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图为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左下图为《白毛女》(2015年复排版)剧照

图为《红船》剧照。

平易近族歌剧之路越走越宽时代气象文艺表现12  第1张

对话人:

王瑨(本报)

黄定山(导演,原总政歌剧团团长)

孟卫东(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雷佳(国家一级演员,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

游暐之(《歌剧》杂志主编)

接中国的地气,在本土扎根、着花、结果

:近日,民族歌剧《红船》首演成功,广受关注,引发大众对佳构的思考。
2015年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和2016年歌剧《小二黑结婚》的重排,让几十年前的经典再次成为新期间文艺“爆款”,表示出经典作品的艺术影响力和传染力。
复排、重排,也是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创新的尺度在哪里?如何对接当代不雅观众的审美需求?

黄定山:创作者要用经典养育充足自己。
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时,我用3个月韶光研究剧本、曲谱、唱腔。
确定了以人来写时期的出发点,台词、唱词要洋溢时期气息、蕴含生活美学。

“小芹”的第一位扮演者乔佩娟老师的话让我影象犹新,“60多年后排这个剧,剧本是可以改动的,希望你不要受束缚。
”面对本日的不雅观众,歌剧的“包子皮要薄”,将不雅观众迅速带入戏剧情境。
我们删掉了一些支线人物,幕间戏中增加情节铺陈,人物设置更分明,戏剧冲突更跌宕。
追求听觉和视觉的民族特色更“入味”。
全部采取大型民族管弦乐伴奏,再以当代音乐理念重新编排、配器。
以写实观点打造有屯子生活质感的舞台景不雅观,借助LED,展开汇聚山西层峦叠嶂的高山与潺潺流水的画卷。

雷佳:发展的条件是继续,创新的根本是守正。
对经典的创新发展,因此主题表达和角色塑造为圆心、以时期为延展半径,画的“同心圆”。
在2015年复排的歌剧《白毛女》中,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把一些念白改为多声部交替的合唱。
新增的“我是人”唱段、喜儿和大春的二重唱,是更具人性化的音乐表达。
调度乐队体例,将中国民间丝弦乐、中国戏曲打击乐、泰西管弦乐相结合,丰富音乐表现力,更贴近年轻人的欣赏品味。

游暐之:《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双璧,具有奠基意义。
其耐久不衰的魅力,得益于艺术规律的成功实践、技能层面的探索。
复排经典,是在延续这种思维办法和创作方法,处理好经典性与时期性、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辩证课题。

:历经几十年有益探索,民族歌剧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光鲜的发展之路,给当下创作带来什么履历和启迪?

游暐之:民族歌剧是顺应时期哀求、知足大众须要产生的艺术形式,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公民解放军胜利的脚步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歌剧《白毛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会唱《洪湖水》,处处齐歌《红梅赞》”的盛况遍布大江南北。

民族歌剧的发展,得益于广纳博收、以我为主、与时俱进的创作思维。
坚持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光鲜浓郁的民族风格、贴近时期的题材选择,是主要履历。

黄定山:民族歌剧有广泛的不雅观众根本,由于它呈现的是中国人所置身和创造的生活,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天下。
这启迪我们,既要坚守民族性、大众化,也要进行当代性的审美实践,探寻符合当代不雅观众审美需求和期待的表现办法。

雷佳:民族歌剧始终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与大众欣赏习气相结合。
它的发展,是人们审美需求向综合化、立体化发展的一定。
创作者一只手伸向传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戏曲艺术,另一只手伸向天下更广阔的音乐领域。
它接中国的地气,在本土得以扎根、着花、结果。

民族精神和时期心声的深情咏叹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成为民族歌剧创作主流,亮点纷呈。
用歌剧的形式,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处理和表现重大主题?

游暐之:民族歌剧的赤色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从《白毛女》到《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再到近年的《长征》《沂蒙山》《红船》,民族歌剧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巨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
它们既是创作成果,也可以看作民族精神和时期心声的深情咏叹。
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开掘的深度每每反响在人物形象的深化上,要看重审美空间和人物心灵空间的双重拓展,与不雅观众共情、共鸣。

现实题材歌剧创作,难在“现实”二字,艺术虚构该当符合人们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创作中,要避免不切实际的拔高、贬低或者浅尝辄止,处理好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黄定山:歌剧的综合性决定了其丰富性。
它的艺术高度与革命历史题材的思想深度,珠联璧合。
创作者要在千军万马、大气磅礴中探求恢弘浪漫的情绪澎湃,通过情绪的办法表达主题,而非观点和说教。

要利用歌剧的抒怀性特色,调动多种手段,以情动人。
歌剧《沂蒙山》中,主人公海棠目睹舅舅孙九龙的舍生取义,站在16米高的顶台上,唱出《无情的风雨》咏叹调,“无情的风雨,哪怕阳光失守,我挺身像你一样,再不会躲!我挺身像你一样,你便是我!”饰演百姓的60人合唱团也站在山上,如雕塑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沂蒙山从舞台表意升华为精神塑像,它是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之塔。
再如,我们近期创排的歌剧《红船》,展示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出身,开天辟地、革命启航的光辉进程。
虽然只有两幕六场戏,但我们设置了48个场景。
利用蒙太奇手腕,在戏剧构造上强调多空间、多层次的营造。
利用多媒体为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亭台楼宇、湖面波光、漫天花雨,渲染逼真而浪漫的戏剧效果。

用歌的韵味、剧的魅力,表示中华音乐文化辨识度

:民族歌剧音乐从中国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取材,曾创造性地办理了人物音乐形象与音乐戏剧性的两大难题。
如何探索民族歌剧独特的艺术措辞?

