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徐克的情由是“平遥电影展是一个很年轻的电影展,谈希区柯克可能轻松一点,由于他是一个比较喜好开玩笑、捉弄人的导演,他的惊悚片不是惊悚片,是笑剧。
他一贯在跟不雅观众开玩笑,若何去处理一个行刺案,怎么去吓不雅观众,他以为这个跟游乐场里坐过山车的效果一样”。

为了讲述希区柯克,徐克花费不少心思“备课”,乃至还提前在平遥影展的微信公号发布了自己准备的16张《电话行刺案》的剧照,让不雅观众在听课时作为参考,一边看图、一边听课。
徐克建议不雅观众理解电影史,从经典作品中学习电影艺术,更呼吁青年电影人要把握现在,“这个时候便是你们接管营养,接管人生履历的时候,要珍惜这个阶段”。

徐克无意的境界很宝贵  第1张

《电话行刺案》和《小城之春》都是猜想之外的经典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生于1899年,1920年以字幕设计员的身份进入电影界,1922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第十三号》,1926年自编自导的悬疑片《房客》成为奠定其拍片风格的作品,1929年执导的惊悚片《讹诈》成为英国首部有声电影,1935年执导的悬疑片《三十九级台阶》为特工惊悚片的形成奠定了根本。

他的经典电影还有《失落踪的女人》《蝴蝶梦》《深闺疑云》《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等,希区柯克在其60年导演生涯里拍摄了50多部电影,2007年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选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第一位”。

作为带领不雅观众进入希区柯克创作天下的一条路径,拍摄于1954年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话行刺案》,把希区柯克的想象力表示得丰富淋漓,剧情编织环环相扣、变革多端,是他创作生涯中“猜想之外的经典”。

之以是说是“猜想之外的经典”,是由于这部电影是希区柯克“操持外”的作品,徐克讲解说,希区柯克当时正在预备《后窗》,但是《后窗》没能急速开拍,为了不闲着,他就加了一个制作,这便是《电话行刺案》,没想到《电话行刺案》上映后大得胜利,由此徐克感慨说“我以为‘无意’的境界是很难得到的”。

对此,一旁的贾樟柯导演深表赞许,“有时候创作状态在最放松的时候,在包袱没那么大的时候,反而引发出电影措辞的创新跟改造。
希区柯克在拍《电话行刺案》时没有压力,他乃至还首次利用了立体电影技能拍摄。

《电话行刺案》的全体空间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这样的电影方法也让贾樟柯想起了费穆师长西席拍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费穆师长西席拍《小城之春》也是在他的操持之外,他本来想拍另一部作品,由于他的投资商吴性栽师长西席的拍照棚有别的导演要用,以是,电影就被暂时搁置了,结果那个导演也不拍了,这个拍照棚好几个月没有人用的话是很大的摧残浪费蹂躏,恰好吴性栽他们有一个剧本是《小城之春》,就交给费穆。
为了让拍照棚不闲置,费穆师长西席拍了《小城之春》,电影也是在很有限的空间里面展开,大的空间便是一个古城,但是很大略,外景很少,紧张便是在一个花园和南方宅子里面发生的故事。

对付这种“无意的境界”,徐克说自己也曾跟很多导演朋友谈过,这种境界显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些人为了要“放开”,没有预定一种拍摄想法,比如有些导演不分镜,到现场才做。
有些导演没有剧本,比如杜琪峰,便是要到现场去写剧本。

徐克表示,在拍摄中确实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哪怕跟这场戏无关,也可能那个瞬间给你一个很强烈的火花,让你打开另一道门,我一贯希望我有这种时候。
在现场,我们会感想熏染到环境给我们的刺激,由于看剧本跟到现场真正拍摄是有很大的分别。
你看到的是笔墨的东西,你想象的是你脑筋里面抱负的东西,到现场去,会有你想象不到的可能性涌如今你面前。
以是我也附和到现场,现场那种氛围让你有更多的想法。

徐克还笑问贾樟柯如果是《电话行刺案》里那样的现场,他是否还会去现场找灵感,贾樟柯答说,“那不会”,徐克也点头,“由于你能看到的客厅就这么大,怎么用一个空间去拍一部电影,我真的很想试一下,但可能没有人投资,由于太危险了,故事没人看。

佩服希区柯克在狭小的客厅里拍摄了一部经典惊悚片

有趣的是,虽然无意间拍成了一部经典,但是《电话行刺案》在希区柯克内心中却没什么“地位”,电影大师特吕弗曾想问希区柯克关于《电话行刺案》的问题,希区柯克直接讲“没有什么好谈的”。

徐克剖析,希区柯克之以是并不看重这部电影有两个很主要的成分,一是影片是一部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以是很多剧情、惊悚成分都受到舞台剧的限定,拍摄过程不是太能够照希区柯克的标准,放进他惯常的手腕,希区柯克不足过瘾。

