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大》1928年版,出自刘万章的《广州童谣甲集》。此书出处非凡——1928年6月3日,中国史学界的核心人物、中山大学《措辞历史学丛书》总编辑顾颉刚,以及中山大学教授兼教诲研究所主任崔载阳为之作序;民俗学会”为之出版;“国立中山大学措辞历史研究所”为之发行。顾颉刚师长西席为《甲集》写了一篇非常经典的媒介,中称:“刘万章师长西席是一个极能搜集材料的人,他标点了粤讴,调查了广州婚丧风尚,更编成这册《广州童谣甲集》。我们一向看不到的粤中小孩子的歌谣,现在是看到一部分了,他们是第一次露脸!
”
顾师长西席该当没有看过1901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阿尔弗雷德(May, Alfred J.)搜集并翻译的27首粤语童谣。但却确认了一个事实,作为中国人、广东人,刘万章确是搜集、整理广州童谣第一人;《广州童谣甲集》是粤人最早出版的一本广州童谣集。
一、《落雨大》1928年版
落雨大大
落雨大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教我做花鞋;
花鞋花脚带,
一串珍珠两便排。
阿姑姑担水赖(一)葫芦,
赖得葫芦瓜咁(二)大,
大家都话阿姑乖。
注释:(一)「赖」以水淋也。(二)「咁」如此也。
二、比较与辨析
1.“落雨大大”=“落雨大”
刘万章是闽南语系的海丰人,讲潮汕话,而潮汕话与广州话扞格难入。广州人绝不会把“落雨大”说成“落雨大大”。笔者从小听见的《落雨大》的“大”字,便是一个长长的咏叹。刘万章将此咏叹分作两个“大”字,应是一种误会。因此,笔者认为刘万章的“落雨大大”=“落雨大”。
2.由“姑丈”派生出“阿哥”“阿嫂”
1901年版的《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姑丈嚟,冇肉賣,煲晏㖡?冇條柴。”流传到1928年,“姑丈”已经派生出“阿哥”与“阿嫂”两个角色了。
3.1928年,民可聊生
1901年庚子之乱后,民不聊生,于是而有“姑丈嚟,冇肉賣,煲晏㖡,冇條柴”的悲惨景象。迨至1928年,省城广州的经济明显繁荣了,民可聊生,于是就有了“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在家)教我做花鞋”的承平景象。
4.1928年版《落雨大》最宝贵的记录
“花鞋花脚带,一串珍珠两便排”描述的是花鞋的做法。这是1928年版《落雨大》最宝贵之处;记录下了“花鞋花脚带”的做法与模样形状。
5.“文革前版”,见证了花鞋做法失落传的史实
之前本人所称之《落雨大》“民国版”,严格来说应是传唱到1950-1960年代的《落雨大》版本(简称“文革前版”)——“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系企/在家绣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1950-1960年代,由于“花鞋花脚带,一串珍珠两便排”的花鞋做法已经失落传,因此,这一版本就把“阿嫂教我做花鞋”改为“阿嫂在家绣花鞋”;把花鞋的做法及样式改为阿嫂的衣饰——“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三、刘万章的误接
1.1928年版的《落雨大》,比1901年版以及文革前版多出一条不伦不类的尾巴——“阿姑姑担水赖葫芦,赖得葫芦瓜咁大,大家都话阿姑乖。”
2.刘万章把“阿嫂教我做花鞋”中的“我”,理解为“阿姑姑”(广州人从不会称“阿姑”为“阿姑姑”。同理,也绝不会把“落雨大”讲成“落雨大大”)。
3.为了丰富“阿姑姑”勤恳乖巧的形象,刘万章把“阿姑姑担水赖葫芦”等来路不明的句子,嫁接在了《落雨大》之上,甚至有悖于“落雨大”的天时——既然“落雨大,水浸街”,又何劳“阿姑姑担水赖[浇]葫芦”?
