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倒卖古宅“洗面革心” 跨省迁建“拆真造假”

倒卖古宅改头换面跨省迁建拆真造假 汽车知识

——古建筑倒卖灰色家当链调查

浙江贩子吴某手里有一座神秘的木楼。

他亲口见告,这是十余年前从古建筑大省山西拆回来的“省保”。
这座楼原来在黄河边上,由于年久失落修倒塌后,村落支书拍着胸脯、担着风险卖给了他。
运回浙江后,他们对这座楼进行了修复。
由于要守旧秘密,地名、楼名都不能透露。

吴某所说的真实性有待证明。
在调研中,创造这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背后牵扯出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家当链。
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个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整容”洗面革心,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利,并从中牟取暴利。
古建筑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变得支离破碎,四处流浪,历史信息丢失,文化传承被“造假”稠浊,身份不明,乡愁难觅。

一村落最多时百余户涉足“踩土地”

谁给古建商供货?第一次从吴某嘴里知晓了“踩土地”这个词。
所谓“踩土地”,是指村落民搜集当地古建筑基本信息、报价等,转介给大买家赚取中间费。
后来,也有村落民自己低价买下,然后再倒卖给下贱买家。

古建商前期紧张依赖当地村落民“踩土地”来确定目标。

吴某取出手机,向展示了几个四五百人的微信群。
群里很生动,不断有“踩土地”的人把古建筑或构件的照片、信息发到群里,问他要不要。

“‘踩土地’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跟我们长期打交道的不少于一万人吧。
”吴某说:“‘踩土地’很赢利,一个人开上三轮车到处跑,看到有石墩买石墩,看到有砖拿砖,看到有瓦买瓦。

说到“踩土地”,吴某多次提到古建大省山西。
他说自己在太原有一个收购古建筑构件的基地,占地100余亩,紧张存放旧砖瓦。
去年,他曾在山西万荣县住了一个月旁边,专程收购古物。

吴某只是浩瀚倒卖古建筑的贩子之一,在这种商机的刺激下,有些村落落靠“踩土地”致富。

来到万荣县某村落,看到一块荒地上堆满各种石板,一排排尺寸互异的石狮子整洁排列。
村落后一片空地上临时搭建起一些待售的古建筑。
这里以收购古建有名业界。
“最多时村落里有100多户人家做这个买卖。
”一位村落民说。

“踩土地”时碰着产权清晰的古建筑最好办,但如果是集体拥有产权的古建就比较麻烦,有时须要“多方具名”才能买卖。
交易完成后,古建拆装师傅在构件上做好标记,画下图,然后动手拆。
大件的柱、梁,小件的斗拱、雀替,还有阶条石、垂带、踏跺、下碱等,以及相对无缺的瓦片,拆下后,装上大卡车,运到存放地,再把屋子搭建起来展示给买家。

村落里一家古建工程公司的卖力人李某从事古建买卖20多年,从一开始骑车走街串户收老物件,到收古家具,再到收购古民居,买卖越做越大。
他说:“来我这里买货的紧张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古建公司,他们包到项目由我来供货,或者交给我直接做。

由村落民领路,以古建采购商身份探访了村落里多个收购大户。
部分田舍变身仓库,古建构件满地摆。

走进一位李姓村落民家中,看到院里以及四五个房间里都堆满了收来的古建筑构件,价格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另一个李姓村落民家的后屋堆放着上百个收购来的斗拱,年份大多为清代早期。
房东见告,这些斗拱都是下乡收来的,“现在单个斗拱不卖,要的话200多个打包,13万元全部拿走。
这里代价最高的一个斗拱有人出价4000元我都没舍得卖。

调查创造,国保单位旁的古玩城里竟然也在暗地“踩土地”。
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旅游开拓有限公司投资培植的古玩城位于李家大院旁。

