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从看不起到写不起

实话实说,未写歌词之前,我紧张写小说散文,对付歌词写作是很看不上眼的。
认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壮夫可以不为也。
是王原平老师把我领进歌词之门的,称之为引路人也不为过。
当年,恩施州歌舞团约请我为他们的一台歌舞节目写串台词,顺便问我有没有兴趣为个中一个节目写一首歌词。
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知歌词的天高地厚,稀里糊涂就答应了,这便是后来的《山里的女人喊太阳》,也是我的第一首歌词。
没想到经王原平老师之手点石成金,这首歌一下子火了,三次参加央视青歌赛两次获民族唱法银奖,并被收入金铁霖师长西席主编的大学教材。

歌词写作中有很多规律和技巧性的器械要写出一首好歌词并非易事 休闲娱乐

凭心而论,只管这首词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也不是什么顶尖之作,正好是王原平老师的曲作得好,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它得以乘风飞行。
我是秃顶随着玉轮走——沾光了。
不仅是曲,在作词上,王老师也给予辅导,使我受益匪浅。
这首词原来的引子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是同样的四句话:“山里的女人火辣辣,上山下河好洒脱。
扯起那个喉咙喊太阳,喊出了土家人的心里话。
”王老师亲自操刀,把引子部分的末了一句话修正为“喊醒了满山的杜鹃花”,这一改,春意诗意全出来了。
他把“喊出了土家人的心里话”放在结尾部分,篇末点题,压住尾了。
从此,我把王原平老师当作良师良朋,有了困惑就请教他。

从“喊太阳”开始,我开始重视歌词并练习写作歌词了。
由于歌词写作中有这么多规律和技巧性的东西,要写出一首好歌词并非易事。
后来写多了,觉得越写越难,不敢轻易脱手。
每次有任务,我都是通夜通夜睡不着,为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韵,在床上翻烧饼,有一种“写不起”的觉得。
为什么有这种变革?还是老话说得好:事非经由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

十、口语也有正能量

宜昌市民中,盛行两句口头语: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宜昌的小嫂子最有味。
后面一句话,带有一些轻佻的语气,带有男人们的某种不洁的意念,重点强调的是“小嫂子”。
民间提及这句话,男人们都心照不宣地偷笑。
我写《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考虑到歌曲传达正能量的问题,就改写了这句话,并把它延伸到朴素的审美层面。
“请听新翻杨柳枝”,歌词如下:“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三峡的姑娘最有味。
不打粉来不描眉,岩缝缝的花朵自然美。
”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市井之徒的庸俗之见,玉成了一首新词。
它由重庆作曲家向菊瑛作曲、李琼演唱后,得到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岩缝缝的花朵”成了“三峡姑娘”的代名词。

这样的情形,我们在民间采风时随处可见。
比如我在远安听到一首民歌:“妹在河边洗衣裳,哥哥把妹摁在石板上。
叫声哥哥你慢点来,这可不比在床上。
”人们提及来笑翻了天,以为很风趣。
哥哥和妹妹在码头上偷情,这是旧时期的事情,但现在能直接写进歌词里去吗?肯定弗成,须要改造翻新,与时俱进,写出新时期的新生活。

又比如,鄂西山区的五句子民歌,每首寥寥五句,但它构思奥妙,想象奇特,具有惊人的非凡的表现力。
“正月望郎靠门站,眼泪落了万万万。
落在地下拣不起,拣了起来用线穿,留给情哥回来看。
”眼泪可以拣起来用线穿成一串珍珠吗?可以像保鲜物品一样留着等心爱的人回来再看吗?这个可人的土家女人无非是想说:我多么爱你啊,多么惦记你啊,说着说着,她眼里涌出了泪水,也动了真情。
像这样的情歌,只管个别字句略显迂腐,但总体感情是光明积极的,传达的是一种康健的情欲,以是我把它当作五句子的珍品。

十一、还是要多读些书

知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二是书本知识。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这个意思。
在我打仗的许多基层作词作曲人中,发觉不爱读书的占大多数。
他们以为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就能写出大作品,所谓“一欠妥心就弄出一部红楼梦来”。
这种侥幸生理实在是误人误己。