四、去伪存真
1928年前后,流传于省城广州的《落雨大》歌词,理应如下: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教我做花鞋;
花鞋花脚带,
一串珍珠两便排。
[附语:A.有关《落雨大》版本的搜集与辨析,到此为止。B.有关粤语源于古壮语等问题,则敬请读者查阅《徐松石民族学文集》。]
-=-=-分割线-=-=-
何物“花鞋花脚带”1928年版6月,民俗学会与国立中山大学措辞历史研究所出版、发行了刘万章编成的《广州童谣甲集》,中山大学《措辞历史学丛书》总编辑顾颉刚等为之作序,中称:“刘万章师长西席是一个极能搜集材料的人,他标点了粤讴,调查了广州婚丧风尚,更编成这册《广州童谣甲集》。我们一向看不到的粤中小孩子的歌谣,现在是看到一部分了,他们是第一次露脸!
”
顾师长西席该当没有看过1901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阿尔弗雷德(May, Alfred J.)搜集并翻译的27首粤语童谣。但他确认了一个事实:作为中国人、广东人,刘万章确是近代搜集、整理广州童谣第一人;《广州童谣甲集》是粤人最早出版的一本广州童谣集。
一、《落雨大》1928年《广州童谣甲集》版
落雨大大
落雨大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教我做花鞋;
花鞋花脚带,
一串珍珠两便排。
阿姑姑担水赖(一)葫芦,
赖得葫芦瓜咁(二)大,
大家都话阿姑乖。
注释:(一)「赖」以水淋也。(二)「咁」如此也。
刘万章是闽南语系的海丰人,讲潮汕话,而潮汕话与广州话扞格难入。广州人绝不会把“落雨大”说成“落雨大大”。笔者从小听见的《落雨大》的“大”字,便是一个长长的咏叹。刘万章将此咏叹分作两个“大”字,应是一种误会。因此,笔者认为刘万章的“落雨大大”=“落雨大”。
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原由,刘万章在“花鞋花脚带,一串珍珠两便排”之后,续了“阿姑姑担水赖葫芦,赖得葫芦瓜咁大,大家都话阿姑乖”一段。这一段显然与《落雨大》的核心情景不符——
1.既然“落雨大,水浸街”,何以“阿姑姑”要多此一举“担水赖[浇]葫芦”?
2.“落雨大,水浸街”之“街”在市镇,而“阿姑姑担水赖[浇]葫芦”之地,当在村落庄。难不成“阿姑姑”冒着滂沱大雨返还乡下“担水赖[浇]葫芦”?
要之,“阿姑姑担水赖[浇]葫芦”一段,无论在天时还是在地点上,都与“落雨大,水浸街”的情景相悖。此外,广州人从不会称“阿姑”为“阿姑姑”。显然,“阿姑姑担水赖葫芦,赖得葫芦瓜咁大,大家都话阿姑乖”一段来路不明的歌词,为刘万章的缺点嫁接,故径删之。
二、诸版排比
1901年版:落雨大,水浸街,姑丈嚟,冇肉賣,煲晏㖡?冇條柴。
1928年版: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教我做花鞋;花鞋花脚带,一串珍珠两便排。
文革以前的“绣花鞋”版: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系企/在家绣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文革后期的“冇浸街”版:落雨大,冇浸街,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落雨大,冇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送貨上門事情好,呢次膊头使得耐,坐“解放牌”。
比较以上诸版可见:
1.1901年,民不聊生
1901年庚子之乱后,民不聊生,于是而有“姑丈嚟,冇肉賣,煲晏㖡,冇條柴”的悲惨景象。
2.1928年,民可聊生
