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作为一座充满他乡风情的城市,百年来,一贯带着时髦的气质,直至解放初期,穿梭在城市主干道的有轨电车,曾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国七十年以来,哈尔滨市的公交车从线路设置、场站条件、车辆举动步伐,市民体验,到职员面貌、管理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东北义士馆外这台有轨电车 是1933年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 1996年哈市电车总公司捐赠 栾德谦 摄
1949年至1979年
无轨电车线路开通车抛锚推车是常事
据理解,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从1921年有轨电车筹建发轫。1927年10月10日,哈尔滨最早的两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两条有轨电车线路共有电车14台。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后,新成立的市公民政府接管电车厂,1953年10月,电车厂更名为哈尔滨市电车公司。
哈尔滨方案展览馆内可供市民免费体验“穿越之旅”的“有轨电车” 栾德谦 摄
日前,来到哈尔滨市方案展览馆,通过“乘坐”有轨电车模型,体验了一次“穿越之旅”。上世纪20年代至解放前,有轨电车运力远远不敷,只有一条城市交通主干道,普通市民很难从家门口乘坐,大多都须要走上相称一段路程。
“穿越之旅”中,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建国前 有轨电车窗外的八杂市(今哈一百道里菜市场) 栾德谦
建国初期,哈尔滨共有公交线路11条,运营车辆66台,线路长度50.5公里,日均客流量2.9万人次。
1958年无轨电车线路开通。1963年10月,电车公司对无轨厂机构进行较大调度,厂下设三个车队,2个段。1966年,增设有轨三车队,无轨四车队。
上世纪50年代公交车
在这一阶段,公交线路紧张布设在现在城市二环路以内区域的中山路、东西大直街等十余条城市主干路上,站点覆盖区域有限,市民乘车常常要步辇儿1公里以上,才能到达公交站台;公交运力不敷,车辆状况较差、常常在运营途中涌现故障。在风雪中拥挤在公交站台上等车、车抛锚和众人一起推车的情景,成为哈尔滨人深刻的影象。
鞠春华老人向展示老照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班 车厢太挤 常常要把孩子从车窗抱进来 栾德谦 摄
鞠春华老人向展示她当年用过的票夹子 她还发明了小窍门 用一头带橡皮的铅笔撕小票 栾德谦 摄
今年70岁的鞠春华老人,是当年无轨电车的售票员,老人1971年参加事情1994年退休。老人见告,“那时车辆空间小很挤,一平方米能站7、8个人。无轨电车上的两根电线,有时打仗不好掉下来须要售票员去‘打杆子’。有时“大辫子”的零件会掉下来,把车前后的挡风玻璃砸坏。”
1979年早班路上
到1979年,经由三十年的发展,哈尔滨公交线路增至42条,公交车辆增加到652台,线路长度达到743.43公里,日客流运量达到92万人次。
上世纪80年代公交车
1980年至2000年
有轨电车退出舞台试行准无人售票
1980年代,坐在冬天冰冷、夏季闷热的车厢里的感想熏染让许多老哈尔滨人都影象深刻,车常常须要维修,后来改成两节车厢,中间连接处漏风,冬天更是困难。
80年代中期的3路公交车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力量不断加入到公交行业之中,有轨电车已不能适应城市培植和发展,在1987年6月17日全部退出公交客运市场。
1991-1995年哈市公共电汽车及联营汽车年均拥有量为1355.4台,营运线路年拥有量为69条。年均新辟线路7条,延伸线路4.4条,调度线路2.6条。
自1995年8月1日起,在电车110路,汽车12路试行准无人售票,这两条线路的乘车秩序明显好转。
1996-2000年,哈市公共汽车有1326.2台,公共电车266.6台。给哈尔滨人留下深刻烙印的“大辫子”渐成“非主流”。
截至2000年末,哈尔滨公交线路已增至102条,营运车辆3195台,线路总长达到1734公里,日客运量136万人次。
90年代初双层巴士公交车 据先容这批双层巴士来自喷鼻香港
民营公交闪亮登场逐渐霸占半壁江山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哈尔滨城市社会和经济培植发生重大变革,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出行涌现了早晚乘车难的问题。
从哈市公交管理部门理解到,为办理市民乘车难问题,市政府在1980年景立了通勤捎脚办公室,在经历一定发展后,通勤捎脚车逐渐发展成为联营线路,民营公交闪亮登场,在1983年5月27日哈尔滨开通了联营1路(现51路)、联营2路(现55路)2条联营线路。
上世纪90年代公交车
据先容,上世纪90年代,哈市民营公交已形成了具有四十几条线路,1600-1700台车的规模,霸占哈市公交半壁江山。到2000年,民营公交已占大半,全实现了公司化管理,标准化。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国营公交数量才超过民营。
1991年9月,哈尔滨开通了寄托于大公交线路运营的小公共汽车线路,到2000年小公共汽车线路增至50余条,运营车辆1041台。
新千年后的公交车
2001年至2011年
小公汽谢幕涌现空调车IC卡开始全面推广
2000年后,哈市城市培植和经济培植迅速发展,市区人口流动和城乡互换越来越频繁,哈尔滨城市公共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1-2005年,哈市公交车辆总量比前十年明显增加,车容车况均有显著改不雅观,公交线路总量增长较快且分布趋于合理。在此期间,设立公交“110”举报做事电话,全天候向社会开放,取消市区公交线路“一家一户”式承包经营办法而改变为公司化或车队化管理,在部分公交电汽车上首次安装录像监控举动步伐。
2007年,I C卡工程于7月1日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利用。
在此期间,通勤捎脚车和寄托大公交线路运营的小公共汽车退出市场。绿色公交车、公交I C卡开始全面推广。
新千年后,很多公交车加装了暖风,已有部分线路推出部分空调车,车厢干净整洁有专人卖力打扫卫生。
本日哈尔滨街头的29路双层巴士 栾德谦 摄
截至目前,哈市公交车辆总数已达到6286台,是建国初期公交车数量的近100倍。
(老照片均由哈市交通部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