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北京念书时,星期天他常常在院里借了辆自行车带我到北大、清华、人大(间隔很近)去玩,这段求学经历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我大概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了,19岁学了三个轮子的飞机,25岁学了两个轮子的自行车,47岁学了四个轮子的汽车。这一辈最值得自满的就两件事——拍浮和骑车,都是自学的,属于无师自通。
四十年前入航校,
青春年华献国防。
花甲之年聚黄山,
兄弟畅饮相逢酒。
从左至右,依此为
倪友新、王传江、王松泉
初中上了一年半,西建中就合并到了东部校区,到那里上学离家比较远。由于习气了步辇儿上学,以是也不怕远,迈开双腿朝前走,穿街过镇上学校,三四里的路从不感到累。初三时,看到一班的新伟同学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从身边穿过,觉得很神气、很洒脱,有时从镇上走,他还带我一程,当时我还不认识他,他在一班,我在三班。女生中,宋琴也是很早骑车的,那时她长发洒脱,很优雅地骑着一辆蓝色的26吋女式车子(当时还不认识她,高中时做了同学才认识)。看着他们骑车的样子,很是倾慕,心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像他们一样,那该多好啊!
可以节省好多韶光,大大提高走路效率!
高中时,父亲从南京调回了上海,母亲跟父亲说:“儿子上学远了,让他学学骑车吧!
”父亲欣然赞许了。记得有一次推了车到电灌里(引水渠道)去学,因渠道有两坡,车倒下来也只会靠在坡边,人不会摔伤。但由于空间小,也可能方法不对头,加上没有谁在阁下指示,结果两个小时都没学出啥名堂来。自从这次学车中断后,直到高中毕业,我就再没有碰过自行车。那时,大多数同学都不骑车,以是徒步上学也不尴尬。
1982年6月参军到保定预校后,各项演习十分紧张,也没有韶光学骑车。由于自己齐心专心学翱翔,把韶光都放到了专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3年1月,我终把三个轮子的飞机弄上了天。1986年8月,我考入北京空军学院去念书,空院军人做事社倒有个正宗的崇明老乡,但我也难为情问她借车子学,星期天人家也要出门的。安歇天,我到颐和园(就在学院北边)玩都是走着去的,到北大谭老师(跟我一起考到北京念书的上海理工大学的老师)那里去,偶尔也坐车,但走路的居多。王传江同学会骑车,有时他也会带我出去转转。
1988年7月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无锡硕放机场。那是无锡的乡下,只有一辆7路公交车通市里,一样平常情形下我都是坐火车去市里的。交通的不便,又使我萌生了学骑车的动机。有一天吃过晚饭后,我从机关大楼里推了一辆破旧的车子,从内场(居住地)转到外场(机场)的飞机跑道上去学骑车。由于一样平常情形下,机场没有夜航翱翔,军人可以去飞机跑道上走走。平时我瞥见卫生队的几个小护士也在那里学车,她们左脚一踩踏脚板,车子晃荡几下人就上车了。我想我人比她们高,该当更有上风。我先从踩踏脚板浪车开始学,稳住车把后,再一点、一点地往前浪。逐渐地,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浪好车,必须要使身体保持平衡。初学时速率慢,身体不随意马虎保持平衡,车把随意马虎扭捏,于是我就探求恰当的踏脚用力机遇,只管即便不使身体重心偏移。这也使我想起了空军第二任司令员吴法宪的那个说法,“开飞机要学什么理论,你看人家骑自行车阿学理论的!
”但通过实践,我感到学骑车也有理论,这便是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实在学开飞机也有这个道理,飞教练机时,教员叫我们坐后舱压座,便是为了保持机身的前后平衡。学浪车大约一刻钟往后,我可以踩着踏脚板浪出去好远了,车子也不晃了。这时,我就开始了第二步,上提右脚,落在坐垫上骑车。刚开始有一点歪七扭八,车子总不听使唤,彷佛要倒下来似的,幸亏自己腿长,随时都可以落地撑住!
跑道长近两千米,宽也有几十米,在跑道上学骑车很惬意,总以为赏心悦目。跑道没有路灯,我骑车往北边走,由于太专心了,连前面的走路人都没有把稳到。待到创造时,心里一紧张,就摔了一跤,可能是捏刹车时用力太大的缘故。好在没撞到人,我从地上爬起来 ,拍拍身上的灰尘,调转车头连续练。那一晚,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自从学会骑车后,我就从修理摊上买了一辆二手车,安歇天常常到无锡市里去转转,一则练练车技,二则延长自己的双脚,到更远的地方,去看更俏丽的风景!
1992年,一个山西籍的翱翔员将调回原籍,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要处理掉,我费钱把它买了下来。有次师里的运输机来硕放,我跟机组职员打呼唤,把自行车扔到飞机上,搭便机回江湾机场。下机后,我从三道路骑车到吴淞码头,先办好车子托运手续,然后买票坐船回崇明。傍晚,我骑车回家,母亲惊奇地问我:“你的新车哪来的?”我说是向部队里的人买的,母亲这才转惊为喜!
自己学骑车的这段经历,一晃已经由去了三十多年。对这段经历,我至今仍影象犹新,由于它使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勤学!
骑车和驾机一样,都要靠自己的摸索。现在我把这段经历写成笔墨,目的便是要纪念那段已经远去的青春岁月!
©版权声明:本公众年夜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大众年夜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感激互助。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及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Copyright © 2014 - 2024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