迨至1928年,省城广州的经济明显繁荣了,民可聊生,雨中作客的“姑丈”,让位于家中的顶梁柱“阿哥”;原来忧柴忧米的女主人,一改前貌,变成“教我做花鞋”的“阿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百姓的日子平和安详。
3.“花鞋花脚带”在文革前版中消逝(详下)
4.文革后期版改“水浸街”为“冇浸街”(不赘)
三、“花鞋花脚带”之不堪
1.何物“花鞋花脚带”
《落雨大》1928年版中的“花鞋”,并非今人所遐想的天足者所穿着的绣花鞋,而是专供裹足者所穿着的特种小鞋;“花脚带”便是穿着花鞋所必备的裹脚布。起自宋代的“裹足”,是强加在中国女性身上的一种严刑——从童年开始,长辈就要用长长的裹脚布,硬生生地把女童的双脚脚板弯曲并裹成仅7厘米长的一团“三寸金莲”,各种血水、分泌物渗透裹脚布,一旦解开改换,便发出阵阵恶臭,歇后语“阿婆脚带——又长又臭”即由此而来。
2.“花鞋花脚带”应销往富朱紫家
能够穿着镶有珍珠的“花鞋花脚带”者,一定是有钱人家的裹足女性,而非“我”与“阿嫂”。否则,“阿哥”何须冒着大雨“担柴上街卖”?1928年版的《落雨大》,记录下了省城广州“落雨大,水浸街”,阿哥冒雨“担柴上街卖”,阿嫂留在家里“教我做花鞋”,姑嫂二人一齐“做花鞋搵食”的历史场景。换言之,迨至1928年,“花鞋花脚带”在省城广州还有市场。
3.何以如此愚蠢,何以不敢反抗?
为识读1928年版的《落雨大》,我查阅了裹足的干系资料与图片——太恐怖了。裹足旨在剥夺女性正常的行走能力,把女性锁在家里,使之成为男性纯粹的玩物与生殖工具。(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实在无法理解,如此反人类,反自然的恶行,何以能在中国畅行无阻地“传承”上千年?绝大多数中国女性怎么就不敢反抗?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师长西席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裹足”,但很多国人不接管。1929年3月12日,山东滕县民众公然包围滕县县城,抵制国民政府实行的“禁止妇女裹足运动”,哀求“放任妇女裹足。”另据《成都国民日报》宣布,1932年,四川派了“放足审查员”下乡检讨,结果这些人到了基层,“激起全村落众怒,各家壮丁咸捋臂将拳,准备缚而杀之”(拜会:小白趣侃《不许女性裹足的“善政”,带来的却是民怨沸腾》)。裹足固然恐怖,但更为恐怖的是民众的愚蠢!
四、“文革前版”,见证了裹足恶习的消亡
“文革前版”,即之前本人所称之《落雨大》“民国版”,传唱韶光大约在1940-1950年代。此版把“阿嫂教我做花鞋;花鞋花脚带,一串珍珠两便排”,改为“阿嫂系企/在家绣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一改动解释,1940-1950年代,裹足恶习终于消亡!
-=-=-=-分割线-=-=-=-
124年前鬼佬搜集、翻译的27首粤语童谣124年前英国汉学家阿尔弗雷德(May, Alfred J.)搜集、翻译的27首粤语童谣(见附图)。
一、粤语源自壮(僮)语
粤语童谣便是以粤语为母语的童谣。粤语源自壮(僮)语——粤人源自壮(僮)人;粤人的很多习俗,包括“行花街”,办“花市”,都源自壮、侗诸岭南民族的“花婆”崇拜,涉及粤人有关生命起源的核心崇奉[2]。
广东(Canton)地处边陲,毗邻南海,最早对外开放,是故,粤语中夹杂着大量的外来语,包括英语、葡语、日语等。如今,险些所有这些外来语,都被视作广东“土话”“鄙谚”,实在不然。往后有韶光再展开。
二、我记得的《月光光》歌词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喷鼻香,买子姜,子姜辣,买葡达,葡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边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罗盖,罗盖圆,买只船,船浸底,浸去世衣班 蕃 鬼 仔!
