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心、国务院决定,将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合并,成立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以雄安新区命名,并将其定位为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性计策选择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今年4月1日,雄安新区迎来设立一周年纪念日。这片沉寂多年的地皮,这3座原来不为人知的小县城,长期以何种形态存在这?这里的人们平时过着若何的生活?在宣乐成为国家级新区之后,他们经历了什么?新区方案范围内的居民和村落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和变革有着若何的感想熏染和期许?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从今日开始刊发一组深入雄安新区访谈实录。该组访谈出自2017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西席与百名博士入村落开展的长达2个月村落史调研和整理。采访工具包括当地庄家、渔家、手工业者、民间技艺传承人、企业管理者、西席、年夜夫等100余人,调研组拜访了28个村落落、15家企业。调研成果末了收录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卷中。
澎湃新闻经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授权刊发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本日我们刊发的是白洋淀放鹰人圈头村落庄村落民张西华、张老雨访谈。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这首诗描写的便是鱼鹰捕鱼的场景,诗中的鸬鹚便是鱼鹰。鱼鹰捕鱼是白洋淀人的影象,虽然目前养鱼鹰的人在减少,但这些鱼鹰人一贯在坚守着,努力把这门传统技艺延续下去。
鱼鹰的形状有点像鸭子,全身玄色的羽毛,玄色中还透着蓝绿紫色的光,气概地站在鹰架子上,只等牧鹰人发号施令。鱼鹰的眼睛是绿色的,可以看清河中的大鱼小虾,不放过任何一条鱼虾。春秋时令是鱼鹰捕鱼的旺季,老白洋淀人都说“三只鱼鹰养一家”,可见鱼鹰的捕鱼量是多么弘大。
目前白洋淀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家养鱼鹰了,再加上鱼鹰本身的低繁殖率,很多鱼鹰人的后代都没有继续这门技艺,桥西村落的这两位鱼鹰人在这个酷热的下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鱼鹰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也逐渐陷入了思考中……
我们在张西华的带领下,来到了桥西村落的河边,见到了他们的小船还有那十几只鱼鹰。
采访地点:白洋淀圈头乡桥西村落河边
采访工具:桥西村落村落民张西华、张老雨
采访人:齐骥、徐亚玲、宋鹏
整理:徐亚玲
问:张大爷可算是等到你们了,我们在这可等了老半天了,怎么现在才来啊?
张西华:真是不好意思啊,让你们等了这么久,没办法啊,我们是从大不雅观园一贯开着小船过来的,慢哪,比不得人家的快艇啊。
白洋淀的鱼鹰人张西华
张老雨和他的鱼鹰
问:那咱们抓紧韶光吧,能先跟我们做个简短的先容吗?再给我们说一下您二老家里的详细情形。
张西华:行啊,我叫张西华,今年63岁了,圈头乡桥西村落的村落民。家里现在有五口人,老伴去年去世了,女儿也早已结婚了,现在家里就我、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儿。我儿子已经不再养鱼鹰了,他现在和儿媳妇一起在北京搞水产生意,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家。
张老雨:那我也说说吧(在一旁的张老雨也开口了)。我叫张老雨,今年65岁,比张西华大了两岁,也是桥西村落的村落民。我家也是五口人,我和我老伴,我儿子和儿媳妇,还有一个孙子,女儿也是早就出嫁了。不过呢,我儿子现在算是和我一起养鱼鹰,不过他一样平常是在我比较忙的时候给搭把手,这不,现在正在家里弄小鹰呢(刚出生的小鹰放在家里的鹰窝中),但现在他也不太想干了,想自己出去找事情做。
简短的寒暄后我们开始了紧张的采访,由于是两个人,我们开始了分工互助,两位老人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给我们讲解了很多鱼鹰的故事。
问:那你们现在都有多少鱼鹰啊,平常都怎么照顾它们,是不是须要专门的技能?
张西华:我俩现在一共有二十多只,我自己大小鱼鹰有11只,他(张老雨)有16只,比我多。他(张老雨)紧张是跟他儿子一起弄,两个人总强过我一个人。
不过提及照顾鱼鹰,还真是一门手艺呢,一样平常人都干不了这个,得经由专门学习,以是如果不会养,就算有了鱼鹰也不知道怎么让它捕鱼赢利,我们这些鱼鹰啊,说实话,也不怕他们别人偷,你偷了也弄不了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笑)。
张老雨:对呀,便是张西华说的这样,尤其是小鱼鹰,不懂怎么照顾就养活不了。你看张西华船上那几个小仔(指小鱼鹰,这时我们才创造原来张大爷的船上还有四只小鱼鹰),它们根本就离不了人,家里没人照看就只能带出来,喂食的时候还得把鱼都剁成小块它们才能吃,不像这些成年鱼鹰连骨头都能吞下去。这些小鱼鹰就费不少事,一边捕鱼还要一边看着它们,不能让太阳晒着,不能饿着……
问:那这些鱼鹰的捕鱼技能也是你们演习出来的吗?
