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樟木头镇的商业中央,沿着康乐街至康宝街交会的转角处,有一条不敷50米长的小巷道,从每天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摆在那里的修鞋摊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格外显眼。

板鞋机、各式各样的鞋底、胶水、锤子、钉子、铲刀、砂纸、卷线……是鞋摊的所有行当。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修鞋擦鞋一条街就已存在,壮盛期间,曾有20几个鞋摊挤在一起,名扬樟木头乃至周边镇街。
光阴荏苒,一转眼就过去了20余年,如今这条巷道上只剩下了7个鞋摊,留下来的摊主也大多年过半百,但他们依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邵阳老乡李淮南 东莞修鞋二十年曾辉煌一时的修鞋一条街只剩七位白叟死守  第1张

摊主们说,买卖最好时,一个鞋摊一天能挣300多元。
凭着修鞋这门手艺,摊主们养活了家,有的乃至在老家盖起了5层高的楼房。

他们还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加上自身没文化,转行再找其他事情已不切实际,而坚守鞋摊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壮盛期间 /

一条不敷50米的巷道

最多时挤过二十几个鞋摊

淮南在帮顾客修鞋

长年累月修鞋,修鞋匠的手上都长了老茧

15日上午8点。
冬日的暖阳早早地洒进樟木头的大街巷道,城市早已劳碌起来……

李淮南,62岁,来自湖南邵阳。
他和每天一样,整理着装、涣散步,再到附近的早餐店刷一碗汤米粉。
然后步辇儿10分钟,沿着康乐街方向,走到康宝街的转角处,来到上班地点——商业中央鞋摊街。

在凳椅坐下来后,他便将缝制车、琳琅满目的鞋底、胶水、锤子、钉子、铲刀、砂纸、卷线、塑胶凳等物品逐一排开,便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正在擦拭工具时,一位穿着白色事情服的女顾客经由他的鞋摊瞄了一眼摊上的鞋跟。
李淮南立时主动上前搭话拉买卖、谈价钱。

“15块钱修下这鞋跟,可以吗?”

“行,您坐会,我帮你换好!
”说毕,李淮南系上半腰长的围裙,开始干活:鞋锹撬跟、涂抹胶水、固定鞋跟……娴熟的动作换来女顾客赞许的目光。

“这就算是开市了!
最少,要比昨天好。
”李淮南是鞋摊街年纪最大的摊主。
他认为,早上开市顺利,一天的意头好。

此时,巷道上有其他摊主正赶来开摊,但也有一两处鞋摊仍空着。

李淮南称,现在鞋摊的买卖与过去相差甚远,20年前,有的摊主早上7点就赶来开摊,那会镇里人多,买卖也好做。
比较过去每天一两百块钱的收入,如今的落差也只能接管并坦然面对了。

李淮南先容,20多年来,这条鞋摊街的摊主都以湖南邵阳老乡占主导地位,有些乃至是同一条村落的,大多是老乡带老乡才走到这条街的,大家同声同气,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兄弟姐妹。
壮盛期间,小小巷道能挤上二十几个鞋摊,全体樟木头乃至黄江、谢岗、塘厦周边镇街的人都知道有这条擦鞋修鞋一条街。

“没买卖时,大家喜好用老家话唠唠各自的家庭和生活;有活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搭把手,相互照料着。
”光阴荏苒,如今留下来的摊主大多年过半百。
李淮南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更是这条街的“元老”。

街道来历 /

见李淮南在巷道上买卖红火

其他零散摊主也随着过来了

修鞋是个传统的手工活儿

虽然邻街马路上人流如织,途经鞋摊的人也多,但真正来修鞋擦鞋的人却寥寥无几,鞋摊买卖显得格外生僻。

李淮南说,自己做鞋匠是一位同村落老乡先容的,而这位老乡早已转行。

1998年的夏天,李淮南放下锄头,跟随老乡从湖南邵阳来到广东,辗转到了东莞樟木头。

“那时候,也没有想那么多,听老乡讲来广东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好挣钱,以是就来了!
”在踏上开往广东的长途汽车上,李淮南按捺不住心中的亢奋,计算着自己兴许能进厂搬货、当保安,又或者做清洁工……当年他最大的梦想便是在广东攒足钱再回老家盖栋楼房。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千里迢迢来到广东的第一份事情竟是当修鞋学徒。

“起初,我还不敢跟家里人说来广东当修鞋工,就说是进厂打工了。
”在老乡的引领下,仅过了3个月,李淮南便在樟木头镇中央有了自己的鞋摊,并在短韶光内成为这一群体中的里手里手,只要鞋子有尺寸不合脚、刮脚后跟、鞋底加固等痛点,经由他的手就很快得以办理。

20年来,过手的鞋子有多少双,李淮南称“算不过来”。
他说,樟木头最早的鞋摊并不在商业中央,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国营樟木头汽车站周边。
“在汽车站的买卖实在并不太好,进出站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工,他们背着大包小袋的行李、匆匆赶路,哪有修鞋的闲工夫?”