其余一个缘故原由是,希区柯克一贯很反对用对白来阐明剧情,“可是由于《电话行刺案》是话剧的形态,以是它必须要用对白来阐明剧情,对希区柯克来讲,这是一个很违反他原则的方法。

也正由于希区柯克不怎么谈这部电影,才让徐克认为《电话行刺案》更加有磋商的代价,可以让大家理解希区柯克很看重的电影手腕和电影措辞是什么。
“为什么这个作品会超越他的想象变成一个经典呢?到底这个电影比他过去其他的希区柯克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徐克表示,希区柯克的惊悚片与我们常日认识的惊悚片不同,他认为惊悚不应该是惊吓,他所有的悬疑、张力,都来自人物要隐蔽自己的秘密所产生出来的惊悚剧情。
希区柯克展现惊悚的表现手腕紧张有四种,第一是故事情节的布局,第二是悬疑,第三是张力,第四是高潮的设计。

以剧情的布局为例,希区柯克常用的方法是人物隐蔽的秘密,徐克说:“类似我们讲的炸弹的故事。
比如,我和贾导坐在这里,银幕背后有个炸弹,不雅观众看到有人把炸弹放在这里,可是我们两人不知道,以是从炸弹涌现到我们开始讲话的过程,不雅观众就会很紧张:我们为什么没有发觉炸弹?如果炸弹爆了,我们两个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便是悬疑。
如果这个悬疑有30分钟,延续悬疑的过程,就须要张力,这个张力便是危险的细节。
比如,可能有个清洁职员看到银幕背后有个东西,他拿出来,以为它是个垃圾,把它清理掉,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危急解开了,可是偏偏清洁工人没有拿走炸弹,我们俩还是有危险。
可以有很多细节的安排让悬疑坚持它所须要的韶光。

《电话行刺案》讲述汤尼和玛戈是同床异梦的一对夫妻,二情面感亮出红灯。
而生活寂寥的玛戈和作家马克擦出爱之火花,他们约会、通信,不料竟被汤尼创造。
汤尼没有张扬,只是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妻子以示警告。
然而马克竟然拜访家中,为了一雪耻辱,加之图谋得到妻子玛戈的丰硕财产,汤尼暗生毒计。
汤尼向旧时同学列斯开出了一千英镑的价钱,让其参与他布下的一整套严密杀人操持。
这套操持有设计精妙的凶手不在场证据,电话、钥匙、窗帘,统统成为这个阴谋的道具设置。
然而操持究竟赶不上变革,列斯不但得不到赏金,还要赔上自己的性命。

《电话行刺案》的剧情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丈夫汤尼操持行刺太太玛戈,从开始操持到完成操持。
第二个阶段是操持失落败了之后,汤尼连续制造陷阱陷害玛戈,玛戈被警察抓去后判了刑。
第三个阶段是玛戈的情夫要去拯救玛戈,结果没有成功。
第四个阶段便是破案。
徐克说:“在这么小的一个客厅里,希区柯克把这四个阶段全做了。
从电影角度来讲实在是很困难的,我不知道那个客厅有多大,我记得演员走了七步就到底了,也就七八米,顶多十米宽的一个客厅,整部电影在里面就演出来了,而且很紧张,你看的时候觉得喘不过气,情节一环扣一环。

重视对危险的细节塑造,用颜色、道具、特写讲故事

在徐克看来,希区柯克作为一位悬疑和惊悚类型的电影大师,其电影最关键的一个手腕是在剧情布局中设置具有张力的悬疑点,而这个张力是由“对危险的细节的塑造”而造诣的。

徐克以亲自挑选出的16张《电话行刺案》参考图片为例,细细剖析了希区柯克在改编舞台剧时加入的个人手腕,如重镜头调度而弱化对白、通过颜色变调表现人物间的关系等等。
希区柯克是一位会“很存心去设计画面所讲故事”的导演,以是他的镜头,从角度到构图,从景别到景深,无一不在为讲故事而做事。

例如颜色,徐克先容说希区柯克曾在1948年拍过一部彩色电影叫《夺魂索》,“也是在封闭空间里面去拍一整部电影,而且他野心很大,90分钟一个镜头把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但那部电影是不堪利的,由于他一个镜头拍下去,节奏感想熏染到很大影响。

图①

拍《电话行刺案》,希区柯克再次转回拍彩色片,他对颜色很看重。
“比如(图①)这张图里面,三个人穿灰色衣服,一个人穿深蓝色衣服,这个穿深蓝色衣服的人便是玛戈的情夫马克,三个人穿灰色衣服便是汤尼和玛戈夫妇以及探长,只有马克一个人穿深蓝色衣服,在这群人中显得很突兀和尴尬,没办法插入这个所谓的家庭里面,所以是很明显的颜色变调。

