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秧歌剧的演出类似“二人抬”“二人转”,多以男女二人相扮,盛称“生”“旦”。
演出形式上“唱秧歌”“扭秧歌”“闹秧歌”之别。
所谓唱秧歌,纯属清唱,也叫干唱不扮装,无道具,无伴奏,由演唱者立地而唱;扭则属载歌载舞,粉墨扮装,以鼓乐伴奏,时唱时舞;若有多人扮相,演出一个故事情节较为繁芜的剧目,则叫“闹秧歌”。
前两者多为阐述性的演唱,后者为抵牾冲突性的演唱。

秧歌剧的步伐很多,如“园场步”、“十字步”、“侧摆步”等,行走、奔跑的动作多用“园场步”,这是最基本的步伐。
跑园场步时,两脚直线,不能太高,要如仙女平步水面,游离飘荡,平稳如滑。
崇凝镇一带的秧歌艺人,步伐平而洒脱,稳而洒脱,故有“水上飘”之称。
若作叙事、对唱等演出,则多用其它步法。
舞蹈动作欢畅活泼,再加上乡土气息浓厚,以是群众喜闻乐见。

陕西渭南临渭秧歌剧 休闲娱乐

秧歌剧的道具较为大略,生角有时拿把扇子,旦角拎块手帕,这些道具根据剧情情节可以代表各种实物,传情达意。
或作笛子、或作兵器、或作马鞭、或作碗筷。
利用这大略的道具作虚拟性的动作,生动形象,可信。
渭南地区历次小戏会演时,秧歌所用的道具有了创新和发展,再加上灯光布景,更显得真实化、多样化。

临渭秧歌剧的音乐可分为打击音乐和唱腔音乐两部分。
打击乐有锣、大鼓、小鼓、小锣、大钗、京钗等,谱调大略,多作为演唱的前奏、间奏曲,击乐只是起着陪衬陪衬浸染。
其唱腔音乐构造也较大略,大部分属单乐段的曲式构造,并以三句体的单乐段为其特点。
初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月份调”,便是有一首大略的曲调,分“十仲春”或“十唱”来唱出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风情轶事。
常常是秧歌演员台上唱,围不雅观群众随着唱,妇幼皆随。
秧歌剧的曲调基本上用的是宫、商、征、羽,以征、羽较为常见。
其旋律多为五声音阶,有时也用“4”“7”。
唱词中的衬字较多,“哎呀”“哝呀”“噢号”“哪胡”等字音虽无实际意义,但却婉转动听,为唱调增色不少。

临渭区文化馆对全区秧歌进行了挖掘、整理、改编,拜访了秧歌盛地、民间秧歌艺人及中青年歌手;临渭秧歌剧曲目有:《办年货》、《双放牛》、《偷荷包》、《哪吒闹海》、《开财门》、《越粉墙》、《卖瓦罐》、《子胥过江》、《赵匡胤送京娘》、《杨八姐闹馆》、《孟姜女哭长城》、《打补丁》、《十对花》《五点红》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反响了临渭公民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良好风貌,进一步丰富了公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通讯员:李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