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8月14日电(孙晓辉、吴书光、张昕怡)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聂家庄泥塑的发源地。“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歌谣传诵至今。
走进聂家庄泥塑第23代传承人聂来忱家中,他正忙着给一只只烧制好的“泥老虎”绘制上色。根据中国传统生肖,今年是“虎年”,带有虎元素的非遗产品持续热销。
“我和父亲一年创作泥塑收入近10万元,今年上半年销量就达到5万只,收入肯定远超往年。”聂来忱说。
在聂家庄,像聂来忱这样的泥塑艺人还有120余名。据先容,姜庄镇以组织化、集聚化、家当化办法,实现了质料供应、技能辅导、质量标准、宣扬推介和发卖渠道的“五统一”,引领5000多人从事非遗产品生产、民俗文化研发,每年可加工“泥老虎”系列产品40多万个,年发卖收入过千万元,村落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
这是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佳构展上陈设的高密聂家庄泥塑《叫虎》(2014年9月17日摄)。新华社 冯杰 摄
中国已经肃清绝对穷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村落庄振兴,是屯子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而村落庄振兴离不开家当支撑。
作为孔孟之乡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近十年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独特的精良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将中华精良传统文化融入村落庄振兴,以特色文化家当带动村落民致富。
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耐盐碱的蒲草成方连片成长,过去在村落民的眼里是一种杂草,现在却成了宝贝。利用蒲草作为原材料的“非遗”草编,编出了村落民新的致富路,展示出非遗助力村落庄振兴的美好未来。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口草编火燠技艺传承人张奎善主动组织村落民,手把手教授草编技能,目前共组织周围10余个村落70多名妇女在车间事情,人均日收入可达40元至80元,成功推动传统技艺向经济效益转化。
“我在这儿不仅学习了黄河口草编技艺,还能编草编产品赢利,一天能挣80元,也不延误照顾孩子。”54岁的垦利区邵家村落村落民黄平说。
这是2018年6月24日航拍的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城市景致。新华社 王建华 摄
邵家村落是山东以特色文化家当带动村落民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履行“非遗助力脱贫、推动村落庄振兴”工程,造就形成一批木版年画、剪纸、草柳体例造等专业镇、村落,带动数十万人就业。
各地还深入探索村落庄非遗发展新业态,推动非遗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聪慧小企业等重点工具和优质资源,助力村落庄非遗提档升级。
目前,山东已经形成一批村落庄非遗龙头品牌,不少非遗项目成为吸纳村落民就业和带动村落民增收的主要载体。例如,肥城市桃木雕刻加工庄家500多家,从业职员2万多人,年加工桃木质料2万多吨;临朐县初步形成规模的非遗就业项目有60余个,从业职员达5000多人,年人均增收4万元;在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建成非遗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
除了积极推动非遗融入村落庄振兴计策,山东还积极挖掘一些传统文化技艺的新内涵,通过创新推出新产品、抖擞新活力,带动村落农户当发展壮大。
今年,山东省委宣扬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履行方案》提出,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造就手造家当。
清晨,位于“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府印阁已进入紧张的生产。研发车间内,刚推出的新品“十二生肖黄铜印章”正在小批量试产,展柜上整洁摆放的萌版属相造型,个个风雅圆润、维妙维肖。
“这个产品上面的印钮是十二生肖造型,可以做挂件或钥匙扣,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口味。”公司研发经理张志伟先容,产品根据大数据剖析,结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整理,在此根本上进行产品研发和推广。
中国印章篆刻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如今,借助互联网发卖平台,篆刻这门技艺抖擞了新活力。目前,孔府印阁的篆刻印章产品走俏市场,每年1000多万枚印章从这里发往各地,去年发卖额近2亿元,还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
在曲阜林前社区,孔府印阁已辅导帮助社区内40余位老篆刻手艺人开设网店,为社区居民供应就业岗位800多个,有效带动就业增收。
2018年11月9日,在电商孔府印阁的事情间,篆刻师在刻印。新华社 王南 摄
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君说,作为村落庄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中反响了历代相传的创造力、工艺审美,饱含中华民族乡土生活的文化密码,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在融入当代生活中散发出勃勃活气。(参与采写:陈国峰)(视频:冯媛媛、朱晓光、张昕怡 宣布员:贾宜冉、姜钰行、田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