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陈瑄开挖白塔河,穿大桥镇中央而过,河水阻隔了大桥镇东西的陆路通畅。大桥河道中的河床多为流沙,致使乡民搭建的便桥桥桩根本不牢,一旦遇大水,便桥极易被冲毁,于是来年再造,周而复始,造桥无数,但均不存。河面通畅多靠义渡,或在两岸拉起绳索,用小船牵索来往乡民。
冬春水浅时,人们还可以涉水而过,一旦进入夏秋两季,那江潮汛急,雨暴流湍,只能是望水兴叹:“莫能越”,饱受“隔河千里远”之难了。正如史籍记载的那样:“始带水往来者皆以船渡,每当秋水骤涨,贫民涉水,恒多失落足没顶者”。更为可恶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又趁机私设关卡下桩挡船,强行收费,百姓苦不堪言。 此情形一贯延续到清康熙年间。大方仗义的绅士朱江(1679-1714年)“恻然悯之,乃出重资纹同人捐造石桥。垂成,而人皆背纹。公笑曰:‘造桥以济行人,若既不愿,将何强焉。’时送捐者才十之二三,公并还之,而独肩其费。”朱江独资造桥的业绩,一时成为坊间百姓的嘉话。《雍正江都县志》桥梁载:“大桥在城东五十里,一名带桥”。
原大桥桥亭
大桥画家袁坚笔下的清朝期间大桥
大桥是一座颇具民族特色,古色古喷鼻香的石拱桥。桥上有四角飞檐的桥亭,每个飞檐的末端雕刻一只昂首飞舞的龙头,屋脊则是龙身,游龙戏水,匠心独具。桥亭四角并悬有铜铃,清风徐 来,铃声叮铛,清脆悦耳。桥亭的四根石柱上隽刻着两副楹联。朝东一壁是;“南北赏江湖,潮落潮生终不息;东西达城市,人来人往为何忙,”朝西一壁是:“带水绕长堤,凭栏眺望鸥乡远;石栏 横古渡,隔岸通畅驿路平”。桥亭南北两侧各有石栏环绕,过往行人,登桥小憩,凭栏远眺,旷心怡目,两岸景致,尽收眼底。桥亭东西,各有石阶二十余级,行人拾级而上,别有一番情趣。为便于小车(手推独轮车)行驶石阶中间嵌一条直线,小车上桥时可不经石阶,循直线过桥顶。
民国初年秋(1912年),遭大风雨打击,桥亭拆毁。民国二年(1913年),镇各界筹资修复,并在桥栏上石刻“永济桥”三字 (因朱江生前曾有“造桥以济行人”语)。1956年冬,江苏省省长惠浴宇来大桥镇察看,故地重游,见桥亭屋瓦脱落,即指示当地政府拨款200元,为之修葺一新。
1966年,疏通拓宽大桥河道时,将永济桥桥拆除,1967年在原址上新建可通汽车的水泥钢筋拱桥一座。
1966年至今尚在的水泥拱桥
2009年12月尾,江都邑有关部门决定,在水泥大桥南500米的河面,重新建筑历史名桥“永济桥”,该桥为拱桥,桥的两头各有两座亭子,桥中间为廊亭组合,正中间是一个四方亭。该桥长40米,宽6.6米,横跨在白塔河上,总投资约500万元。
2009年新建的永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