵,除了闇练、高超的驾驶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年夜胆、机警,灵巧的本领。
沈元宰和他的战友们,每天冒着敌机的围追堵截,与仇敌迂回、周旋,险中求胜。
特殊晚间运输军需物资,

既不能开灯,又不能鸣笛,人生地疏,环境险恶,山路坑洼,波折不平……但这统统,始终没有吓到沈元宰,在他身上充满着抗美援朝汽车兵的勇气和力量。

有一次,沈元宰在实行运输任务时,遭到敌机穷追猛打,雨点般的枪炮弹时时飞来,原来这是闯入了仇敌设防的险区。
此时此刻,沈元宰首先想到的是前沿阵地上急需物资、弹药,他与助手驾驶的车辆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急刹车、急拐弯……与仇敌反复周旋,令仇敌捉摸不透,昏头转向。
为彻底甩了仇敌拦截轰炸,沈元宰及助手越战越猛,所驾的车辆开足马力,当仁不让向前冲去。
可正要准备打破仇敌防区的时候,助手不幸中弹,身负重伤,危在夙夜迟早。

在这情形万分危急时候,沈元宰当机立断,决定先把战友送去战地卫生所抢救,再送军需物资。
随着汽车方向改变,敌机又一次迎头扫射,一长串炸弹落在了沈驾驶的军车左侧,一阵巨响,他的左耳当即被震聋。
可他还是牢牢握住方向盘,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车勇往直前,超越一道又一道险境,终于把助手送到了卫生所。
然后沈又调转车头连续冒着枪淋弹雨全速提高……末了,助手得救了,前沿阵地急需的军用物资也胜利投递,沈元宰受到部队首长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沙场上,沈元宰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惊险战斗场面,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了死活的磨练……

1953年7月,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沈元宰同道荣立二等功,被付与“朝鲜公民民主共和国二级战斗勋章”

1953年12月,沈元宰在祖国公民的呼声中回到了家乡。
不久,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精良的共产主义战士。

电子专家逐一汤佩娥

汤佩娥(女) ,生于1939年1月,住浜镇东市汤家宅。

汤佩娥从前就读于浜镇小学、大同中学。
初中毕业后,她考入市重点高中逐一崇明中学,高中毕业后又以精良的成绩考入海内名牌大学逐一上海交大,1956年随校西迁,在西安交大求学。

1961年,汤佩娥大学毕业,被总政招收参军从军,进入国家军工研究所事情,三年后,随所在单位集体转业。

转业地方后,汤佩娥先后任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
1984年参与了我国首颗通信卫星发射事情,表现突出,成绩卓著,荣获电子工业部三等功。
1992年起享受国家分外津贴。

1999年,汤佩娥光荣退休,定居于成都。

汤佩娥是个学者型的专家,专著有《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用超小型铁芯掌握的DC-DC变换器》等。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崇明县志》(周之珂主编)

2、《百年人文话沧桑》(朱建军主编)

3、《崇明老地名文化》(徐兵著)

4、《浜镇忆旧全篇》(陆文彬撰写)

5、《崇明档案》(2021年)

©版权声明:本公众年夜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大众年夜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感激互助。
投稿请加微信:anxinlu

编辑 | 沈雯逸
审稿 | 陆安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激互助!
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
微旗子暗记: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Copyright © 2014-2021 心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