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在陈家祠古朴院落里,一场名为《岭海清音——区君虹、区宏山修复斫制古琴展》的展览,以唤醒传世古琴、令音色还原如初的魅力,令众人惊叹。

穿越光阴,一床床传世古琴宛若新生,令人们很难想象它们之前破败不堪的样子。
来自明代的传世之珍“亚绿绮”、来自清代的“鸾铃”……无不以胜似古美人复活的姿态,呈现在不雅观众面前。

俢复传世残破古琴 四十余载初心不变 汽车知识

这神奇的变身,皆源于两双神奇的手,它们的主人便是古琴修复好手区君虹父子。

古琴修复 可让后人“听”到传统文化

铲刀轻轻地在面板上打磨着,木方敲打着槽腹处不断试音,在古琴修复好手区君虹和儿子区宏山的巧手慢工之下,一床原来破败不堪的古琴焕然新生。

一床传世古琴的修复至少须要一年半载,而这便是这对羊城父子的日常。
窗前的细花垂柳伴随着一曲《双鹤听泉》,令人仿佛穿越到了明朝,父子俩的手指移动来去之间,将憨实如钟的散音和玲珑剔透的泛音结合得婉约动人。

静心净虑的古琴韵味绵长,在区君虹和区宏山的眼里,每一床古琴都是有生命的,而修复古琴正是“行医”的过程——整体不雅观察记录老琴样貌、检讨有无缺失落主要配件、用外科手术般的技能纠形或补充毛病、风雅的手工打磨、演奏确认其音色……经由几十道工序、漫长的光阴“打磨”后,一床传世老琴就算修复完成了,而这些工序都是纯手工处理的。

2014年,区君虹被公布为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的代表性传承人。
事实上,他出生在中医世家,自己也是一名中医。
区君虹笑着说:“给人治病和给古琴‘治病’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75年,我就开始随着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学琴,到现在已有46个年头了,我常将给人看病的方法放在修复古琴上,它们是相通的。

76岁的区君虹,称得上是如今广东省岭南古琴界年纪最大的古琴家,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热爱,也将这份感情带给了儿子。
耳濡目染之下,身为80后的区宏山13岁就开始走上了古琴修复之路,现在已是广州市非遗项目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如果一床老琴既能够保持外不雅观无缺又能演奏,它便是完美的、能发出穿越古代琴音的文物。
将它修复好,让历史一贯流传下去的,这也是造福后人的事。
”区宏山说。

“医治”古琴 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区君虹看来,修复古琴,既是修艺,更是修心。
从业40余年里,区君虹已修复了十几床老琴,斫制了数以百计的新琴。

提及修复古琴的代表作,区君虹聊起了“亚绿绮”。
这是一床明代古琴,距今已有647年的历史。
“我是2002年打仗到这床传世古琴,当时真是费尽了心思。
”区君虹说:“由于拿得手时它不仅没有琴头,连琴身也发生了‘驼背’的征象,修复古琴一定要讲究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危害古琴原来的纹路,这也是修复古琴和斫制新琴最大的差异。
把‘驼背’的亚绿绮琴身和琴头连接起来足足花了我一年多的韶光。
” 已故的广东古琴研究会原名誉会长谢澧当年闻讯赴区府,亲睹“亚绿绮”后,写下不雅观感:“区君虹获此良琴,起去世复生,真正各得其所……‘亚绿绮’修复,琴体冰肌玉骨,竹苞松茂,胜似古美人复活,琴音又复古雅圆润,散泛拨弹无不可人,修得如此完美,实在难能名贵,令人啧啧称奇。

这些须要修复的古琴,一是来自私人藏家,多是祖上留传下来的古琴;二是来自博物馆。
区君虹说:“我儿子的手艺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修复古琴时既没有分开传统的根基,也熟年轻人创新的理念,他的作品已经逐步超越我了。

日复一日 古琴修复之路远未结束

四季循环,万物不息。
蔡邕在《琴操》里写道:“昔伏羲氏作琴,以是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在区宏山眼中,古琴始终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最精彩的代表。
“追溯到西汉期间,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七枚古琴轸便能得到印证。
”区宏山见告,北宋期间,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宋皇室爱琴成痴,曾广搜天下名琴,设立万琴堂。
南宋末年,因元兵的入侵,南宋皇室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南迁至冈州(今广东新会)崖山,中原的古琴文化流传至广东,并与本地的岭南文化相领悟。
相传遗臣文人将散落民间的琴曲凑集成《古冈遗谱》,此谱流传于南海、番禺、新会、中山等地,岭南琴派逐渐形成。