张西华:哈哈,这你们就生手了吧。
它既然叫鱼鹰,那肯定便是捕鱼的啊,它们便是鱼的天敌,天生就会捕鱼,不然不得被饿去世,根本不用演习,就像猫天生就会捕老鼠一样,一个道理。
不过我们费半天劲养这些鱼鹰,也是要靠它们挣钱的,不然我们吃啥喝啥啊。
每年的三月份到六月份,十月份到白洋淀封河这段韶光(实在便是春秋两季),是鱼鹰捕鱼的高峰期,我们会带着它们下淀捕鱼,然后把这些鱼再卖掉挣点钱。
你们肯定也不太清楚鱼鹰怎么捕鱼吧?在鱼鹰下淀之前,我们会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上一根草绳,这样捕到小鱼它就吞不下去,如果是大鱼,它本身就吞不下去,只能让我们收走,当然我们也会丢给它们小鱼吃,作为捕鱼的褒奖。
鱼鹰,炯炯有神的眼力,微微伸开的嘴巴,高挺的脖子,不愧是捕鱼高手。
问:现在咱们这里养鱼鹰的情形咋样啊?
张西华:现在弗成了,如今全体白洋淀也就只有14家养鱼鹰了。过去可是家家户户都养鱼鹰,比如我吧,我家是祖祖辈辈养鱼鹰,我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养鱼鹰,到现在已经有六代人了。我打12岁上就开始养鱼鹰,真的便是养了一辈子的鱼鹰。
张老雨:是呀!
现在弗成了,养鱼鹰的人越来越少,估计都快失落传了。虽然我儿子现在和我一起弄这个,但他也是在我忙的时候才回来帮忙,平时也是去表面打工。以是啊,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养鱼鹰这门学问就断了,失落传了也没办法,无人继续啊。
问:张大爷,我创造这个鱼鹰的腿怎么都绑在这个鹰排子上,这是怎么回事啊?
张老雨:这个是由于鱼鹰太闹腾了,它吃饱了没事干,就开始窜上窜下,不好好待着,一会嘴巴叼个小木棍,一会两个鱼鹰又打起来了,太闹腾了,我就把它们都拴在鹰排子上,这样我比较省心,不用老看着它们。
一样平常鱼鹰都是玄色的,张老雨有一只白色的鱼鹰,他把它高高撑起来让我们更仔细地看清楚。
问:那鱼鹰除了捕鱼卖钱外,还有其他收入吗?
张西华:有啊,过去鱼鹰便是捕鱼的,紧张收入便是靠鱼鹰捕鱼。现在不同了,鱼鹰捕鱼都成了演出性活动。我们这些鱼鹰现在都和旅游联系得很密切,平常时候我便是靠拍照、鱼鹰演出、拍电影取镜头等这种办法挣钱。详细来说便是摄影我们收五块。鱼鹰演出我们收一百块。紧张是这个时候,景象太热,鱼儿在水里游得比较快,鱼鹰这时候就显得比较慢,因此夏天不是鱼鹰捕鱼的好时候,紧张是旅游上的收入。
问:听说这个鱼鹰的繁殖率很低,因此价格很高,跟我们说说这个小仔(小鱼鹰)是怎么来的?
张西华:鱼鹰也是下蛋孵化的。这也是个技能活。母鹰下蛋后,我们找老母鸡去孵化。鱼鹰的繁殖率确实是挺低的,不像母鸡一样一天可以下一个蛋,这个鱼鹰状态好的时候,也是两天才下一个蛋,孵化的时候也并不是都可以孵化成小鱼鹰。这里面也有学问呢!
只有像我们这些专门养鱼鹰的人,才可以看出来哪个蛋可以孵出小鱼鹰,哪些不可以孵出,像你们这些不懂的根本就看不出来。
如果确定好蛋(能孵出小鹰的蛋)后,就要去找一个老母鸡孵,大概26天的韶光,小鱼鹰就可以出来啦,孵出来的小鱼鹰长得特殊快,你看我这个小鱼鹰也才刚出生一个半月。
张西华家刚刚孵出来一个半月的小鱼鹰。
问:哇!
果真很大啊,长得比小鸡大不少呢!
张大爷,如果你们后代们都不养鱼鹰了,等你们老了,这些鱼鹰咋办呢?
张西华:唉,这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真到了那个时候再看情形吧。实在本日这个状况也是很多成分造成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大家挣钱的办法也越来越多,养鱼鹰挣钱已经不吸引人了,况且如今的白洋淀鱼类越来越少,我们也捕不到很多鱼了。像冬天封河了,我们还要给这些鱼鹰们找其他的吃食,这也须要不少钱呢。
问:那你们刚才来的时候说是在大不雅观园,去那干嘛?
