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历史悠久,最早源于敬拜地皮爷的活动。
高原上的人们正月十五闹社火,扭秧歌,领队的“伞头”扎着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一手举着一把剖开了伞面,装饰着彩条的旱伞,一手持“虎撑”(行医的串铃),摇头晃脑,边扭边唱《秧歌调》,气氛红火热烈,一人唱,众人和,洪亮的歌声传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

“撑伞”寓意神灵庇护众生和祈求风调雨顺,“虎撑”既是消灾祛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演出的响器。
《秧歌调》又叫《社火调》、《闹秧歌》,是陕北尽人皆知的曲调,既有固定的曲词,也可由演唱者即兴发挥,现场编词,出口成章,形式非常灵巧,是陕北民歌中除信天游、小调、号子外的另一种形式。
流传下来的传统唱词是:

历年央视春晚主题曲的故事春节序曲的来源是啥 休闲娱乐

仲春里来打过春,

庄户家老少动庄农,

犁铧镐子肩上扛,

手里拉的是黑犍牛,

哎咳哎咳呦,

手里拉的是黑犍牛。

1935年长征军队到达陕北,延安成为革命圣地。
1943年文艺事情者组织群众兴起了新秧歌运动,还编演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和《夫妻识字》,那时候过新年,《秧歌调》唱出了军民联络,亲如一家的情绪:

迎春的锣鼓敲得欢,

秧歌扭得一溜烟,

南村落北寨都拜遍,

过一个联络胜利年!

哎咳哎咳呦,

过一个联络胜利年!

【点击聆听这个版本】

如今春节在联欢会、联谊会、团拜会、年会上普遍都演唱了新版本:

正月里来正月正,

锣鼓唢呐鞭炮声,

五彩缤纷人欢腾,

扭起秧歌迎新春。

哎啦依呀嗨,

扭起秧歌迎新春!

黄地皮上刮东风,

陕北的秧歌就闹了个红,

大街小巷人潮涌,

就像那巨龙在云里穿腾。

哎啦依呀嗨,

就像那巨龙在云里穿腾!

一个咚咚葱啊一个咚咚蒜,

一个咚咚婆姨那一个咚咚汉,

一个咚咚秧歌满街转,

一个咚咚娃娃硷上看。

哎啦依呀嗨,

一个咚咚秧歌满街转,

一个咚咚娃娃硷上看!

歌唱家叶矛、廖莎,原生态唱家石占明、高保利,都善唱《秧歌调》,电视剧《平凡的天下》中更有陕北人闹社火,伞头对唱《秧歌调》的热烈场面;中心台春晚不但年年用《春节序曲》作开场曲,而且多次编创新词,由歌星倾情演唱,陪衬节日的气氛。

作曲家、指挥家李焕之(1919—2000)1938年8月来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
他热爱传统的民间音乐,除《春节组曲》外,代表作品还有红歌《社会主义好》。
1955年至1956年间,创作了管弦乐曲《春节组曲》,全曲分四个乐章,1.序曲 大秧歌;2.情歌;3.盘歌(对歌);4.终曲 灯会。

作品中接管了大量陕北民间音乐素材,有唢呐曲,民间小曲,社火调等,个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主旋律利用了社火《秧歌调》。
尤以第一章最为精彩,在铿锵有力,欢畅热烈的锣鼓衬托下,抒怀幽美,悠扬流畅的《秧歌调》娓娓动听,循环往来来往,令人难忘。
这首序曲以喜庆明快的旋律,强烈的民族风格,生动地表现了陕北公民在传统节日里祥和喜庆,热闹欢腾,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堪称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之作,常常被拿出单独演奏,几十年来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天下的。
精良的音乐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序曲》不但被美国音乐家高水平的演绎,还走出国门,奏响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通报着中国公民的美好祝福。

文/陈伟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景致,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