槟榔、子姜、葡达(苦瓜)、菱角等都是外来物种;“年卅晚”即除夕夜;槟榔、子姜、葡达、菱角、猪肚、牛皮等,应是除夕夜团年饭或民众日常餐桌上的基本食品;衣班=这群、这几个;蕃鬼仔=外国小孩子/鬼仔。
三、124年前鬼佬搜集、翻译的27首粤语童谣
1872年,英国人丹尼斯(N.B.Dennys)与德国人欧德理(E.J.Eitel)在喷鼻香港创办了一份学术期刊——《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1872-1901),垂垂30年,共出版25卷150期,搜集了英美在华传教士兼汉学家的汉学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西方天下最早的真正汉学期刊,险些所有19世纪后期主要的西方汉学家,都在《中国评论》上刊发过有关中国或者东方的文论。在《中国评论》1901年6-7月出版的第25卷第6期上,英国汉学家阿尔弗雷德(May, Alfred J.)揭橥了《中国童谣》一文,称:
一样平常来说,所有国家的童谣都是童谣;如果它们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也是隐蔽得很深的;然而,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关于那个特定国家的儿童生活的东西,以及孩子们娱乐或自娱自乐的办法。
因此,我网络了一些中国童谣——个中许多没有什么意义——希望能对中国的儿童生活有所理解。
我认为很少有人会考试测验把我们的英语童谣翻译成其他措辞;例如,“迪克,迪克码头!
” 等等;因此,我对这本文集的翻译一定不会受到中国学者的严厉批评。可以看出,我并没有试图以相应的押韵形式布局任何东西;我只作了简单的翻译,必要时附以注释。
梅,阿尔弗雷德·J
M.R.A.S F.E, F.E,I.S.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搜集并翻译粤语童谣,这是一种若何的情怀与精神?阿尔弗雷德搜集、翻译的这27首粤语童谣,是研究粤语、粤语童谣的宝贵史料,且能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顾,故推举之。
[1] 原文为CHINESE NURSERY RHYMES(中国童谣),由于27首童谣均为粤语童谣,故将其译作“粤语童谣”。
[2]“鹭客社”在《“福建花婆崇奉”:庇护闽人的“花神”传说》中称:花婆崇奉在包括壮族、侗族、傣族、仫佬族、毛南族、布依族在内的岭南大多少数民族中广为盛行,在那里,花婆又被称花王圣母、花林圣母、花婆圣母、三楼圣母、花王父母、花皇、花王神、婆王、床头婆婆、床母、送花娘娘等。这些南方少数民族,模糊指向一个先秦的百越方国,骆越古国。正是他们的先人,古骆民,创建了骆越古国。有人认为,花婆与壮族的开山祖师神姆六甲有关。姆六甲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正是出生于花朵中。有的民族还以花婆的生日为期年年举办隆重的花婆节。花婆崇奉是涉及壮族(古骆民)人类起源不雅观念的核心崇奉。
-=-=-分割线-=-=-=
《落雨大》的1901年版、民国版与谣传版19世纪中叶之后,越来越多的英美传教士进入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China。然而,他们被挡在了广东省城(别号“粤东省城”)外,苟且于西关、河南芳村落一带,而长居喷鼻香港、澳门。于是,难以入城,更无法进入中国的他们,就视广东为中国,并用“广东”的谐音Canton(/ˈkæntɒn/),称呼这座不准他们进入的、用城墙包裹的“广东省城”,广州于是而有了一个全天下公认的英文名字Canton。
人们都有一种逆反生理:越不准他们看,不准他们知道的东西,他们就越是要看,要知道。西方汉学家由此而生。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阿尔弗雷德(May, Alfred J.)便是个中一位。截至1901年初,他搜集并翻译了27首粤语童谣。他把这27首在Canton地区搜集到的27首童谣,称作CHINESE NURSERY RHYMES(汉语童谣/中国童谣),为我们记录下了27首粤语童谣的清末版(或谓正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粤语财富。
鉴于日前《落雨大》之被歪曲、被玷污,以及正版失落传后的谣传讹唱,笔者特译出阿尔弗雷德记录并注释的《落雨大》1901年版;点评民国版,批驳谣传版。
一、《落雨大》1901年版译读
1.原文
XIX.
[Sung by mothers on a wet day to amuse the children who are very obstreperous, because they can't get out to play. It also points out how awkward it is to have visitors on such a day].
