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村落人称永济桥俗称南新桥。
永济桥是漕河上的主要桥梁,和上游的铁板桥是姊妹桥,高下相距六里。
漕河为古洙水之流,上游来源宁阳县的山水,河水沿西南方向流入兖州地,今称宁阳沟。
漕河自漕河铺又西南方向流过高吴桥村落东头,到屯头村落西南河口并入洸河。
民间传说:古代漕河铺人曹国舅,从济宁水路航运粮米等物资到漕河埠而得名为漕河。

永济桥位于高吴桥村落的东南二里的漕河上,同溪水(今称中原沟)洸河上的高吴桥、村落中的玉轮桥,都是古道兖州——汶上大路必经通过的三座桥梁。
这条古道从兖州府城伸向西北行,通过漕河上的永济桥,到高吴桥村落,再走新驿、店子街入汶上。
兖州——汶上的这段大路在明朝时是南京——北京官道的中间一段,清朝时又是广州——北京的官道,大清国闭关锁国,外国人到北京,都从广州弃船上岸进北京,广州——北京官道又叫“使节路”。

鲁王府重建漕河永济桥 汽车知识

永济桥和铁板桥一样,都是漕河上的石板三孔桥,桥下能航走运粮船只,从漕河埠到济宁的天井闸。
永济桥桥面长25米,宽6米,大汽车高下道同时通畅。
桥中间孔洞宽5米,高4米,用大石条板劵成,两边劵洞小一些,孔洞高3米,宽4米,拱劵根本石宽1.5米,北边迎水尖石突出1米,两边雁翅堤长5米,桥孔劵洞之口有石雕龙头,往外伸处劵石,能震慑水怪,保桥安然。
桥面由长条石板铺成,两边石板宽出劵洞各0.5米,增大了桥面宽度,桥西两边有石栏杆、石栏板构成,后来脱落了,据老人们说,是民国期间、抗日和解放战时,多次被过路军队的汽车、炮车给碰撞坏了,洸河上的高吴桥北边的栏杆也是被国军汽车多次碰落桥下的。

漕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河里杂草丛生,鱼虾蟹鳖、乌螺壳蚌样样俱全,特殊永济桥下夏天是大人、孩子沐浴、摸鱼的利益所。

1958年公路改造拓宽,兖州至西北店经永济桥到高吴桥再去汶上。
国家发展交通运输,后又三次重修公路。
1965年兴修水利,洸河在高吴桥村落东改道与漕河、杨家河合流,在永济桥址南重修公路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三孔平板漫水桥,原永济桥破除拆毁。
1971年又改建加宽漫水桥,建成双道三孔平面水泥板桥,桥北修了漫水铰板拦水闸。
2011年公路扩宽,公路桥又扩建为四车道高架七孔当代桥,今称“洸河大桥。

二、永济桥的历史沧桑

春秋时,孔子做中都宰,在曲阜——兖州——汶上的这条古道上通畅,必须经由泗河、漕河、洸河三水。
从西北店经漕河永济桥,过洸河高吴桥到新驿这段路上,路两旁两道路沟有的地方一二米深,从中可见千年古道两次改道的沧桑。

《左传》记载: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齐乌余以廪丘奔晋,逐袭高鱼城。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末年,后梁天子朱全忠(907—923年),曾派大将庞师古、葛从周攻打瑕丘城(今兖州)泰宁军节度使朱谨与其征战,沙场在高梧。

《旧五代史•葛从周传》记载:“乾宁二年十月,围兖州。
兖人不出,从周诈言郓人来救。
即引军趋高吴,夜半潜归寨。
朱瑾军兵出一外壕,我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生擒都将张汉筠……”。

这些古代战役发生在高吴桥村落,都必须经由漕水才能去参加战斗。

三、出土漕河永济桥《鲁府重修》碑

石桥碑高185cm,宽75cm,厚15cm;石碑题字:碑额“大明”二字,中间大字“鲁府重修”,题名“万历三十年(1603)仲冬之吉立”。

此碑解释鲁王府重修韶光,万历三十年(1603),上次鲁王府建桥是弘治年间(1488)两次相距115年。

这次立碑笔墨大略,只解释鲁王府重修建。
高吴桥二村落郭宗臻师长西席(81岁),说:永济桥头西边路北有三通石碑。
第一通字迹不清;第二通是四棱大碑,四面都有刻字,上面有修桥及捐钱物人的名字;第三通便是出土的《鲁府重修》碑。
他小时常跟大人去永济桥下沐浴、摸鱼。
他家里开油房,规模大,有大石磙地碾,用骡马拉动轧豆编一天几千斤,再打出油,用小船往济宁州来回装运货色,在桥下装运,他随大人到济宁去玩过。

永济桥原址在高吴桥第八生产队地方内。
1964年挖路基,修公路,1965年修公路桥,原永济桥破除,拆毁,桥碑被拉倒在河堤外边,1970年第八生产队盖牛屋,把碑与其地石块拉去做了地基石,大四棱碑被砸成块拉回,“鲁府重修碑”被当作了过门石。

1984年生产队把牲口屋卖给了本队社员,1991年社员又拆牲口屋自己盖新排房,永济桥鲁府重修碑又拆出来,重见天日。
因社员盖房不用碑石当根本石,认为不吉利,不用放置闲地。
今被古董贩子网络而去,现仅留一断碑照片。

永济桥没有始建桥的记载,和同一条大路上的高吴桥,在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相差十二年。
高吴桥上次重修是元朝至元元年(1264)建筑,离今755年。
再往前如果有的话,就在宋朝了。
永济桥也会像高吴桥一样成为千年古桥了。

社会在提高,历史在发展,近八百年的古桥在当代化的培植中被取代,成为永久的影象。
今日永济桥遗址在水闸西的过河堤流水口处还有痕迹,成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