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叉车的叉齿代替双手,搭积木、倒红酒、穿针引线……这些在凡人看来的高难度操作,对晨鸣集团九场装卸队职工刘延亮来说,统统轻松自若。
从一名普通的叉车司机到“叉车技能王”,42岁的刘延亮已经入行12年,他淬炼技艺、精益求精,传承工匠精神,练就多项拿手绝活。在潍坊及寿光干系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曾得到“富民兴潍劳动奖章”,并获评“潍坊市技能好手”“寿光市最美工匠”。
勤学苦练,练就拿手“绝活”
“我从小就对车有一种分外的感情。”由于热车、爱车,初中毕业后刘延亮选择当一名货车司机,“开着货车,全国各地跑,很神气。”与车打交道,刘延亮说每天都是充足的,事情之外,爱琢磨的他买了书,对着车学习研究,从车的布局到事理,从日常保养到维修,他摸索得一目了然。
2009年,刘延亮到晨鸣集团当了一名叉车司机,卖力货色装卸。陌生的环境,对叉车更是一无所知,如何胜任这份事情?
初中学历的刘延亮说自己不是聪明人,但他相信勤能补拙。每次作业完毕之后,同事们都去安歇,他还留在车上反复练习,升降、起步、停车,“叉车驾驶室没有空调,每次从车高下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层霜,真的辛劳。”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五吨重的叉车成功被刘延亮征服:仅需30秒旁边的韶光,便能完成倒车、拐弯、提高、对准、搬运等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流畅麻利。
“叉车开得稳不如开得准,能开是根本,会开才是精髓,做到又稳又准才是高手。”为进一步提高叉车技艺,刘延亮开始模拟电视上的叉车技能好手进行倒红酒、搭积木等风雅操作。就这样,午休、晚休韶光,刘延亮的身影一次次涌现,一遍遍重复练习着……“练这个干啥?咱事情不须要这么精准。”“如果演习成功,对精准搬放货色、担保货品质量大有帮助。”面对同事质疑,刘延亮坚持己见。眼睛总盯着一个目标,每天练得头昏眼花,记不清练了多少次,弄破了多少啤酒瓶,更记不得用了多少“红酒”。“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不放弃,硬是坚持了下来,直到操作时不涌现失落误,我才算成功!
”
凭借这些“绝活”,刘延亮多次参加市级以上的职工技能大赛,屡获佳绩:2016年,潍坊市第七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刘延亮荣获柴油叉车工种决赛一等奖;2020年6月,寿光市第七届职工叉车技能竞赛,刘延亮荣获大型机以上企业类柴油组一等奖……“纵然‘穿针引线’也不在话下了!
”刘延亮自满地表示,如今,他能操作叉齿把细细的铜线穿进一个宽2毫米的针眼。
工匠精神,传授技艺一脉相承
娴熟的机器操作技能来自岗位实践的精益求精,而博识的技能归根结底要为创造效益做事。于是,刘延亮把精益求精的技能运用到事情中,利用节制的技能不断改进装卸工艺。对照标准化操作的规范哀求,他在装卸作业过程中,故意识地根据货色的形状、角度方案行车路线、装车位置,确定货色的间距、角度,并数次丈量试验,边干边琢磨。经由反复练习,刘延亮终于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操作方法和装卸标准。
靠着负责与勤奋,凭着博识的技艺,刘延亮成为工友们公认的“学习斥候”,他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叉车技能好手。如今,“叉车开瓶盖”“叉车倒红酒”等已不是刘延亮的独家绝活,而是成为团队成员的普遍技能。
“机器是有灵性的,叉车不只能开、会开,还要懂它的事理布局,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性能。”在提高叉车技艺的同时,刘延亮还学会了叉车维修保养,得到了“叉车多面手”的赞誉。2016年,刘延亮转岗为一名叉车维修工,叉车坏了,找他基本能“手到病除”:如果叉车须要换件,小零件自己制作;大件能个人组装的,绝不费钱买新的。“一个起动机五六百元,用两个‘坏’的拆卸组装,可以为公司省一笔钱!
”刘延亮说,省零件用度便是帮公司节约本钱,不论在什么岗位,一定是公司利益优先。
“与车打交道,单调、呆板,但只要至心热爱,大略的事情重复做,一样能做出精彩。”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十多年来,刘延亮日复一日地用行动传承着工匠精神,用科技创新打造着专业技艺,带出了一支拥有当代科技知识、博识技艺技能和不断研讨创新的高本色技能人才军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