通过企查查App检索“万荣李家大院、古玩”等关键词显示,这里有干系企业70多家。
暗访理解到,这些古玩店中不乏买卖古建筑构件。
一位在古玩城开店的老人带来到附近一户田舍,房间里堆满老斗拱、老门扇等,明码标价,一对石狮子20万元,木雕华板从1万多元到3.5万元不等。
老人的一位亲戚见告:“这些都是从各地收购来的,装修公司和古建公司来买的最多。
近年‘古建风’走红,这些老构件很抢手。

被倒卖古建“洗面革心”难辨认

“我们在原形根本上做了很多改动。
本身是‘瘦’的,我把它变成‘胖子’,本身没有‘头发’,我把‘头发’给弄上去。
”吴某见告,收购来的古建筑经由加工“美容”,别人想查都查不出来。
拿着一张“整容”后的木楼照片,根据他提及的信息,咨询原古建所在地的文物专家、古建拍照师等,大家均表示不知道有这样的楼。
又对山西历史上曾经消逝的楼进行查询,截至发稿仍未找到符合条件的楼。

在古建圈内,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有一些古建公司规模较大,个中三贤楼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业界颇有有名度。
调研理解到,光在东阳一地,该公司就有九处基地堆放从各地收购来的古建筑,占地300多亩,每年光园地租赁费就达几百万元。

吴某是这家公司的卖力人之一。
他表示,自己从事古建买卖16年,一共收了3000多套,这些年陆续卖了不少,目前库存还有1000多套。

实地探访了该公司位于东阳市上卢镇湖沧村落和巍山镇怀鲁村落、高大村落的三处基地。
每处基地都堆放着一座座木构古建及古建筑“零部件”,成捆的椽子用铁丝捆着,石柱、石板、石墩到处都是,它们或袒露或披着防雨布,缭乱地藏在“深闺”。

个中一处基地的看门人说,这些古建筑是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以明清建筑为主,有戏台、花厅等。
它们被临时搭建起来展示,柱子没有完备固定,整座建筑可拆卸运走。

42岁的吴某对自己的“发财史”影象犹新。
16年前,他曾花2万元购买了一套古建筑,修复后以20多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刨去修复费,净赚约10万元。
“这么俊秀的屋子,价格这么便宜,我就动心了,以为这个买卖还是蛮好做的嘛。

由于各地对待古建筑买卖的态度不同,吴某会选择去好买、量大的省份做生意。
“安徽不好收,我们好几个地方拆了,都被他们截了回去。
山西好收、东西多,石雕基本上都是山西的。

经由十余年景长,吴某的公司从最初十余个工人发展到现在800多个。
他培养了一批木匠,制作仿古产品、修复古建、给古建“整容”。
“首先尺寸上要改良,高度要适宜当代人,矮的增高、细的加粗、烂的修补上,要适宜商业业态,大多跟原形差距很大,一样平常人认不出来。
”他说。

理解到,被倒卖的古建筑会“变身”成私人宅邸、高端会所、艺术家事情室、茶楼等,为私人老板装点门面。
业内人士称,一些国内外高端品牌酒店也热衷于用古建筑建造高端奢华酒店。

例如,环球有名度假酒店安缦酒店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都建有古建筑风格的酒店。
上海养云安缦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描述:林影湖畔十三座明清民居历经迁建,从(江西省)抚州细心搬来一砖一瓦,业已成为安缦中国第四家酒店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拨打酒店订房电话查询,不少房间要提前三天预订,个中顶级房是一套明清期间的古宅私卧,一晚房费超过8万元。

“比较仿古建筑,有钱人更喜好古建筑,是古董嘛。
”吴某说,前些年为了生存,他们紧张把古建筑卖给私人老板,近几年,他们开始跟一些地方政府互助,把大批古建筑留在某个地方,多数用于搞旅游。

部分地方政府也成“买家” 斥巨资造古城

多个古建商表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热衷打造古城、古街,有很多“大手笔”,但他们和地方政府互助得靠关系,有时会通过房地产项目“变现”。