我们就说《红楼梦》吧,书中有一副极好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黼焕烟霞。
”上海作家潘向黎小时候偷看《红楼梦》,不认识“黼黼”,就读成“堂前什么什么焕烟霞”,后来才知道黼黼二字读音“府服”,是古代官宦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这样一来对联就好懂了,意思是:座上的人佩戴的珠玉像日月般光彩照人,堂前往来的客人穿的官服如烟霞般绚丽夺目。
好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气候!
这个细节,我是从潘向黎的文学欣赏集《看诗不分明》中读到的,看一眼就记住了。

有一位书法家送我一幅书法作品,四个字:“麟趾螽斯”。
我知道这四个字来自《诗经》,详细什么意思以及他为什么要送我这几个字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我回家后赶紧查阅《诗经》,麟趾好理解,字面的意思便是麒麟之趾,象征崇高的珍奇动物。
螽斯,说的是蝗虫,或者北方的蝈蝈儿。
它们易于繁殖、子孙浩瀚。
书法家写给我,是祝我多子孙多福泽。
如果不翻书,我便是睁眼瞎。

乔羽师长西席是词坛大家,是学者型作家。
有一次,乔羽师长西席和任卫新师长西席谈天,谈起“水停以鉴,火静而明”这句话,乔羽师长西席说翻查很多书,但一时找不到出处了。
后来任卫新师长西席用百度搜索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帮乔羽师长西席找到,而在任卫新师长西席的文中未作阐明。
带着这个问题,我重温《文心雕龙》。
终于在该书第四十二篇末端才眼睛一亮,一块石头咚地一声落地了。
意思是:水波不兴才能用以为镜,火焰纯青才显得分外明朗。
我于是想到,乔羽师长西席在晚年还把稳到熬炼措辞笔墨,以求达到“水波不兴,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八个字,对我们爱好写词的朋友来说,该当是伴随身边的座右铭。

十二、开辟一条新路

大概是2011年5月,我在《文艺报》上读到晨枫一篇评词的文章,影象深刻,也作了点条记,抄录如下:

《永久的姐姐》所歌颂的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壮烈捐躯的女兵,这无疑属于重大题材的主旋律作品。
一样平常人写,随意马虎落入俗套,歌而颂之,大而化之。
但难能名贵的是,作者只用一声“姐姐”的亲切呼唤,就让一向在人们心里习气中高大过人、不同凡响的英雄走进了亲情的范畴。
这种对已故亲人情感化、人性化的娓娓倾诉深情而动人,它大大拉近了歌颂工具同听众之间的间隔——此时英雄不再是迢遥的,而是亲近的;不再是虚浮空泛的,而是真实可感、似在面前的。

应该承认,作者从“姐姐”的角度来创作歌曲是路子独辟、别出心裁的。
这种诗化了的亲切动情的诉说,使得这首歌曲能够摆脱歌颂英雄时随意马虎流于空喊而浮泛的迂腐模式,易于收到以具象取代抽象的艺术效果,也成为这首歌曲取获胜利的基石所在。

遐想到我们在2020年冬春之际,那么多音乐工作者,包括我自己这样的业余作者在内,写了那么多歌颂武汉抗疫的医护职员的歌曲,怎么写的呢?不是白衣战士千里逆行,便是舍生忘去世冲锋陷阵,口头上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是在作品中又完备是一副敬而远之的样子容貌,没有切身的生命感和血缘联系。
有谁喊过一声姐姐、妹妹呢?当然,我不是说非得这样写不可,我指的是要融入亲情。
感心动耳皆因情,没有真情实感,读来唱来就味同嚼蜡。

回到《永久的姐姐》,看看高手是若何写的吧。
“我想叫一声姐姐,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年代。
可你的年事只大我一点,却在战火中永恒。
/你曾想负责地做一件婚纱,做一回新娘。
而你的失落约,让全体天下至今还在想。
/大概那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你的名字。
可人们都记住了,你的面庞你的秀发飘扬。
”就引这么多,你仔细品读就明白了。