It rains very hard,(a)
The streets are soaking wet,(a)
Our uncle-in-law has arrived,
There is no meat that I can get,
Shall I boil some rice?
There is not a stick in the house.
(i.e. no fuel).
(a)These two lines also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lso no hawkers in the street, and so nothing can be bought.
2.正版《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姑丈嚟。冇肉賣。煲晏㖡。冇條柴。
[卢注:嚟=来;冇=无,没有;煲=煮;晏=午饭;㖡=吃]
3.《落雨大》要旨
阿尔弗雷德就这首童谣的要旨阐明道:“母亲们不才雨天唱这首歌,逗那些由于不能出去玩而脾气暴躁的孩子们愉快。”由于“落雨大,水浸街”,因此,“街上也没有小贩,以是什么也买不到”,“在这样的日子里有客人到访是多么的尴尬。”
4.情景还原
广东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景象,“落雨大”(It rains very hard,雨下得很大)司空见惯。清末,省城(Canton)是没有下水道的,高下水共用的“六脉渠”淤塞严重,而城外“西关”则阵势低洼。因此,只要“落雨大”,一定“水浸街”。一旦“水浸街”,人们就无法出行,担街过巷贩卖生活资料的小贩们不上街了,居家的妇人就无法买到木柴与猪肉,无法做饭,遑论做菜接待来客;面对那些因不能出街玩耍而在家里吵吵闹闹的娃鬼(小孩子),母亲们只能哼着《落雨大》来开导、安抚他们。
二、民国版《落雨大》
童谣的传颂便是创作的延伸——所有传颂者都参与了创作。1901年版的《落雨大》,传到民国,歌词已经翻新——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系企绣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1.核心歌词“落雨大,水浸街”没有改变
可见,民国期间省城广州“落雨大,水浸街”的征象依然存在。
2.“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哥为谋生,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冒雨“担柴上街卖”。为担保柴草不被雨水淋湿,还得用蓑衣把木柴盖严密,此举显然须百上加斤。然鹅,为搵食(谋生),只能知难而上,宁肯淋湿自己,也不能淋湿木柴。
3.“阿嫂系企绣花鞋”
与此同时,居家(系企)的阿嫂也没有闲着,而是忙不迭地“绣花鞋”。
4.浪漫提升
“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有两种阐明:
(1)称颂阿嫂的衣饰穿着。(2)展示阿嫂的劳动成果。而无论是哪一种,均为全歌的浪漫提升。
正当大雨滂沱“水浸街”之时,阿哥(丈夫)冒雨蹚水“担柴上街卖”;阿嫂(妻子)则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有瓦遮头、不用淋雨的条件,飞针走线“系企绣花鞋”。夫妻互助,一里一外,雨中谋生,温馨动人。这是粤地平凡百姓一个范例的生活场景。
1960年代,“阿哥担柴上街卖”的场景彻底消逝了,由于煤和木柴都是凭票供应的(每户每月配给10市斤木柴)。但广州市还有很多“流动小贩”,他们日复一日,担街过巷,卖菜、卖芝麻糊、卖咸酸、卖牛杂、卖咸脆花生、卖卜卜榄、卖碫碫糖;爆米花、补鞋、补锅、补碗、磨较剪铲菜刀、飞发(理发)……
上图为民国期间广州街头的一个咸酸担
难怪很多粤人,哪怕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一听到《落雨大》这首童谣,就“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乃至热泪盈眶!
是的,老百姓不须要什么“高大上”,放手让他们自由地劳动,踏实地谋生,足矣。
三、时兴谣传版
时下流传甚广的《落雨大》,犯了一个逻辑缺点——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错在“阿嫂出街着花鞋”上——
1.既然“落雨大,水浸街”,何以阿嫂会穿着“花鞋”出街?须知那千针万线才绣成的“花鞋”是最怕水的。
2.聪明勤恳的阿嫂,是绝不会偏在“落雨大,水浸街”之时“出街着花鞋”的。
时兴谣传版的这一逻辑缺点,导致整首童谣不知所云——这不是传承,而是毁坏!
