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苏州”
商朝晚期,周太王宗子泰伯奔吴,驻地无锡梅里;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吴首都城苏州城,无锡、苏州成为太湖平原经济中央。与全国其他具有千年以上历史城市不同,苏州是中国少有的没有改变城池位置的城市,苏州古城轮廓基本沿袭了伍子胥建苏州城的样子容貌。吴国为伐楚、伐齐先后开凿了胥江运河、江南运河,又使得苏州成为了太湖平原交通枢纽;宋朝,谚语“上有天国、下有苏杭”全国传播,为苏州赢得宜居美誉;明清期间,苏州工商业快速发展,各地在苏州设立的地区性会所、私邸73个(相称于各地驻苏州办事处),苏州俨然是中国经济中央;1667年江南省拆分,苏州成为江苏巡抚驻地,加上苏州“一城驻三县”(苏州城驻扎了附郭元和县、长洲县、吴县三衙门),区域行政中央的加持,更使苏州成为太湖平原中央城市、全国商贸经济中央。
图1:长三角经济中央转移(苏州——上海)
道光六年(1826年),京杭运河山东段淤塞,朝廷无力疏通,被迫另辟路子,漕运由河运改海运,京杭运河漕运功能不再,导致苏州经济地位低落;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划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有海运之便的上海,成为长三角对外门户,也迎来了外洋成本大聚拢;1853-1864年太平军盘踞南京,清军与太平军在南京(天京)外围的江南多年对峙和交火,江南大量工商成本被迫避险于没被太平军盘踞的上海;1908年、1909年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相继开通,路子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杭州等地,上海更是对江南社会成本产生了强大虹吸效应;1927年上海从江苏省析出,成为中心政府直管城市,上海由长三角民间认可的中央城市变为法定中央城市。由此,中国数百年的经济中央由苏州移位到了上海。
长期以来,太湖平原(苏松常嘉湖五府)经济发展根本和经济发展逻辑没有变革,县乡工商经济发展强劲,当贸易中央移至上海,上海与太湖平原各工商业城市成为了“强依赖”。
苏州在行政上依然统领各县,但在经济、交通等方面与下辖各县联系不充分,久而久之,苏州也就由区域中央城市演化成为内部联系不强、经济发展各不相谋的“散装城市”。
“散装城市”导致苏州难以由大到强
(一)“大而不强”已成苏州经济紧张特点
目前,苏州在经济总量(GDP)上一贯居于江苏省首位、长三角第二位,被民间认为是中国地级市发展的“天花板”。从地市到县(市)、州里、行政村落,苏州席卷了所有中国第一,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永联村落分别霸榜全国地市、县市、州里、行政村落经济总量第一多年到数十年不等,个中,张家港市永联村落永钢集团2021年业务收入达到了1206亿元,是“天下第一村落”华西村落集团的3倍以上;以实体经济为主的苏州,有恒力、盛虹、沙钢三家企业进入天下500强企业行列,2021年业务收入分别为7323亿、3480亿、3028亿元。
苏州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绩,足以解释苏州经济实力强、经济规模大,但不敷以解释苏州城市竞争力强,更不能解释苏州市区辐射力、带动力强。
一是苏州市区经济实力弱,不敷以对市域经济起带动浸染,2021年苏州市区经济总量只有全体苏州市域经济总量的47.1%(10693.94/22718.3);二是苏州内天生长家当(冶金、纺织等)紧张分布于阔别于苏州主城区,乃至阔别县市主城区的村落镇,这也是苏州区域均衡化、城乡均衡化发展的根本缘故原由,2021年苏州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70%以上分布于阔别城区的村落镇;三是苏州各区市进入21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兴家当(信息通信、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大多是异地成本导入结果,投资方紧张来自中国台湾(昆山、吴江)、韩国(张家港、苏州高新区)、日本(苏州工业园、常熟)、德国(太仓)、美国(张家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
比较而言,苏州、深圳两市分别是江苏、广东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且均以电子信息家当为紧张家当,然而,十多年(2008—2021)来,深圳一起高歌,牢牢捉住新一代信息技能(华为、复兴、立讯精密等)、互联网做事(腾讯)、新能源汽车(比亚迪)、人工智能(大疆)、智能装备(大族激光、研祥高科)、电池(欣旺达)、高端医疗东西(迈瑞)等新兴家当,把和苏州的经济总量差距由2009年不敷700亿元扩大到2021年超过7000亿元。