雷佳:民族歌剧的行腔雕琢领悟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手腕,演出融汇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表现手段。
比如,我在歌剧《木兰诗篇》中饰演花木兰,在决心替父从军的情节中,设计加入一段剑舞,让人物更可信,这也是利用了戏曲的上风。
湖南花鼓戏的求学经历、去民间采风的思考沉淀,都为我塑造角色打下了坚实根本。

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也可以奥妙赞助叙事。
如以京杭大运河为故事背景的歌剧《运河谣》,作曲家印青将苏杭民间采茶调、北方京韵大鼓等元素穿插个中,随着音乐风格转化,带动了以大运河由南向北为路线的叙事视角转变。

孟卫东:戏曲、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根基,有很强的审美根本。
借鉴板腔体是民族歌剧的作曲思维“之一”,但不是“唯一”。
我们要用歌的韵味、剧的魅力,表示中华音乐文化的辨识度,让本日的不雅观众更乐于接管。

歌剧音乐要有民族的调式,看重“调性化”、旋律性。
从声乐角度为歌剧添彩,民间音乐每每是灵感源泉。
如,歌剧《呦呦鹿鸣》中,姐姐欢迎屠呦呦一幕戏,我将原剧本中两三句话延伸成一大段戏剧性旋律,引入大段宁波马灯调,加以变奏。
再如,我将熟习的山歌小曲融入歌剧《红船》细妹子诉说苦难的唱段,唱出地域风情、人物性情。

黄定山:民族歌剧要向中国戏曲学习写意美学。
它包括“用歌舞讲故事”和假定性的演出手段、虚拟化的表现手腕。
景为人而设,情因景而生。
以中国作风、中国派头,展现民族特色、东方韵味。

:有人将歌剧演出比喻为跳高,故事情节的铺垫犹如助跑,咏叹调的抒怀犹如奋力一跃,形成震荡民气的声波。
由此可见,歌剧的歌和剧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如何更好表示歌剧的戏剧张力,塑造生动范例、“立得住”的人物形象?

黄定山:中国不雅观众大多有“看戏”的审美定势,更看重故事性,以是要将对戏剧的认知带入民族歌剧创作。
戏剧的落点是“人”,歌剧要写出人物命运,办理年夜大好人物塑造问题。
剧本创作绝不能从材料到剧本,而是从生活到故事,到生活中理解所要表现的人和事,写出爱与痛、舍和得,写出平凡中的伟大,人物才有生命力。

要严格遵照歌剧基本规律。
比如,重唱不是大略的你唱一句、我唱一句,它是同一个戏剧情境下,两个角色各怀苦处,戏剧动作不同,从而构成重唱契机,这样设置的重唱才有艺术性和戏剧性。

孟卫东:是的,音乐的戏剧性、戏剧的音乐性,缺一不可。
音乐是比拟的艺术。
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高高低低、起承转合。
音乐的戏剧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音乐构造的繁芜程度,快慢高低,二是旋律的调式和调性变革。

歌剧要让不雅观众爱听、演员爱唱,乃至能让不雅观众哼着某段旋律走出戏院。
《白毛女》的《北风吹》,《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江姐》中的《红梅赞》,《党的女儿》中的《万里春色满家园》……精良的民族歌剧中大多涌现被广为传唱的片段。
创作者可以故意识地打造歌剧的“影象点”。
从作曲角度看,这样的唱段最好是分节歌,旋律朗朗上口,唱词抽象易懂。
比如《呦呦鹿鸣》中的“青青的小草”,歌词既符合戏剧情境,也有诗化的意境。

雷佳:演员必须认可角色的代价取向,走近人物内心,才能塑造好角色。
采风、走基层、深入生活,才能真正懂得我们唱的是什么、演的是什么。
以歌剧《白毛女》为例,排演前,我们剧组奔赴白毛女故事原型发生地——河北河坊村落体验生活,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后来歌剧巡演时,我常会想起乡亲们的一张张面孔。
把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讲好,把乡亲们的情绪表达出来,成为了我心底的一份任务。

游暐之:歌剧剧本该当剧、诗并茂,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
好的文学框架能使音乐得到更大纵深,从而更强烈持久地打动人。
比如,“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犹如诗歌起兴,既是景物描写,也是人物心境描摹。

:近年来,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大力支持下,政府部门和院团投入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民族歌剧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从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民族歌剧要补齐哪些短板,未来如何发力?

孟卫东:要擅于接管前辈的艺术创作履历,为民族歌剧所用。
取他山之石的同时,要强化剧本创作,把稳环绕题材故事进行构思,故事和音乐不能“两张皮”。
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黄定山:每次剧目公演时,我都会坐在戏院末了一排,不雅观察哪些反响是出乎猜想的,哪些反馈是创作中预判过的。
我们对素材、生活开掘的深度,对技能、技巧利用的程度,都将在不雅观众那里得到考验,再反浸染于创作者发展。

从歌剧人才培养看,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传授教化体系。
目前一些高校的声歌系存在“重歌不重剧”方向,对演员的戏剧课程设置不足系统,缺少戏剧演出、形体演习。
编剧、作曲、导演的人才培养知识构造也要更全面。

游暐之:希望创作者有打造佳构的决心,也有做铺路石的勇气。
铺路石越多,地基就越踏实,在夯实地基上中兴高楼,便更加稳固。

《 公民日报 》( 2020年09月1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