期待每一位读到此文的粤人,都参与纠正这一谣传,还《落雨大》以民国版,不让她失落传。
-=-=-=分割线=-=-=-
《落雨大》的喷鼻香山版与文革后期版一、《落雨大》喷鼻香山版
木然是我的族亲,学有祖传,他在转发《《落雨大》的1901年版、民国版与谣传版》时,写了长长的一段话,不但完全地记录下了《落雨大》的歌词,还从人与自然的角度,阐明、还原了《落雨大》的社会历史场景,文笔细腻,真切。有趣的是,他还写出了自己儿时传唱的另一些童谣,如下:
文中提到个中一句歌詞「阿嫂出街著花鞋」因此訛傳訛導致整首歌不知所云,我相信是小朋友在傳唱時故意為之。根據我的記憶,我祖母、母親傳唱的是「阿嫂在家繡花鞋」,以是,應該有相當部分的傳唱還是合理的。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擔柴上街賣
阿嫂在家繡花鞋
花鞋花襪花腰帶
珍珠蝴蝶兩邊排
歌謠描繪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南方廣州,颱風或梅雨季多是陰冷刺骨、寒意入心的天氣,大雨忽至,積水浸家(乃至湧入家門),一對年輕夫婦不屈艱難(雨天水浸街、商舖關門),家中的阿哥擔柴上街賣,既能掙錢養家,又能給寒冷家庭送去溫暖,阿嫂則在家將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繡在鞋子腰帶上,而「我」置身於旁觀的視角,唱著甜蜜的歌謠——這正是廣州城下千萬戶普通人家的生活寫照,是南粵清明上河圖的一個局部畫面。
至於有人將歌詞傳唱為「阿嫂出街著花鞋」,相信是頑童無厘頭風格所為。一如我們兒時自創童謠「鋼盔個大頭佛前,著鞋唔著襪⋯⋯」,「肥仔個頭,大過五層樓,肥仔只手,細過荷蘭豆,肥仔個屎忽屙豆豆⋯⋯」,還有「越秀山邊,有間學校,有位老師,瘦骨如柴⋯⋯」等等,皆是惡作劇而已。
佩服盧潔峰,這些年目睹她费力寫作,追尋廣州城的歷史原貌。
二、《落雨大》文革后期版
感谢“看白云掠过”的惠赐——
文革后期版《落雨大》歌词:
落雨大,冇浸街,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落雨大,冇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送貨上門事情好,呢次膊头使得耐,坐“解放牌”。
1.“水浸街”变“冇浸街”
由于“落雨大,冇浸街”了,因此,“阿嫂出街着花鞋”。而后来者,知头吾(不)知尾,用“文革后期版”中的“阿嫂出街着花鞋”,更换掉民国版的“阿嫂系企绣花鞋”与喷鼻香山版的“阿嫂在家繡花鞋”。事实上,无论是民国版还是喷鼻香山版,每当“落雨大”,“阿哥担柴上街卖”时,阿嫂都是留在家里绣花鞋,而非“出街着花鞋”的。
2.“阿嫂出街着花鞋”是由于“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而且是越来越好”
于是,冒雨担柴上街卖的“阿哥”,就退居二线,让位给落大雨都可以“着花鞋”出街的“阿嫂”了。“阿哥”与“阿嫂”位置的颠倒,以及“落雨大,冇浸街”的反常,恰好解释那个时期的扭曲。
3.“阿哥”改坐“解放牌”
为填补“阿哥”的失落落,文革后期版的《落雨大》续貂,让“阿哥”改坐“解放牌”(汽车)了。有趣!