张老雨:我们在大不雅观园(白洋淀景区核心区)搞旅游啊。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就到那边去“上班”。每天早上划船去,晚上游客少了再划船回来。我们(和张西华一起)都是结伴去的,路上韶光长,我们的船马力小,走得慢,路上还可以照料着。
张西华:在大不雅观园我们紧张是演出,拍照。游客和鱼鹰合影一次,收费5块,演出一次鱼鹰捕鱼,收费100块。相对捕鱼,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搞旅游赚得更多一些,但是也有很大的不愿定性。去年之前是大不雅观园那边每天给我们100块,今年开始不给钱了,我们就过去演出,赚多少都算自己的,我们也给他们拉来人,他们也给我们供应了一个地方。以往旺季都要六七月份,今年可能是由于雄安新区成立,五月份来的人就很多了。本日是听说你们要来,我们提早回来了,不然在那多待待,说不定还能遇见几波摄影的,再赚点钱。现在养小鹰要花不少钱,而且物价房价都贵了呢。
【调研思考】
每天划着鹰排子在芦苇荡中穿梭,是白洋淀放鹰人的生活常态。他们知道哪里的鱼更多,哪里的鱼更大、更肥美。而鱼鹰们站在鹰排子上精神抖擞,仿佛是在号角声中出征的将士。而这样的场景在本日的白洋淀,已经越来越少了,养鹰人的力不从心,养鹰人后代的出行远去,都使鱼鹰捕鱼技艺传承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困境。
不雅观看过鱼鹰捕鱼的人都有同感,鱼鹰捕鱼更像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演出。几条渔船,几个渔翁,排成一排,或成“人”字拉开。渔翁们脚下踩动一个特殊的踏板,时而发出不同节奏感的声响,指挥鱼鹰们随时下潜上浮调度位置,追逐鱼类。几十只鱼鹰在神秘的口令下,直入水底,船棹拍打的水花声、鱼鹰的叫声与渔翁的渔歌声十全十美。一下子,几条大鱼被鱼鹰叼出水面。而本日,这样的场景也更多的只能在诸如大不雅观园景区这样的特定旅游区费钱看到,犹如海洋馆中被驯化的海狮,他们刻板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却难以享受到亲子劳动所得。
或许,扁舟一叶、竹竿一根,鱼鹰一排,将成为捕鱼逐渐远去的影象,也成为淀边人童年的回顾。这也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白洋淀水域传统技艺的传承以及未来的发展深入的思考。
第一,鱼鹰捕鱼的传统技艺日渐消散,加强口述历史影像操持迫不及待。鱼鹰捕鱼是白洋淀渔民们在长期水域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白洋淀文化代价不雅观念、思想聪慧和实践履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全体发言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到两位老人对未来鱼鹰捕鱼技艺可能失落传的担忧。这两位老人都是鱼鹰世家,自打十一二岁就开始养鱼鹰,一辈子和鱼鹰朝夕相处,他们博识的捕鱼技艺,应该通过笔墨和影像的办法进行记录,将白洋淀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录影保留下来。
第二,鱼鹰人年事已高,接班人寥寥无几,传统技艺亟待建立传承人操持。传统技艺传承的核心是活态传承和动态保护。人的生活生产环境和生态显得十分主要。鱼鹰捕鱼同样如此,鱼鹰只有在人的指挥和命令下才可以出色地完成捕鱼任务。但白洋淀目前鱼鹰人的后代险些都在外打工,无人接手鱼鹰捕鱼的传承问题。当然这跟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都有关系,但如何从传统工艺振兴的角度,对传统技艺传承人予以认定,将鱼鹰捕鱼技艺列为文化遗产,并鼓励技艺博识、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报告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军队,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才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补给传统技艺更多的新鲜血液。
第三,将社区和景区领悟,讲好中国故事,将为白洋淀注入新的生命。传统民间文化凝聚着乡土生活的情绪和聪慧,表示了独一无二的特性。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白洋淀生态修复、村落整理和文化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以故事逻辑表达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抖擞新的活气,从而以更广谱的办法掩护传统技艺的原生性。在以桥西村落为代表的时空坐落中,如何将张西华、张老雨这样的养鹰人的故事挖掘和整理好,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有更大的文化自傲从事传统工艺,并让他们返回故土成为村落和社区复兴的主要力量,是未来传统工艺复兴的关键所在。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白洋淀公民心灵的清泉,成为造就民族精神的沃土的主要索引,指日可待。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为:“白洋淀放鹰人:村落复兴的主要力量”—— ——访圈头村落庄村落民张西华、张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