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北真个钟楼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美景如画。
宋家儒摄(公民图片)

今年是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本版特推出“河山锦绣”栏目,约请创作者以报告文学、散文等形式书写时期之变、中国之进,彰显文化自傲。
首篇推出陈晋散文《北京中轴线组曲》,作者以时空漫游的办法体验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的深邃,表达申遗成功的喜悦之情。

北京中轴线组曲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山锦绣  第1张

——开栏的话

不久前,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天下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空想都城秩序的精品”列入《天下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直通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
不断演进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精彩范例,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包括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在内的全部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列入《天下遗产名录》,向天下展示了中国传统都城方案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在环球范围的主要代价,让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天下广泛认可。

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环境保护……走过12年申遗保护之路,如今的北京中轴线绽放新颜,一幅古今照映的城市画卷正垂垂展开。

序章

燕山山脉从云中来,吐出千年古都恢宏的文明气候。

北京城,由于一条直通南北7.8公里的中轴线,成为“中国空想都城秩序的精品”。

中轴线上,以国家礼仪文化为主线串起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景不雅观,以“居中”和“对称”的布局办法与形制设计,营造出深入民气的景不雅观秩序和不同凡响的审美意趣。

从元大都开始,700余年间,中轴线始终处于北京城的中央,犹如脊梁一样平常支撑着这座城市独占的壮美秩序和发展格局。

北京中轴线上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它承载着丰硕的意蕴和飞扬的想象,演绎出一部民族传统和城市文明的传奇,镌刻下最有质感的社会气候和情绪影象。

钟鼓楼

北京城的每一天,曾经是从中轴线北真个钟鼓楼开始的。

“瘦”的叫钟楼,“胖”的叫鼓楼,是古代北京的报时台。
时辰更替之际,人们总是先闻鼓声,绵延108响的钟声随后被撞了出来。

钟声撞出井然的社会秩序。
从西北方向入城而来的驼队和驴车,渐次向鼓楼和地安门之间的中轴线汇聚。
沿街商铺林立,布幌飘荡。
古代都城的建筑规制是“前朝后市”,身处故宫背后的这条街道,成为北京古城民生和商业聚拢的中央。

万宁桥

从鼓楼往地安门方向,赶街人的双脚,总是要踏过已经建成700多年的万宁桥。
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桥下流淌着的大运河水,在西侧屯居成为一个叫什刹海的湖,这个湖,授予一座伟大城市生息起居的灵动之气,滋养着中轴线上的灵秀之美。

景山

有水一定有山。
山水之间的诗意组合,昭示出北京中轴线对大自然的谦恭情怀。

从地安门往南走,是皇家御苑景山。
从山脚到山顶,有庄严的殿、闲适的阁、飞动的亭、静心的庙。

站在山顶上的万春亭,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呈现的北京之美,尽收眼底。
半城宫墙半城树,一色江山满人间。
中轴线上一脉相连、旁边对称的各种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许多挺立的城楼,相互瞭望地矗立在苍穹之下,即便穿超越历史的风烟,仍旧那样安详、端庄。
这大概便是北京城独特的“壮美秩序”。

故宫

走下景山,劈面便是故宫后门,叫神武门。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轴线上集中表示皇威信仪的最大建筑群。
按礼仪等级精心排列组合的宫门、宫楼、宫墙、宫院、宫殿,整体持重而又均衡错落,是那样气势磅礴又富有节奏和韵律。

北京中轴线的起源颇具浪漫意味。
古人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形成“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还追求中正中和、向心凝聚和多元一体。
故宫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殿殿有“和”字。
中心统辖、正道而行、幸福安康、和谐一家,是历史大势,是世道民气,也是故宫呈现的中和之美、大同之美。

在故宫徜徉,颇费韶光。
如今,8700多间宫殿、180余万件(套)文物,陆续以“虚拟现实”的办法呈现在网络上面。
古代工匠们肯定想不到,后人会以当代数字技能,同他们的卓越聪慧和工艺,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竞赛。

太庙

对称与平衡,是符合世间万物生存和发展规律的大美。

坐落在故宫东南侧的太庙,与社稷坛沿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彰显出“左祖右社”的都城建筑规制,也是国家政权样式和民族礼仪文化的均衡表达。

太庙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表示了中国人先人崇拜的传统。
天子每年都会来这里敬拜祖宗,实际上是昭示皇权在家族内通报的合法性。

江山终归是公民,公民是江山的主人。
如今的太庙,早已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是普通百姓游园和不雅观看演出、展览的文化空间。

社稷坛

江山还是大地和丰收。
太庙西边的社稷坛,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国家政权永固、版图完全统一、大地五谷丰收的欲望。
除了春秋两季,凡遇大事或非常年景,天子都要率领群臣前来告祭和祈谢。

大美江山,虽不靠敬拜得来,却终归缘自大地的滋养和恩赐,以是人们常常把“江山”“社稷”并列连用。

端门

让我们回到太庙和社稷坛中间的故宫轴线上来。

端门,是进出宫城的前导性建筑。
天子进出在这里整顿仪仗,还要擂鼓撞钟。
端门两侧的朝房,是大臣们上朝时安歇和等待的地方。
高大端庄的城台和城楼,陪衬出皇城的威严和神圣。
站在城楼看故宫内外,红墙绿瓦,碧水石桥,又是那样余韵悠长。

