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化屋村落迎来了一位分外的客人。
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贵州稽核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位于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落。
化屋村落过去叫“化屋基”,意为“峭壁下的村落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落却曾因群山阻隔、险流环抱而陷入深度穷苦。
2月3日,习近平在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落稽核结束时,乡亲们依依不舍簇拥着总布告,齐唱苗家留客歌。新华社 谢环驰摄
一
昔日,若想走出化屋村落,那叫一个难!
化屋村落三面临水,背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绝壁峭壁,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岩”。
这道“手扒岩”非常危险。攀爬时,要用手牢牢扒着岩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山路波折,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峭壁,丢了性命。
2002年除夕,化屋村落村落民杨开书天还没亮就起了床,背着满满一背篓生姜早早地出了门。为了能让孩子们过上好年,吃上一顿猪肉,他打算背生姜去集市上卖。
由于想多换些猪肉,他装了不少生姜,背箩比往常重了许多。杨开书两手扒着岩石,双脚一点一点在岩壁上挪动。眼看快到山顶,不料脚下一滑,背篓碰到岩石,里边的生姜晃了出来。
杨开书急忙伸手去抓,身体失落去依托,他从山崖上跌落到谷底……
黔道难。由于出行不便,许多苗族同胞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落。“我20岁结婚,30岁才走出这片山!
”回顾起曾经的生活,村落民王世宇感慨万千。30岁那年,他背着行囊翻过山崖,跋涉几十里山路才坐上去远方打工的车。
吃水难是化屋村落村落民心头另一道刻骨铭心的影象。由于当地是喀斯特地貌,村落民们只能“望着大河喊口渴”,家中用水全靠人翻山越岭背回来。
“出山要攀‘手扒岩’,吃水要到江边背,住着茅草屋,病了挖草药……”村落民赵玉学回顾说,过去就住在这个麻窝寨里,透风漏雨,没水没电。
穷苦,成了贴在化屋村落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
1988年,全村落年人均收入214元,人均受教诲年限仅为2年;21世纪初,苗寨里还过着“做饭烧柴火,照明石油灯”的生活;2014年,化屋村落穷苦发生率仍高达63.6%。
化屋村落一隅(图源:新华社)
二
能打开穷苦枷锁的,只有一把钥匙——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拓扶贫、生态培植”试验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3次就毕节试验区事情作出主要指示指挥,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毕节脱贫攻坚事情。化屋村落乃至全体新仁乡迎来超过式发展。
2004年,新仁乡到化屋村落的毛路修通了;2007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落;2017年,通村落通组路已经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不少人还清楚记得通车那天,当两辆大客车开进化屋村落时,寨子里一片沸腾。小孩们奔忙呼喊:“火车!
火车!
快来看火车!
”从未走出过寨子的老人也叫年轻人背着他们来看这稀奇的大汽车。
道路一通,让“手扒岩”成为历史,让杨开书们的悲剧成为历史。
贵州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落自由组,“组组通”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图源:新华社)
路通了,山里人走出去,山外客人走进来。化屋村落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2019年9月,黔西县乌江源百里画廊水上旅游新线路正式开启,当年的“十一”黄金周,化屋景区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
化屋村落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蜡染等成为村落里重点发展的特色家当,吸纳了数十名村落民就业。
蜡染师彭艺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还乡创业,“我是化屋村落人。小时候,是沿着‘手扒岩’爬出去上学的。上大学,也是靠社会帮助完成学业。现在,我选择回到村落里创业,便是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如今,一套机器绣的苗族传统衣饰价格在1000多元,手工绣的可以卖到1.8万元。而且,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发卖出去的。
苗族妇女在化屋扶贫车间整理工艺品。(图源:新华社)
化屋村落还重点栽种玛瑙红樱桃和五星枇杷,并履行了林下养殖乌鸡、套种蔬菜、中药材等项目,全村落建档立卡穷苦户全部纳入互助社管理参与分红。去年,全村落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
4年前,在易地扶贫迁居政策帮助下,赵玉学也住进了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上3间寝室,紧凑而温馨。水电路也都通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19年底,化屋村落穷苦人口清零。这个“峭壁下的村落寨”,从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穷苦村落,变成“乌江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
这次习近平来化屋村落稽核,便是专程来看看乡亲们脱贫后的实际情形。他走进赵玉学家,从客厅、厨房到卫生间,看得很仔细。他还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亲手包了一个黄粑。
习近平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
编辑/钟祺
资料来源/公民日报、新华社、贵州日报等
来源: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