面对这首情意绵长、句式自由、酷似散文诗一样平常的歌词,你读出了它的艺术魅力吗?它提醒我们,在习气性宏不雅观叙事中,我们要尽可能开辟一条新路,通向诗和远方。

十三、好题目,亮眼睛

常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
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有个好题目,就有了一双俏丽的眼睛。
我认为的好题目,好在以下几点:一是新颖能干,让人一看就记住;二是概括主题,集中表示了作者意图表达的思想或情绪;三是耐咀嚼有味道,或者说故意思。
故意思不是故意义,指的是经得起考虑,带给人丰富遐想。
像《在那迢遥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远方的山楂树》《我的江汉大平原》《像艳遇一样忧伤》《永久的姐姐》等等,以及盛行歌曲《龙的传人》《心太软》《老鼠爱大米》《常回家看看》等等,都是一些很故意思的题目,或诗情画意,或直达主题,或吊人胃口,引发读者去探求答案。

我们现在不太讲究题目,快餐时期,显得很草率、很不负任务。
须知题目是一首歌词的灵魂,它包含了歌词全部的信息密码。
诗之眼,词之眼,说的便是它。
有人一写祖国,便是《歌唱祖国》;一写母亲,便是《亲爱的妈妈》;一写风景,便是《绿水青山好风光》;一写生活,便是《好日子》等等。
我曾读过恩施词作家周龙然写扶贫攻坚的歌词,他没有用《打赢这一仗》或者《温暖送到家》之类一样平常化题目,而是取了个响亮而又有画面感和诗意的歌名《太阳照在屋顶上》,不仅与主题联得紧,而且生动形象。

我跟作曲家刘翔互助过一首写五峰土家的歌曲,开始叫“到了五峰不想走”,我以为这种叫法太多,很多歌曲都叫“到了XX不想走”,于是根据歌词中的另一句话,取名叫“不想走你就留”。
这样六个字,虽然跟前面题目有所差异,但念起来还是不太顺口,而且没有什么特点。
谈论时,刘翔说,把衬词“嘞”也用上去就好了。
果真,末了定名《不想走嘞你就留》,不仅念起来顺溜了,山歌特点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我说刘翔点子好,不愧是一字之师。

还有一次跟方石老师互助写一首春天雨水的歌曲,内容是表达在雨水这个节气中人们春心萌动的恋情。
我取名“雨洒江天”,自己还小有得意。
可是,方石老师是个精益求精的人,而且文学功底很深厚,哀求特殊严格。
他说这个题目弗成,“洒”“江天”都带着几分英气,不适宜歌词想表达的情绪,要改。
我反复改,什么“潇潇春雨”、“滴滴春雨情”、“雨水与韶光相爱”等等,末了取的名字既普通朴素而且又与歌曲内容相贴切,就叫《春雨绵绵》。

说来说去,给歌曲取个好题目,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好名字一样,要动脑筋,要百里挑一,要通情达理,切切马虎不得。

十四、避免歧义的词语

作词的人,每每只考虑到笔墨之美,读起来有味道,却忽略了唱起来的效果,乃至是有些随意马虎引起歧义的词语,在读的过程中很难创造,演唱者一开口,问题就露馅了。
以是我们要始终牢记,歌词是用来唱的。
在利用词语时,自己要大声读出来,自己要学着唱出来。
精确读音,避免歧义。
实在躲避不了,就换一个词语。

例如,“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个中的“愁怨”与“仇怨”就极易稠浊。
又如,“俏丽某一页”,个中的“某一页”与“某一夜”也会产生误读。
“我低头”与“我的头”,“大雁”与“大爷”,“眼泪”与“人类”等等,都是一些发音附近而又意义不同的词语。
这当然在于作曲家谱曲时须要戒备的地方,还有演唱者,必须依字行腔、依腔唱字。
但是,如果作词的人事先就考虑到了这一点,那不是少了许多麻烦吗?

在一个歌厅听人唱歌,“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不管你怎么听,他唱出来的都是“美国人脸上都笑开颜”。
仅仅是演唱者的关系吗?与作词作曲就毫无干系吗?“夜夜想起妈妈的话”与“爷爷想起妈妈的话”,你能够分辨得像白菜豆腐一样的一目了然吗?