图②

“后来(图②)再涌现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衣服是一样的,情夫跟丈夫的衣服是一样的。
以是换句话说,他跟这个事情有更密切的关系,他不是在表面看事情的状态。
反而探长很突出,以是就变成情夫跟丈夫是一边,探长是一边。
用颜色讲故事是希区柯克最喜好用的办法之一,我们会看到他很多电影常常用颜色讲故事。

图③

此外,希区柯克很喜好拍特写(图③),他以为特写带有一种很特殊的力量和神秘感,会给故事产生很多想象不到的效果。
徐克说:“希区柯克最喜好用的特写,脚、眼睛、手的特写,这部电影里有手的特写,手怎么动、怎么放,代表了那个人物的生理状态,希区柯克喜好用这个手腕表达人物内心天下的东西。

图④

除了这种特写,希区柯克还会对道具进行特写。
例如《电话行刺案》里的电话(图④),徐克说:“你打电话不会强调电话转盘,可是希区柯克偏偏很强调转盘,当时的镜头实在没有办法把转盘拍那么近,以是必须把电话放得很大。
希区柯克故意把电话放大,让镜头拍到圆圈的特写,而且那个手指到底是真实手指还是道具手指?我以为它是个道具手指。
希区柯克拍摄《美人计》时,他为了强调那杯牛奶,往牛奶里面放灯,以是在主人公拿牛奶上楼的时候,在楼梯光芒里面看,牛奶的杯子是发亮的,发亮不是表面打灯,而是里面冒出来,这会让不雅观众觉得那个牛奶有问题,有一个很危险的觉得,在道具上,希区柯克很喜好用这个方法。

图⑤

徐克还拿出了一张“拔河”镜头(图⑤)的图片,“这张图很有趣,从拍照角度看,我们不喜好这种构图的,我们常常会说这是‘拔河’镜头,便是中间空着两边有人,‘拔河’镜头是在拍照方面很不喜好的镜头,但是在希区柯克那里用了很多次。
这个构图里面建立什么效果呢?两个人物有很强烈的对立面,它不一定须要有很多有表情的镜头,如果摆这个镜头,就解释这两个人物内心有很多对对方不满的地方,他的用意在这里。

图⑥(文中供图/平遥)

在拍摄《电话行刺案》时,希区柯克还考试测验了立体拍摄,徐克说:“那个时候3D电影很少,所有的摄影机器都很弘大。
以低角度很难摆机器。
但是《电话行刺案》里,希区柯克就有低角度拍摄的(图⑥)。
这种拍摄方法我们现在没问题,由于机器可以降很低,摆机器摆到地面都可以,可是那个时候的机器很大,降不了多低。
低角度看有什么特点呢?那个景的所有东西都压抑着那个人物,带给人物一种生理压力,有这么一个效果。
其余还有一个效果是,在影片中有个很主要的一场戏是凶手要杀太太,他把太太压在桌面上,手指去抓剪刀的时候,那个角度就刚刚好看得手、剪刀跟凶手。
其实在《长津湖》有类似场景,是段奕宏被美军压在桌面上,他去拿叉子的时候,我们的镜头就要摇来摇去,来交待整体的关系。
可是在《电话行刺案》里面,低角度就可以许可不用切镜头,也不用镜头摇动,一个镜头就可以把要讲的所有东西融在里面。

年轻导演最难过的一关便是找机会

讲述希区柯克也让徐克回顾起自己的青春往事,一次他和吴宇森在台湾垦丁拍戏,收工后没有车,两人在路上碰着一辆乐意搭他们的拖沓机,坐在拖沓机的后斗里看着夕阳。
徐克跟吴宇森说,“咱们什么时候能变成特殊牛的导演,而不用像现在一样坐在拖沓机里受一起颠簸。
”说及此,徐克说那时候的那种觉得,还是挺浪漫的,“那是没有拘谨的,很放得开的一个阶段,那时候我想做很多事情,但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做。

徐克表示就自己的经历来看,坚持下去,机会总会来的。
“你在年轻时的阶段经历的所有东西都是你将来有用的,由于到了一定的年纪和阶段,你就没有机会去体验很放得开的那种场景。
以是,我以为这个时候,年轻导演便是接管营养跟人生履历的时候,你要去明白什么叫生命、什么叫发展、什么叫生活,以是,你必须要珍惜这个时候。

对付现在的年轻导演,徐克认为年轻导演最难过的那一关,便是找机会。
当这样的机会没有把握住,下个机会可能会要等得更久。
因此,他希望年轻电影人在等待机会的这个阶段,一定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手腕,以便电影拍摄的机会到来时,能够将电影拍得更成熟。
徐克鼓励年轻人制造拍摄的机会,磨炼自己的手腕,“不断地在你们的生活里面找素材,在生活里面找到人物和故事。
我们电影人,跟全体环境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涌现有生命的东西,如果只是你自己硬设计的话,作品是没有生命的。
”(张嘉)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