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
您知道这是什么吗?
还有这样浅棕色的,这是干什么用的?
也有紫色的,它可不是花瓶。
这是一种老玩具。
它是玻璃吹制的,能发声,有点像喇叭。
它叫噗噗噔儿,也叫玻璃喇叭、响葫芦。
噗噗噔儿,是老北京春节庙会上出售的一种合时玩具,用玻璃吹拉成形。
它的上边是吹嘴,底部极薄,吹气时底部的玻璃会随气压变革而里外抖动,发出噗噗噔儿、噗噗噔儿的声音。
由于售价便宜,又能发声,颜色也俊秀,有白色透明的、有淡绿的、淡紫的、黄的,几个小孩同时吹又好玩又热闹,以是在当时颇受欢迎。逛庙会的孩子差不多都要买上几个来玩。
这种玻璃做的玩具有大有小,小的长10厘米旁边,大的能到1米多,演奏时声音更加高亢而苍凉。
但是,噗噗噔儿的最大弱点是随意马虎碎。由于它底部极薄,吹吸的动作不折衷或者太使劲就会碎裂,以是家长们时常在吹口上罩一块纱布,以防孩子把玻璃碎片吸入嘴里。
也有会玩儿的,用双手合在一起,把噗噗噔儿的吹嘴插在手掌心,双手一张一合产生气流,也能把噗噗噔儿弄响。
您可别鄙视了这便宜的民间小玩具,早在几百年前,它就被出口到了日本。
这这天本风尚画家喜多川歌磨(1753年-1806年)的木板画,这位穿和服的日本女子手里拿着的便是噗噗噔儿。
老北京第一扇玻璃窗安在哪?
玻璃,在当代人眼中是平凡物件,但在古代却贵若珍宝,它也曾是老北京工艺的骄傲。
根据《北京志·故宫志》记载,南宋时透明玻璃已传入中国,紧张用来做老花镜。到清代时,玻璃已不罕见,康熙晚年就用过老花镜。
【清代老眼镜】
清代,第一个皇家玻璃工厂在中南海建成,紧张为皇家制作窗玻璃和各种工艺器皿。雍正元年,也便是1723年,雍正的住所养心殿就装上了玻璃窗,详细位置在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两块。这也是老北京住宅的第一扇玻璃窗。
乾隆还为此写诗夸奖:“泰西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
【白套蓝玻璃五供(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的民间玻璃业受宫廷影响也极为茂盛,据记载仅博山一地玻璃器每年可发卖七千余担。
北京不产玻璃料,是从博山购买料条,低温加热熔软之后,由民间匠人制成动物、瓜果等料器,这大概便是北京人称玻璃小件为“料器”的缘故原由。
如今,玻璃成了咱们生活中少不了的物件,各种新式玻璃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新兴的玻璃不雅观景台还把玻璃装到了峭壁绝壁之间,使玻璃成为一种独特的景不雅观和新鲜的娱乐项目。
在享受本日美好生活的同时,北京人也还是免不了怀念过去。
儿时的噗噗噔儿,如今在哪里还能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