其余,相对深圳发达发展的新兴家当而言,苏州除了依赖引进外来投资企业外,鲜有本土内生新兴家当企业呈现。由于新兴家当因此外来企业为主,与深圳比较,苏州更像是“飞地型”家当聚拢地,而不是内部技能经济紧密联系的家当集群;目前,昆山、太仓、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等紧张以“飞地型”家当为主,张家港(钢铁)、常熟(服装)、吴江(纺织)则保留了相称比重的传统家当。
图2:2008-2021年苏州深圳GDP差与江苏广东GDP差比较
(数据来自苏州、深圳、江苏、广东历年统计公报)
(二)苏州“散装城市”形成缘故原由
在近当代发展过程中,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央城市变为“散装城市”,概括起来有三方面缘故原由:
第一,在大航海和大贸易时期,海港是枢纽、门户,太湖平原经济中央由运河城市苏州让位于海港城市上海,这是历史发展之一定。由于上海港的直接腹地覆盖全体太湖平原,苏州所辖各县市与上海成为了“强联系”,而苏州与所辖各县市仅仅依赖行政关系维系反而成了“弱联系”,加上苏州所辖各县市到上海无需借道苏州,乃至到上海比到苏州便捷,尤其到2025年随着南沿江、沪苏湖两条高速铁路开通,苏州各区市到上海人流将超过到苏州在城区人流,这也是在苏州任何地方培植机场,难以超过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吸引力的根本缘故原由。
图3:2025年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到苏州全域实现半小时通达
第二,自1983年苏州实施市管县系统编制后,苏州就强烈实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县市区通过比学赶超、升级进位,做到了“小河有水大河满”,苏州不仅各个县市排名全国前列,而且苏州出道便是全国地市顶峰,这种重点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也让苏州加剧了县市区之间的同质竞争,如张家港与太仓之间港口发展趋同、苏州高新区与苏州工业园的招商竞争、昆山与苏州工业园家当构造趋同等。根据《2022年苏州市情市力》,2021年苏州共有14个国家级开拓区、6个省级开拓区分布于苏州各个区市,各个开拓区确定的新兴家当发展方向,紧张环绕新一代信息技能、生物医药及医疗东西、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开展招商。
第三,全体苏州市域范围内,由于没有自贸试验区政策加持,张家港港、太仓港无法与上海洋山港做到政策一体化;苏州工业园只管拥有60平方公里自贸试验区,但究竟不因此贸易为紧张功能,无法实现自贸试验区政策最大化。目前,长江沿岸的四川泸州港、重庆果园港、湖南城陵矶港、湖北武汉港、安徽芜湖港等都有自贸试验区加持,但吞吐量第一的苏州港(含张家港、常熟、太仓三港)没有自贸试验区加持,导致苏州贸易便利化政策供给不平衡。
市域一体化——苏州成为综合性环球城市必由之路
都邑圈由单中央向多中央发展是历史一定,趋于成熟阶段的上海大都邑圈也开始了由单中央(上海市区)向多中央(上海市区+上海临港新片区、宁波、苏州)转变。
(一)苏州作为综合性环球城市功能定位
梳理苏州区位、交通、资源、家当,苏州锚定综合性环球城市功能定位:一是环球著名制造业基地;二是环球主要家当科技创新中央;三因此吴文化中央为核心的天下历史文化名城;四是中国主要大宗商品交易中央;五是上海大都邑圈“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
苏州以环球著名制造业基地为功能定位,基于强大的制造业根本。苏州以打算机通信和其他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器和器材制造业、冶金、汽车制造、化学工业六大行业为支柱,不仅行业全,而且规模大,工业总产值排名多年排名中国前三;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1308.1亿元,外贸顺差达4420亿元,排名城市第一。
表1:2021年中国外贸十强城市(TOP10)(单位:亿元)
苏州以环球主要家当科技创新中央为功能定位,基于强大家当根本和沪苏之间家当科技创新互助关系。苏州科技研发,重点不在于根本研究,而在于家当运用研究和开拓研究,也便是在于科技成果家当化运用。苏州间隔上海在半小时高铁路程范围之内,适宜发展未来家当科研成果推广和现有家当转型升级,上海原始创新的中试、家当化,均可以在苏州得到提升发展。
苏州打造以吴文化中央为核心的天下历史文化名城,基于苏州是吴文化主要发源地。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都城苏州,苏州奠定了吴文化中央地位。唐末节度使钱镠建立吴越国,使得吴越两地文化进一步融化,吴文化、吴语扩大到全体吴越国全境,乃至延伸到了安徽、江西、福建周边省份,并影响到了日本、韩国。苏州以园林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为核心,拥有天下遗产两项二十处,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四;5A级景区,仅次于重庆、北京,位居中国城市第三;2019年,国外游客入境数量排名中国大陆城市十二名,在长三角城市群位居第四。
