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品经济逐渐兴起,红花套镇杨家畈村落家家户户扎制棕扫把,年产扫把超过2000万把,赢得了“一把扫帚扫天下”的美誉。如今,这里的村落民正搭上网络快车,纷纭做起电商,昔日的“扫把村落”正逐渐变身为“电商村落”。
今年64岁的杨兰军和老伴从事手工扎扫帚已经20多个年头,当时他们扎的扫帚通过商铺批量发卖到宜都、宜昌等地,每月足不出户就能收入3000多元。
“我靠扎扫把,不仅盖了这四间屋子,还养活两个儿子读到大学毕业。”谈到自己善于的这门老手艺,杨兰军颇为自满。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上“科技”含量更高、本钱更低、工业化的扫把逐渐将手工的低端产品变得上风全无,难以竞争。靠扎扫把的老手艺挣钱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也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不再愿学这份手艺,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状况,也让杨家畈村落手工扎制扫把的手艺面临着失落传的境遇。
该村落党总支布告艾亮说:“扎扫帚是一个技能活,现在我们村落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还在扎扫把,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做这个,第一是技能活不愿意去学,第二是比起上班挣得也不多。”
老手艺要留存,发展要创新。为了让村落民找到更多致富的新路子,杨家畈村落年年组织开设“创业培训班”,村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是培训工具。“每次培训都有一百人次旁边参加,有电商培训、技能栽种培训,还有育婴师培训,每年都有。”艾亮阐明说。
二组村落民向艳丽2002年开始经营超市,买卖一贯不错,近年来,由于网购的人越来越多,超市的买卖不如从前,参加村落里的培训后,她开始考试测验做起了电商。“以前都不怎么在网上卖柑橘,现在我每年从网上卖柑橘的收入都有几千乃至万把块钱。”
除了在网上发卖本地的柑橘和一些土特产,向艳丽还在网上做起了扮装品买卖,由于货真价实,买卖有条有理,这也让她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现在成效也非常显著,村落里成立了小玲珑商贸,还有三到四家大的商行,他们直接通过网上的电商把我们村落里的柑橘、蜂蜜还有一些特产卖出去,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艾亮说。
目前,杨家畈村落有100多名村落民参加过电商培训班,并通过淘宝、微信等平台,在网上建起了一个个店铺,做着各自的小买卖。虽然刚刚起步,但大家都充满信心,搭上网络快车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刘冰 邓明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