琴声悠悠,似是穿透了岁月而来。
羊城区氏父子日复一日“医治”古琴、斫制新琴,他们用实际行动见告着后人,古琴修复就像一杯茶,须要细细品味。

谈及未来,区君虹表示:“我想通过办展览、传琴艺、编琴谱与推广斫琴技能,让更多人都能感想熏染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这场展览虽有展期之限,但我们父子俩的古琴修复之路还远没有结束。
我们会一贯‘医治’古琴,通报最有温度的中华传统文化。

高朋简介

区君虹

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的入室弟子。
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古琴制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岭南天虹琴馆创始人,区氏古琴斫琴家

区宏山

广州市非遗项目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乐器学会古琴研究会理事,岭南天虹琴馆馆长,区氏古琴斫琴家

赏琴 形音技无处不美

羊城:你们父子俩修复过哪些朝代的传世古琴?古琴代价用什么标准划分?

区君虹:我们修复过的传世老琴有十几床,时期跨度从唐、宋、元,到明、清各代。
古琴的代价紧张从斫制年代和斫琴家、音色和品相、收藏家和修复家、铭文和记载这四大方面来衡量:

第一,年代越远代价越高。
目前所知的存世的能够演奏的唐代古琴,仅有十数床。
能够历经一千多年的古琴,无论是宫斫还是野斫,都会被誉为稀世珍宝,宋元两代存世的琴也不多,加上战乱动荡,存世仅数十床。
明清两代制琴空前繁荣,存世最多。

每个时期都会呈现著名的斫琴名家,唐代就数雷氏斫琴世家的雷威、雷霄、雷焕,以及张越、郭亮、沈镣;宋元期间有马氏世家的马希亮、马希仁,还有石汝历、朱致远;明清有涂氏世家涂嘉彦、涂高朋,汪氏世家汪舜卿、汪舜臣等,这些名家或制琴世家所斫的名琴,都被历代所推崇。

第二.音色符合“九德”“四善”。
九德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均、芳。
四善即:轻、松、脆、滑。
前者达到音色审美的最高哀求,后者是琴体木材的最高哀求。
品相则遵照法度,符合时期审美,唐琴造形较为浑圆,制式以伏羲、灵机为主;宋琴较扁紧张以仲尼式为主。
元代是宋代的延续和过渡,器型较小、存量也少;明清期间潞王、宁王、益王都制琴,制式多为落霞式。

第三,古琴经由著名的藏家收藏过或经由著名修复家修复过,也成为代价提升的要素。
如故宫博物馆藏的灵机式“大圣遗音”琴是唐代雷氏家族斫制的宫廷御琴,或为唐玄宗李隆基为庆贺儿子唐肃宗李亨继位,命雷氏家族第一代斫琴人雷俨专门斫制的贺礼。
1947年此琴被古琴收藏家王世襄师长西席创造,并于1949年请古琴家管平湖师长西席修复,修复后无缺无损,蛇腹间牛毛断通体均匀遍布。
除了故宫中这床灵机式“大圣遗音”外,王世襄夫妇自己也藏有同名的伏羲式“大圣遗音”琴,在2003年嘉德拍卖时成交价为891万元,到了2011年嘉德再次拍卖,成交价已高达1.15亿元。

第四,古琴的铭文及记载流传也是历史对古琴的背书。
若有名的“九霄环佩”伏羲式琴为盛唐作品,其铭刻带有不同时期的痕迹,首先“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唐代旧刻;苏东波、黄庭坚题跋为宋代所刻。
琴首下一双紫檀木护轸,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诗梦斋”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谢”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号。

这次《岭海清音》古琴展上,就有一床符合以上要素、历史久远的明代古琴——“亚绿绮”。
据考证,“亚绿绮”造于朱元璋洪武七年即1374年,此琴是潘畏斋在光绪丙申即1906年第一次修复,第二次是我在2002年时修复的。
“亚绿绮”琴名用大行楷书刻于龙池上方、琴名下用小行书刻款“桃园达山寄吾草庐珍藏”及“潘氏”“畏斋”两印。
我在琴尾新补的漆灰处篆刻了修复铭文。

名家的款识增长了古琴的文化内涵,更彰显了古琴的灵性。
不雅观摩古琴的历代铭文,犹如穿越到各个朝代与故人对话,每一位斫琴家、收藏家与琴相伴的韶光是有限,但是他们与古琴的故事却可以生生不息、传世不断。

羊城:您认为古琴有何艺术特色?有何吸引人之处?