吴某说,他的公司代建了安徽阜阳颍上的管仲老街等项目,他购买的不少古建筑和构件落户到了这里。
当地政府想给城市增加文化秘闻,就让他们打造古建商业街等项目。

一些古建商称,地方政府投资文旅项目多是冲着“文化复兴”的政绩。
目前,吴某正在给安徽滁州市全椒县打造太平古城项目,总方案1.8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8亿元,到2021年初建成开业。
“根据协议,一期我要拿出200多套老屋子,已有五六十套搬了过去。

“我们有个上风,可以在短韶光内将整条古街修复好,乃至开业。
由于我们所有的菜、料都备齐了,只是炒炒的事。
”吴某说。

有古建商给算了一笔账,要把一处240平方米的清代咸丰元年的四合院迁居到外地重新搭建好,院子本身木架和石构件的用度70万元,加上砖瓦、水泥、白灰、混凝土等材料费每平方米约2000元,工人工钱每平方米2000元以及运费一万元,全部算下来大约167万元。

拿出古建筑、投入大本钱参与文旅项目,古建商如何盈利?有古建商透露,地方政府会通过定向招拍挂,让企业在当地拿到配套房地产开拓项目作为“补偿”,并在地价上给予优惠、返还部分地皮款。

以“全椒太平古城”项目为例,全椒地皮市场数据查询显示,与该项目同期间,吴某持股的万众达控股(杭州)有限公司和全椒万众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总价1.09亿元拿下了全椒县宗地编号2020-B-25至2020-B-30的六宗地皮,个中两块商住用地楼面价每平方米为1020元、680元。
查询了周边房地产项目,一些楼盘售价每平方米超过5000元。

造孽获利刺激倒卖偷窃行为

在拜访中碰着一座明代文物古建筑,看到四个柱础全部是新的,个中两个还被盗了两次。
“没有办法,没人知道就被偷走了,老的柱础比这个新做的好太多。
”一位村落民不无遗憾地跟讲。

对付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卖力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对付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落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对付传统建筑,目前我国部分省已经出台干系的保护条例。
个中,《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方案,改变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形状及色彩等建筑风貌。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规定:“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该与其历史代价、内部构造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传统建筑主体构造和外不雅观,不得危害传统建筑及其附属举动步伐的安全。

然而,有利可图的交易不仅加剧古建买卖、诱发偷窃行为,还将黑手伸向受保护的文物、历史、传统建筑领域,使宝贵遗产遭受不可填补的、无法计算的丢失。

——古建贩子盯上受保护的古建,困惑村落民买卖。

在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上费村落,多个电线杆上贴着“专业拆房,专收老瓦、老砖、老木料”的广告,还留有联系电话。
村落里老屋子有的砖雕门匾被卖,有的柱础被偷,村落里遗留数个残垣断壁的房屋,大门上的锁生了厚厚的铁锈。

晋南一处孙氏宅院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于1877年,东房面阔三间,隔扇门窗,院门施木雕垂花柱门罩,雕刻精美。
而如今人去屋空,蛛网遍布。
看到东房房址上仅剩下一堵墙,墙上残留着柱子被拔下来的痕迹,门楼也被拆掉,只剩门洞。

83岁的房东意奶奶说,她有四个儿子,大家都不愿意住老院子,她跟老伴儿搬出去跟儿子住后,屋子再无人打理,后来她以3.1万元的价钱把东房和门楼卖了。
“收古货的来个一直,找上门谈价格,我老舍不得卖!
后来塌了,干脆卖了吧。

吕大叔家的“寿”字砖雕照壁和雕刻精美的门楼也被古建贩子盯上,趁他外出打工时,贩子说服他的老母亲,用2000元买了去。
就这样,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残留的最精美的建筑部分也不复存在。