三、童谣是一个时期的缩影
木然记得他儿时唱过「鋼盔個大頭佛前,著鞋唔著襪⋯⋯」,「肥仔個頭,大過五層樓,肥仔只手,細過荷蘭豆,肥仔個屎忽(屁股)屙(拉)豆豆⋯⋯」,「越秀山邊,有間學校,有位老師,瘦骨如柴⋯⋯」,「肥佬肥tun tun(一颤一颤地),买旧(块)猪肉去拜神,行到半路屎忽痕(屁股痒)……」等童谣。
「鋼盔個大頭佛前,著鞋唔著襪⋯⋯」刚好是《隧道战》/《地雷战》鬼子出场时的伴奏曲“5——6——5-3-2-3-,3-2-3……”的协音。这首童谣,该当是孩子们就着《隧道战》/《地雷战》鬼子出场时的这段伴奏曲,用粤语编成的。
我问木然,怎么出身书喷鼻香门第的孩儿,会唱这些低级意见意义的童谣?木然曰:“父母被关押批斗,孩子唱低俗的童谣满街跑,一个扭曲的时期,唯有这些低俗的童谣可以与红歌并存,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征象,值得反思。”
是的,童谣是一个时期的缩影。愿有心人能像124年前的英国汉学家阿尔弗雷德(May, Alfred J.)那样,搜集整理粤语童谣,为时期作记录。
-=-=-=分割线-=-=-
《落雨大》广西版广西广东都是“老广”,有道是“两广一家亲”。广西佬尊称广东佬的粤语为“口语”。实在,“口语”(粤语)的音韵(声母、韵母、音调),源自广西本地的古壮语。“口语”只是用古壮语的音韵,译读出汉字的一种措辞——粤语。
无须讳言,粤人没有自己的笔墨。是故,只能接管北佬的“教养”,利用汉字,并以古壮语的音韵,译读秦人植入的汉字。
自秦将任嚣南下“蕃禺”筑任嚣城以降,“蕃禺”(明清的“粤东省城”/“广东省城”,鬼佬口中的Canton,现在的广州)就成为东西南北多种措辞的稠浊地,终极,古壮语+“官话”(汉语)+蕃话+……=广州话=口语=粤语。
公正地说,广州话(口语)≠粤语。由于在广东境内,除口语(广州话)外,往大处说,还有闽南语系的潮州话、粤北地区的客家话、雷州半岛的湛江话/黎话,以及原来广东辖内海南岛的黎话。往小处说,则还有喷鼻香山话、石歧话、顺德话、番禺话、台山话、肇庆话、韶关话等等。
然而,由于广东省城是统治者、统治机关高度聚拢之地,其盛行的口语(广州话),就成为粤人互换的主流措辞,并因此而成为粤语的“代表”。
广西佬高看广东佬一头,视“口语”为“官话”,因此,口语在广西是相称盛行的。
张俊秋老师是广西作协、南宁音协会员,他的词曲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征歌大奖,童谣是他音乐创作的一部分,除创作《张俊秋儿童歌曲专辑》(10首)外,张老师还改编了《凼凼转,菊花园》《点虫虫,虫虫飞》《二叔公》《麻雀仔,尾弯弯》《月光光,月白白》等9首南宁口语童谣并谱曲。《落雨大》是个中惟逐一首没改编就直接谱曲的童谣。张老师说:“《落雨大》歌词完全,艺术性较高,以是不用改编就直接谱曲了。”我尊称这首由张俊秋老师谱曲的童谣为《落雨大》广西版。
童谣童谣等“低幼”文学、音乐作品,非高手而不能为之。否则,就跳不出“九斤老太”的咒语。
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语童谣)代表性传承人万立仁、刘子林,编著了《口语童谣300首辨析》(广西接力出版社2018年版)。此书虽非尽善尽美,但在搜集整理童谣方面,广西无疑走在了广东前面。124年前,鬼佬不远万里来到China,搜集、翻译、传播Canton 的粤语童谣;百年后,复有广西精良西席、非遗传承人搜集整理口语童谣,为《落雨大》等经典口语童谣谱曲,广东佬当作何想?能不奋起直追?
春节过完了,《落雨大》话题也就此打住。多谢读者们的关注与支持!
附录张俊秋老师谱曲的广西版《落雨大》,以及其他8首口语童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