苏州位居长江出海口南岸,具有江海航运之便利,同时也是中国主要的冶金、化工、纺织等家当基地,这也奠定了苏州为长三角乃至中国主要的大宗商品集散中央和交易中央的定位。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凭托言岸上风和家当上风,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液体化工品、名贵木材、粮油、纺织质料(羊毛、棉花)、钢材交易中央。
上海大都邑圈中央城市上海要真正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央,就哀求洋山港、浦东国际机场与苏州港建立无缝对接通道,把张家港、太仓港作为洋山港专业区,利用沪苏通铁路—宁启铁路—新长铁路联上欧亚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铁路),开通直达欧洲、中亚集装箱班列,使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汇点。
(二)推进市域一体化,加快综合性环球城市培植
苏州要按照培植综合性环球城市目标,确定发展空间格局,同时,区市要由“县域经济”发展思维改为都邑圈经济发展思维。
第一,按照市域一体化布局,明确“三横两纵”发展格局,把苏州培植成为网络型城市。以当代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通道,建立沿江经济发展走廊、沪宁经济发展走廊、沪苏湖经济发展走廊三条横向经济发展带,以及通苏嘉甬经济发展走廊、环沪经济发展走廊两条纵向经济发展带。个中,沿江经济发展带,以张家港、常熟、太仓的临港开拓区(太仓港经济开拓区——常熟经济开拓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张家港保税区)为发展载体,开拓区之间为长江滨江湿地,家当发展以绿色钢铁、绿色化工、大型装备制造等为主;沪宁经济发展带,以昆山、苏州市区的各种开拓区为发展载体,家当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能、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东西、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沪苏湖经济发展带,紧张为吴江区汾湖、平望、盛泽、震泽等镇,家当发展以高端电梯、高端纺织面料、通信光缆为主;通苏嘉甬经济发展带,以张家港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相城经济开拓区、苏州工业园、吴中经济开拓区、吴江经济开拓区、汾湖开拓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能、高端医疗东西、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网联汽车等家当;环沪经济发展带以太仓、昆山、吴江环抱上海的开拓区为重点,对接嘉定、青浦重点发展新兴家当,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传感器、高性能医疗东西、数字经济为主。
第二,由县域经济发展思维转变为都邑圈经济发展思维,以每个区市为板块,以高铁站为门户,通过科技创新资源(大学、科研机构)导入,明确各个区市未来家当发展方向,全面纳入上海大都邑圈发展计策。计策新兴家当发展,以各板块高铁站为核心,形成上海市区、上海临港新片区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南沿江高速铁路/沪苏通铁路沿线以张家港站、常熟站、太仓站为依托,沪苏湖高速铁路沿线以苏州南站(汾湖)、盛泽站为依托,通苏嘉甬高速铁路以张家港站、常熟西站、苏州北站、苏州南站为依托,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家当园。
第三,对接上海临港新片区,在市域范围内对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60平方公里存量空间进行优化。从苏州工业园自贸试验区中划出30平方公里给太仓港(10平方公里)、张家港(20平方公里),使张家港、太仓港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实现政策无差异对接,让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北站(货站)、太仓港站(货站)成为上海大都邑圈中欧班列始发车站,办理上海临港新片区“陆上丝绸之路”短板问题。
第四,在苏州市域范围内,推进城市升级改造。一是加快培植以开拓区、高铁站、旅游景区为交通节点的轨道交通培植,形成苏州市域轨道交通网络;二是冲破县域经济发展不雅观念,在市域范围内重新方案布局苏州医院资源、教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举动步伐资源;三是保留保护苏州古城、常熟古城和遍布各区市的水乡古镇、古村落,严禁任何毁坏式商业开拓,使苏州真正成为很耐看的天下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为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