区宏山:古琴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
自古以来,古琴与中国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哲学、宗教、绘画、书法、篆刻等相交相融,承载着博大精湛的传统文化,沿着历史长河流淌到本日。

从传世老琴的文物角度来看,古琴是发出悦耳琴音的文物,以是古琴的艺术特色有别于其他文物,它能如此吸引人,是由于以下三种“美”:

一是形之美。
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板浑圆为天,底板平直为地,与古时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传统的制式有仲尼、伏羲、连珠、灵机、落霞,幽美的线条犹如美人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漆面的深奥深厚有着历史的沧桑感,泛起的内敛柔光震慑心灵。

二是音之美。
琴音分为散音、泛音、按音三种:散声,庄严恢弘如大地;泛声,脆美轻清如天籁;按声,委婉动人如人声。
有效琴弦的震撼长道110厘米以上,因此余音特殊绵长,绕梁三日由此而来,试问一个声音逐步震撼,然后逐步消散,难道不会净化和荡涤烦躁的内心吗?聆听着《碧涧流泉》《鸥鹭忘机》《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可让心灵回归沉着,以求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三是技之美。
古琴演奏技法极其丰富多彩。
右手有挑、抹、剔、勾、滚、拂,左手有绰、注、吟、猱、撞、搯起、推出等。
击弦的轻重变革和组合办法大概多,“抹”“拂”名为“鸣鹤在阴势”,左手按弦之法,也有“号猿升木势”“寒蝉吟秋势”“落花随水势”等,以自然之物喻之,唯美而诗意。
与其说弹奏古琴,是一场手指在琴弦上的舞蹈,不如说它是世间万物与自然的物象在手指上的折射,那琴姿琴容、兰花盛开般的指形,无一不美。

斫琴 磨炼心性的艺术之道

羊城:斫琴的步骤一样平常包括哪些?斫制一床新琴须要花费多永劫光?

区君虹:斫琴的步骤包括:选良材、定形制、挖槽腹、开底板、合琴、镶配件、裱夏布、髹粗灰、粗磨和试音、髹细灰、推面漆、装弦、篆刻琴铭。

斫制一床新琴至少须要1年至2年的韶光,前面的几道木工工序须要静置两个月以上,以求木性应力减到最少才履行下一工序。
中间的髹粗灰、打磨试音,尤其须要耐心,每一道髹漆循环就要半个月以上,而完全的髹漆工艺要8-10道,还要视每床琴的情形而做出不同的工序调度。
如果个中一个环节做少了或轻忽了,将要从头做起,那么全体韶光将重新叠加,因此斫琴是最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性的艺术之道。

藏琴 与它相守余生

羊城:古琴收藏的渠道有哪些?若何的古琴才值得收藏?购买古琴有哪些须要把稳的事变?

区宏山:古琴的收藏渠道第一个是拍卖行拍卖。
近年来古琴的行情一贯飙高,民国琴起拍价20万元至50万元,清琴起拍价30万元至80万元,明琴起拍价100万至数百万元……随着古琴热的兴起,仿古琴、仿断纹琴、伪刻款琴纷纭涌现,使得收藏界和拍卖市场涌现了一些乱象,藏家在拍卖市场中,须要有履历的古琴专家来慧眼识宝,对拍品进行鉴定,才是保险之策。

另一渠道是藏家之间的交易所得。
古琴有流传,就会不断易手,或典当、或购买、或置换、或赠予、形式丰富灵巧,价格随缘而定,这样更符合古琴代价之所在,由于琴人可以亲自不雅观摩、抚弄、弹奏古琴,零间隔品鉴它的音色、手感、品相、款识。
此过程我们誉为“请琴”,以示一种对古琴的尊重和敬畏。

老琴即文物琴,古琴存世已经相称稀少,以是收藏老琴是在很小的一个圈子里面进行。
当代名家琴的收藏数量相对多一点,但也是限量供应,须要把稳这些收藏要点:

第一,要收藏名家亲斫琴。
这种琴,琴腔内都会由琴家亲自题名,注明“合琴”的日期,选材的来源和斫琴家的名号;其余全手工斫制的琴都是艺术品创作,一位名家每年能亲斫完成的,仅约10床旁边。

第二:名家琴分不同期间的代表作,代价也不同,藏家可选择符合自己意愿的心仪之琴。

第三:现场品鉴弹奏,这是挑选古琴最必要的程序。
每一床琴都是一个独特生命,纵然同一斫琴师的同一期间的同一制式也会有差别。
现场品鉴不但是手感、听觉连接,还有心灵的连接,看这床琴能否给你震荡,是否值得相守余生。
故古人云:“琴之为乐,可以不雅观风教,摄心魄,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绝尘俗,此琴之善者也。

来源: 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