天安门

出端门往南,便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了。

这里是明清期间颁布诏令的地方,也是新中国举行重大国事活动最威信和隆重的场所。
天安门之美,美在城楼的宽阔、厚实和挺立,还有蓝天、黄瓦、红墙、汉白玉多彩比拟的残酷。
天安门之美,更美在它拥有分外的历史文化分量,它见证了2000余年王朝统治的闭幕和中华公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为此,它被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心脏。

外金水桥

走出天安门算是出了皇城,劈面踏上的,是外金水桥。

横贯东西的金水河,流经7座桥体,最中间的那座,曾经是天子行走的。
站在天安门城楼俯瞰中轴线上的金水桥,就像是一条玉带,把故宫和天安门广场连在了一起。
中轴线积淀的历史和文明,在汉白玉桥面上闪闪发光,营造出有形和无形的审美意境。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是国家的“心脏”,罕见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则是国家的“心房”。
心房之美,在于它的伸展大气,也在于它作为新中国举行大规模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延续了中轴线历史上所承载的国家礼仪传统。

在从北向南的广场中轴线上,公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座纪念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人情感寄托的标志性场所。
广场东西两侧,是按“左祖右社”规制建立起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公民大会堂。
东面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呈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西面的公民大会堂,装满了全体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到北京旅游,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念,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为的是让专属自己的情绪在这里凝固和永恒。

正阳门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真个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或大前门,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
这座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成品级最高的建筑,由两座纵置的城楼和箭楼组成。
它是连接内城和外城的前沿枢纽关头点,因而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职能。
防御和管理,说到底,是神往和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

正阳门见证了古都沟通外地的当代化进程。
作为中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正阳门脚下设置有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是中国公路象征性出发点。
最早通往北京的火车,终点也在前门。
前门火车站,如今已改成了中国铁道博物馆。

天坛

走出正阳门,位于中轴线东南部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
天坛的主体建筑都是圆形的,表示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不雅观。
密植的参天古树,不仅营造出肃穆的敬拜氛围,还突出了天空的辽阔高远和至高无上。
圆形建筑向上伸首挺立,意在与天靠近和沟通,实现天与人的感应。

如今的天坛公园,游人们最喜好的去处,是皇穹宇的围墙覆信壁,在这里可以与自己“对话”。

先农坛

正阳门外的中轴线上,与天坛对称而立的是西南部的先农坛,这里是明清天子敬拜先农诸神的地方。
其方形的祭坛,与天坛的圆形祭坛,形成强烈的比拟关系。

先农坛敬拜的工具是上古神农炎帝,听说他最早教给中国先民开垦地皮、栽种谷物。
敬拜先农,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礼仪规范,为的是向大地致敬,祈愿农业丰饶。
先农坛的敬拜活动一贯延续到1911年。
敬拜的时候,天子还要亲自犁地种田,以示重农、劝农之心。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为了方便天子出内城往南到天坛和先农坛敬拜,从正阳门到永定门的中轴线上,还形成了一条很有派头的御道,由石路及其两侧的护牙灰土组成。
沿道发散而建的民居四合院,使生活在灰瓦波峰下的庶民百姓,紧密地簇拥在大城的中轴两侧。

岁月冲刷去御道的风采,从正阳门到天桥一带,逐渐演化成繁华的商业街道。
家喻户晓的前门大栅栏,聚拢着各种百年以上的中华老字号商铺;南真个天桥,则是老百姓的市井娱乐中央。

岁月究竟留住了北京城市文明的底色,留住了市民的烟火气息,无尽地演绎着北京城最真实的春夏秋冬。

永定门

沿着御道,我们终于走到了中轴线最南真个永定门。

这里是明清北京老城外城的正南门,在北京7座外城城门中,它的建制规格最高,与内城的正南门大前门遥遥相望。
在明朝初建的时候,便取名永定,显然是希望“天下一统,江山永定”。
在民间,它又有永安门、永昌门这样一些名号,传达出永久安详稳定的社会欲望。

“永久安定”,正是中轴线设计师们的城市空想和审美代价追求。

尾声

走出永定门,在老北京,就算是出城了。

现在,当我们回过身来,再从南往北巡看一下中轴线,会蓦然创造,它宛若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从永定门到正阳门,节奏和缓;从正阳门到景山,贯穿天安门广场和全体紫禁城,旋律冲动大方;从景山到钟鼓楼,是高潮后的收束。

大美中轴,美在何处?美在建筑,美在景不雅观;美在布局,美在节奏;美在历史,美在文化;美在城市的品质,美在人间的秩序,美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和谐。

中轴线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它的生命,不断地延伸;它的气候,不断地扩大。
往北,它延展到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往南,它延展到几十公里外的大兴机场。
它向当代潮流延伸,向天下文明开放,向未来空间拓展着自己的生命和气象。
(陈 晋)

《 公民日报外洋版 》( 2024年08月17日 第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