——对付无法购买,或者不愿意费钱购买的,古建贩子不惜违法去偷。
过去十年里,在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壶关天仙庙一对“对望狮”曾被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休源神庙明代“二龙戏珠”琉璃壁心被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子崇庆寺千佛殿顶的琉璃伽蓝神仙被盗……原来的古建筑变得伤痕累累,而被古建贩子卖掉的构件,东拼西凑、张冠李戴。

探求一座县级文保单位的戏台,结果在原址上只看到一座新建的戏台,台上鸟粪各处,长出野草,台顶的新建筑构件已经脱落。

一位68岁的村落民见告,新戏台建于2013年,原来的老戏台是清代的,他记得上面的木雕造型新奇,有龙、卷叶、象鼻三种形状。
因村落里无人管理,老戏台上的精美木构件被盗得一干二净,老百姓以为戏台已经没啥代价,索性把它拆掉卖了。

多方管理斩断灰色利益链

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被异地迁居、重新拆建后,不仅改变了原有风貌,也斩断了历史文化传承。
而村落民通过卖房致富又会形成攀比之风,造成贩卖老屋的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保护古建,守护文化传承亟待斩断灰色利益链。

古建筑及构件倒卖家当链坐大成势,暴露出法律缺失落、保护不足、监管不力、意识不强等诸多困境。

第一,从立法、挂牌开始,切实加强古建筑保护力度。

多个“踩土地”的人见告,他们现在不买“挂了牌”的建筑。
但在基层拜访创造,即便是文物古建筑,标识牌(碑)的挂牌(竖碑)事情也远未全覆盖,更不用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里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
有的村落干部乃至认不得、找不到村落里的传统建筑,通过多方打听终极找到后,却创造已经被拆了。

大量古建筑未被立法保护“身份不明”。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培植厅一位事情职员见告,目前对付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只有一些部门文件,没有上位法。
个别省份如贵州、福建、江西制订了传统村落的保护条例,但大部分省份尚未出台。
由于没有干系立法,直接影响县政府公布传统建筑名单和住建部门为传统建筑设置保护标识牌事情。
“对传统村落来说,立法迫不及待,传统建筑没有身份,就没有‘护身符’。

“古建筑身份不明,被古建贩子钻了空子。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周学鹰说。

第二,应加大对倒卖古建筑行为的打击力度。

目前,有些保护只勾留在一纸文件上。
2015年,住房和城乡培植部、原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曾联合下发《关于武断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关照》,明确武断制止和依法打击传统建筑及构件被异地迁建、盗卖等行为,并将在全国启动专项督查。

然而在公开渠道多方查询,至今未查到干系专项督查结果通报,也未见有干系部门因古建筑异地买卖而受到通报批评。

第三,地方政府和民众保护古建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基层政府应想办法办理百姓现实需求,为古建筑寻求出路。

部分村落干部和村落民不认为拆、卖文物建筑违反了《文物保护法》,文物部门很少对任务人进行追查、惩罚。
基层文物普法事情亟待加强,应提高基层司法能力,加强干系法律的案例培训。
过去在不少地方,基层对文物保护法、文物建筑的代价、文物原址保护意义的宣扬险些是空缺,应加大宣扬力度,提高百姓的建筑审美能力和法律意识。

同时,百姓住房改进、结婚的需求与屯子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等有冲突之处,基层事情者建议在源头“严堵”的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考虑百姓需求,积极为古民居探求出路。
一方面,许可住户对古民居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有水冲厕所、沐浴间等,使其更加宜居;另一方面,基层干系部门应联合起来,破解发展与保护的抵牾、产权不清晰等问题,使部分古民居成为书屋、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重新焕发生机。

第四,改变地方政府“造古城”的做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教授张松表示,地方政府买古宅“造古城”,给古建筑带来开拓性毁坏,成为盆景式保护,反响出地方干部对古建筑保护等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自傲。

“拆建、移建古建筑,使古建筑损失了‘可读性’,遮盖、稠浊历史。
这是关系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的大问题。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说。
( 魏董华 王学涛 毛伟豪)(参与采写:刘翔霄、汪军)

任务编辑: 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