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不要颠翻倒四把人认错

家住在丛罗峪公社大王家塔

临县老一辈伞头记得的人都老了 休闲娱乐

大号叫王茂林在马家庄事情

铁炮三声如雷音天摇地动

秧歌队要进咱的临县东门

演员们一个一个鼓足干劲

咱本日在临县城摆一摆龙门阵

这营生要啊地就要啊地,

不叫你啊地就不要啊地;

如果是不叫啊地硬要啊地,

结果是啊地也不能啊地。

溘然听见鞭炮声,

举头一看是电工;

要不是我的耳朵灵,

谁着意空中爬个人。

你的身手实在能,

半空中里耍笑人;

(你呀)爹不是孙悟空,

怎么学会这筋斗云?

唢呐吹,锣鼓敲,

花伞一转劲头高,

身子上的准备好,

现在要把场子掏。

王师长西席在马家庄小学当西席,并娶本村落马氏女子为妻,因此,朋友们戏称他“马茂林”。
谁知以讹传讹,竟有许多歌迷以为他真的姓马。
一次,当他领着秧歌队上街时,又有人直呼其为马茂林。
这时,师长西席再也耐不住了,立即还秧歌一首:

城里家本来不姓城,

拐峁家姓拐怪恼人;

有人再叫我马茂林,

我便是(你呀)的炒面神。

康云祥 和合二仙;说说唱唱没个完

1945 年出生于临县康家岭村落,十五岁进道情剧团学艺。
后进文化馆事情,专搞曲艺演唱。
他对临县的三弦书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显著贡献,他是临县“明眼”说书第一人,冲破了只有“瞎子”才能说书的老传统。
整理出版了康云祥曲艺作品集《说说唱唱个没完》高下集。
1983 年在临县首届伞头比赛中,得到最佳歌手。

十五岁到剧团登台演出,

到后来爱说书搞了曲艺,

近年来到处拜师当徒弟,

当伞头唱秧歌也小有名气。

樊如林 和合二仙;自编自演一辈子

(1925~2010.08 )山西临县人,吕梁民间著名笑星,中国曲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西分会会员,1993年入选中国民间名人录,樊如林生平,致力于民间说唱快板的创作演出,为临县文化奇迹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0年临县公民政府付与临县著名伞头。

樊如林,鬼老汉,

甚的营生全做遍,

耍过手艺开过店,

便是没啦吃炒面。

挑起伞伞场上转,

不雅观众们叮住把我看,

樊如林大家都熟惯,

还是这么个鬼老汉。

上台有个老规程,

未曾开口先报名,

实在不报也能行,

谁不认识樊如林。

挑起伞伞台上转,

不雅观众盯住把我看,

不知看了几千遍,

硬把老樊看老汉。

老樊今年六十几,

文艺界里称老鬼,

其他节目没油水,

爱和云祥巧对嘴。

杜云峰 伞头大王 临县八大才子之一。

杜云峰(1942年--1994年)山西吕梁市临县三交镇杜家圪凸村落人。
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临县八大才子之一。
先后写过五六十部大中型剧本,并多次在省地获奖。

四二年六月十六天鼓雷鸣,

半空中绕起了五色祥云,

全村落人都说要天降朱紫,

临明价养下我老杜云峰。

年年正月把台出,

不用先容也熟习,

湫水刊物当编辑,

欢迎大家写稿子。

许凡 托钵人诗圣 灵魂歌者 ---用秧歌笑唱生平的平凡旅者

如果说秧歌是诗,许凡便是秧歌界的杜甫,深谙民间疾苦,口底波澜,针砭时弊,唱说人生。
他是活在精神天下里的秧歌旅者,民间墨客,他是那个分外的年代里的灵魂歌者,也是为数不多的用秧歌仰望星空的人。

许凡,临县许家峪村落人,1926年出生于农人家庭,从前忙时务农,闲时乞讨为生,是临县秧歌的旗帜性人物。

由于年少时接管过数年的学堂教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其乞讨生涯中把传统临县秧歌的曲调很好的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无数朗朗上口的经典段子。

抗战期间名伞头

薛清魁

抗战期间,临南县樊包头村落著名伞头,著有《阳歌道场全书》(手抄本)。
书中记载秧歌道场80余种、秧歌唱词1800余首,是迄今创造韶光最早、内容最全、文化代价最高的秧歌史料。

李铭瑶

临县伞头秧歌第二代代表人物 伞头 临县伞头秧歌宗师

1931 出生于临县林家坪镇杨家山村落。
从小喜好文艺,尤其善唱秧歌。
1949 年参加事情,先后在文化馆、晋剧团、文化局担当团长、副局长等领导职务,现已离休在家。
李铭瑶秧歌的最大特色是构思奇特,风趣诙谐,用词奥妙,干净普通。
唱出来妙趣横生,听起来愉快愉悦。
因此他的秧歌倍受群众喜好,到处传颂,当作嘉话。
因此李铭瑶师长西席是五十年代之后临县最著名的伞头之一。

严圪锥

上世纪中叶著名伞头

《赶驴》严圪锥赶驴过河时,毛驴滑倒不肯起来,随口唱了一段秧歌:

不给你吃料,是爹爹的过,

你不该给爹爹冻冷上卧,

闪的爹爹脱鞋又脱裤,

你看这打你还打不过?

《杀驴》

七月里买的一头驴,

大家说我瞅了迷;

不能驮来不能骑,

生恨剥了乃孙子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