2001年,李淮南见自己的鞋摊始终不温不火,便把鞋摊搬到商业中央的路边,没多久,又在城管部门的疏导下才到当前的这条巷道上落脚。
一挪再挪,让他没料到的是自己鞋摊的买卖直线上升,从之前每天能攒十多块钱,到后来每天有四五十元的进账,这让他很知足。

看李淮南在这巷道上擦鞋、修鞋做得顺风顺水,镇中央其他零散的鞋摊也都陆陆续续地跟风过来扎堆,而城管部门为了规范管理,摊主缴交管理费后均为其办理经营证。
久而久之,樟木头的这擦鞋修鞋一条街也就逐步形成了。

让摊主们没想到的是,韶光一晃,这条街就有二十几岁了。

今是昨非 /

以前最高日收入300余元 现在每天只能挣几十块

虽然是老行当,但是摊主们也学会了手机收款

11时许。
没有什么顾客问津鞋摊,尚未开市的其他摊主有的已起身回家做午饭了,李淮南则依然坐守摊位用满是裂口、污渍的粗手指玩微信……

他说,由于老伴留在老家,以是每天都是自己回租住屋做饭,不管买卖好歹,自己都不会在表面买饭吃,表面买的饭菜,“贵还吃不饱,不如自己做”。

据理解,这些摊主大部分租住在樟罗社区刘屋村落老围二巷的老屋子里,每月的租金百把块钱,附近有菜市场,生活起居方便,最关键的是生活本钱低。

谈起收入,李淮南摇摇头,叹了口气。
“一天也就只挣个40-70块钱不等,如碰着顾客带几双鞋来修,收入就多一些。
现在很少能再碰着这样的阔客了。
”他说,“摊上的价格很透明,不管买卖好坏,大家都自觉地遵守行规,更不会打价格战。

李淮南回顾,2000年旁边,恰逢樟木头大发展,特殊是外销楼的热卖,吸引了大批港人到樟木头置业、休闲、度假。
当时的镇中央,不管是饮食业还是酒店业都迎来了业务上的井喷,就连小小的鞋摊也惠及个中。

“那时,这巷道繁盛……每个鞋摊前都跻满修鞋客人,买卖好到能让大伙从早上7点一贯忙到晚上10点。
”为男鞋鞋底加钢片、为女鞋修鞋跟是当年最旺的业务,大家最喜好的便是碰着喷鼻香港人来摊上修鞋,由于给的都是港币,“零几年时,港币值钱”。
李淮南称,当年曾有一位女港人一下子拿了6双鞋来修,全部都要换鞋跟,还要磨鞋底。
“这是大活,光这一下,我就收了她150多港元呢。

“当时,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一天收入最多时有300多元公民币,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收摊后的李淮南每晚会在租住屋里悄悄地数一数当天收入,计算着在老家盖新居的钱还差多少。

摊主故事 /

有人靠修鞋盖起5层楼 有人差点延误女儿终生大事

修鞋摊摊主彭海燕

13点20分。
此时,鞋摊上仅剩李淮南、彭海燕、李妙珍三个摊主。

修鞋、擦鞋能不能养家立业?李淮南说他靠这个鞋摊几年前就在老家盖了五层高楼房,子女也已成家就业,生活虽平淡,但很幸福。

育有三个女儿的彭海燕,今年59岁。
提及自己16年的鞋匠史,她自满。
由于在老家就善于修修补补的缘故,修起鞋来,她一学就会,一点就通。

可多年来,啥都好,唯独让她感到遗憾的便是孩子对其职业的不理解。

“孩子从来不会对人提起母亲是做什么事情的,只说是在外打工。
”彭海燕说,女儿最开始相亲的时候,被问及父母的事情时,对方一听说是个修鞋的便扭头就走。

好在女儿们够精良、独立,现在都相继成了家。
“不然,我的内心会更加过意不去!
”彭海燕笑了笑说。

见鞋摊上越来越生僻,李淮南说要回家做饭吃,中午安歇一下后再过来守下摊。
他边说边从阁下的箱子拿出一块布,把摊位工具遮盖好,便徒步向刘屋村落的方向走去。

很快,他瘦小的身躯便消逝在摩肩相继的人流中……( 尹金钟 通讯员 邹俊圣 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