还是举个身边的例子。
有个作者写兴山的喷鼻香溪河,歌唱昭君的喷鼻香溪河,我一看他歌词,就忍不住笑起来了。
他写到:“喷鼻香溪河哟女人的河,碧水长流滋润津润着我。
”我说:“你这不是故意挖一个坑,让人往里跳吗?碧水,本来就随意马虎让人产生歧义,何况前面交待了,是一条女人的河,又滋润津润你,你叫人不往坏处想都弗成啊!
”他说:“你帮我改改。
”我当着他的面作了修正,是这样改的:“喷鼻香溪河哟美女的河,绿水长流养大了我。
”这样改当然不是最佳选择,但至少绕开了那个坑,免得别人误入歧途。

歌曲要听得明白才故意义,以是有些只能看不能听的歌词,特殊是在演唱时随意马虎引起歧义的歌词,还是重新努力别辟门户为好。

十五、多向老师学几招

王原平老师是公认的写民族歌曲的大家。
他不是鄂西人,但写鄂西三峡一带的歌曲,本地人听起来都以为熟习而又亲切,险些大家会唱、家喻户晓。
这得益于他的生活积累,音乐措辞的积累。
无论鄂东鄂西,写什么地方像什么地方,这才叫真本事。
王老师说过,歌曲写作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性歌曲写作,一类是专业性研究范畴。
民族地区的歌曲,离不开本民族特点,别人要你写和我自己要写,这是两回事。
主题性的东西,是有规定性哀求的。
比如参赛歌曲,就有分外哀求。
因此,词作者首先要明确歌曲写作定位,也便是创作意图要心中有数。
着眼点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第一,要把歌曲写流畅,这是音乐成败的根本。
流畅便是若何把歌曲写顺,词也好,曲也好,不是像挤牙膏挤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流出来的。
第二,要把歌曲写好听,建立一个好的审美标准。
多剖析经典作品,知道哪一类是属于好听的。
第三,歌曲写作一定要有特点,要用独特的方法,把你对生活独特的感想熏染表达出来。
比如《敲起琴鼓劲逮逮》,便是在秭归山歌的根本上创作出来的。
《山路十八弯》,把土家人的豁达进取的性情特点表达出来了。
《三峡,我的家乡》,集中展示了峡江人的生存状态和情绪状态,非常朴实,像说话一样,只用了612三个音。
探求分歧凡响,才能进入个性的表达与创造。

雷子明老师是我十分尊重的词作家,我在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歌词三百首》,便是请雷老师作的序。
雷老师有个不雅观点,他说一首好歌词都该当有一个好故事,要环绕着人来搞创作。
文学即人学,歌词也一样。
他说到要把握“五变”:变被动为主动,变繁芜为大略,变客不雅观为主不雅观,变宣扬为艺术,变痛楚为快乐。
一首好词若何炼成?雷老师认为,立意越高越好,构思越巧越好,构造越新越好。
例如有首歌叫《天国寨》:“你的名字很小,一个寨子是百口。
你的名字很大,全体天国都能容纳。
”一小一大的比拟,派生出情绪与思考,让听众融入个中,产生共情与共鸣。
雷老师写的《我哥回》便是一个幽美的故事:“有一只鸟儿在峡江上飞,沙哑的嗓子好伤悲。
不知道叫了多少年,一声声喊着‘我哥回’。
/有一个魂魄在峡江上飞,朗朗的笑声似惊雷。
问天问了多少年,回答的只有‘我哥回’。
/我哥回呀我哥回,喊得家乡成秭归。
反应留在峡谷中,化作浪花千滴泪。
”屈原的姐姐化作子规鸟呼唤墨客回家,屈原的魂魄回应着姐姐的呼唤,峡谷反应,浪花溅泪,这是多么动听肺腑的故事啊!

还有很多老师,各自都有绝招。
我的恩施老乡黄念清和贺沛轩,都是词坛高手,身怀绝技,脱手非凡。
黄念清写黄鹤楼,持续串排比句用得俊秀极了,把天下第一楼的壮丽气势,画尽了江山风骚。
贺沛轩作词、方石作曲的《把幺妹推过河》:“哥哥我故意把脚跺两跺,船儿两头就簸两簸。
一歪就歪那扑拢来,剩下的事情我就不好说。
”他把土家人的风趣、乐不雅观、善意的恶作剧写活了,写到家了。
我的体会是,多向老师学几招,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从老师们的聪慧中汲取营养,你就会茁壮发展。

作者简介:

甘茂华,土家族,有名散文家、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
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寒风行音乐艺术委员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已出版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著作15部,得到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主要奖项。
散文集代表作有《鄂西风情录》《三峡人手记》《这方水土》《穿越巴山楚水》等。
歌曲代表作有《山里的女人喊太阳》《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清江画廊土家妹》《敲起琴鼓劲逮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