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桥》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民谣,只要前奏响起,人们彷佛就在安河桥上了。
《安和桥》历经五六年创作,这首歌最初对付宋冬野来说,最大的欲望便是加入马头琴,而他想表达的情绪,也是很多种、很繁芜。从而没顾朋友、制作人与录音师的良好建媾和阻拦,执意加入马头琴和中国大鼓。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原由,这首歌的录音混音事情成了《安和桥北》专辑里最困难、最残酷也是韶光最长的一首。
这样一首安河桥,用沉闷的大鼓开篇,用轻松优雅的吉他切入,一个来自于北京安河桥北的故事被娓娓道来。那抱着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彷佛正是那里人们的写照。大略,却又有故事在身上
间奏的马头琴把整首歌曲推向高潮,也是这首歌流传最广的一段声音,来自草原的马头琴,在类似于二胡的悲哀之中,又有着独属于草原的辽阔,偶尔会让人遐想到那首《董小姐》中提到的草原。
安河桥的故事
安河桥实在是宋冬野为了纪念自己奶奶写的歌。13岁时,宋冬野父母离婚,他常去寡居的奶奶那儿。奶奶的家,在北京西郊的安和桥村落。回安和桥,是宋冬野最高兴的事:打游戏,泡网吧,坐河边和朋友神侃,奶奶给做了一桌爱吃的菜,都是在那儿。宋冬野说,自己从小便是“坏学生”,只负责看过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哆啦A梦》。“两个老师永久不管我,”他说,一个是语文老师,特放心;一个是数学老师,已经彻底失落望。初二的时候,宋冬野喜好上一个女孩,女孩说喜好吉他,他便开始倒腾。第一把吉他,是奶奶用退休金买的,148块钱。宋冬野的父母一贯反对,“不让我弹,我提着琴就走,一个星期不回家”。后来,女孩没追到,吉他放不下。
高考时,宋冬野语文考了近140分,数学二十几分,去了一所大专---原名“海淀走读大学”的北京城市学院,图书出版发行专业。大学期间,他自己交学费,还要照顾奶奶。宋冬野开始了频繁的兼职,做过快餐店做事员、入殓师演习生。2009年,大二的他开始去酒吧驻唱。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出版社事情。白天干出版社的活,晚上连续在酒吧驻唱。第二年,奶奶住院。宋冬野每天跑医院照顾,医院费每天要花掉近2000元。
2012年5月,宋冬野写出《董小姐》,豆瓣播放达到70多万次。一夜成名,他见到了偶像万晓利,签约了摩登天空,出了新专辑,完成了全国35站巡演。宋冬野以为,这是奶奶在保佑自己。如今安和桥早已拆迁。童年时,抱着孩子的姑娘,擦汗的男人,秋日的酒,都踪迹难觅。宋冬野把这些都写进了歌里,但是关于奶奶的歌,他还是不敢写。(出处:知乎无无敌)
下期预报:这里是尘夕小酒馆,坐下来,聊谈天,讲讲故事。
喜好这篇文章的,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激。
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