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界大师颂曰:“创问菩提来源根基由,瞿昙诘处意何亲。
可怜不识衣中宝,流浪穷途作乞人。

阿难虽然多闻,但却欠缺“定力”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汽车知识

阿难闻佛说法,一听便记住,从不忘失落一字,在空门生中“多闻第一”。
但一次被大梵天咒所迷,差点毁戒的经历使他创造自己一味倾向多闻,却没有丝毫定力,临事根本做不了主。
以是他特殊希望修定,以为修“定”是成佛的真因。

佛应阿难的要求,对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说,有一种“三摩提”的定,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三昧中王,具足六度万行,十方如来以靠它能够超越九法界,达于无上殊妙的庄严境界。

佛陀问阿难出家的最初发心是什么?

佛是人类最伟大的教诲家,他并没有直接去讲什么是“大佛顶首楞严王”,而是先打听阿难的病源,以是就问阿难,当年你是为了什么,甚至抛弃了王子的享乐和父母妻子的深重恩爱,跟随佛出家?

阿难老诚笃实地回答说:“我便是由于见到佛成道之后的三十二相胜妙绝伦,以是非常倾慕。
这样的三十二相,绝对不是父母粗浊腥臭的交合就能天生天生的。
这种清净光明、金光晃耀的佛身是大彻大悟后的佛才具有的。
我想拥有和佛一样的三十二相,以是就跟随佛出家了。

阿难见佛相好而出家学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来。
由追求美感自然会导致情生欲障。
因此阿难见到摩登伽女后,被她轻微施加魔咒之力,就本性全迷、定慧无力,这也就不用奇怪了。
这正应了“因地不正,果遭纡曲”这句至理名言。

想要成佛,必须先要了知什么是“妙明至心”

在《楞严经》中,佛苦口婆心几次再三强调,修行人要想造诣佛的果德,必须以不生不灭的妙明至心为本修因,才能圆满果地修证。
否则,就彷佛想把沙泥煮成好吃的饭菜一样,就算修行无数劫,究竟是不能造诣佛的果德,反而成为声闻缘觉,乃至沦为外道、诸天魔王和魔家眷。

○法界众生,死活轮转不息

佛法把有情的生命境界分为十类,称为十法界,个中只有佛法界中,觉行圆满的佛彻证了常住至心,完备不受死活轮转之苦。

此外,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牲口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和天法界六个凡夫法界,由于执著见思企图而有三界六道的分段轮转之苦;属于贤人法界的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和菩萨法界的圣众,虽然分开了分段死活之苦,但仍有变易轮转之苦。

七处征心破妄

我们的心到底在哪儿

佛擒賊擒王地征问阿丢脸见美色的心和眼睛究竟在哪里,见闻广博的阿难利用因明学的技巧七次立论回答,均被佛逐一辩破,使阿难的妄心无所立足,这段著名的辩论被称为“七处征心”。

阿难遭摩登伽女的幻术后,佛敕文殊菩萨将咒去救护他。
阿难回到佛所后,佛问他发心出家的最初动机,阿难回答说是由于见到佛的的三十二相而发心出家。
佛于是征问阿难的心目所在,阿难回答说眼睛在脸上,而心在身内。
等到佛论证了心不在身内时,又转而认为心在身外
就这样穷根究底地追讨了七次,以至于创造妄心根本没有可以依止的地方。

阿难不知妙明至心遍布统统地方,无在无不在,而缺点地把缘尘分别影事的意识心当做妙明至心。
佛想破除阿难的企图缘心,以显露至心的妙净明体,以是有七处征心的说法。

心在身内?

第一次,阿难由于佛征问贰心目所在的地方,阿难回答说,心居于身内,目长在脸上。
佛于是问,如果心是在身内,那该当先看到身内的心肝脾胃等东西,然后才能瞥见身体表面的事物。
如果不是先看到身内的东西,你的心怎么会在身内呢?以是说,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住在身内,这是不成立的。

心在身外?

阿难“心在身内”的不雅观点被佛否定后,转而认为心在身外,并且以灯光来打比方,说众生心在身外,不见身中,躭好俛灯光在室外不能照进室内一样。
佛就问他,你的心如果在身外,那么身心两两分离,各不相知。
然而现实中身心是相知的,为什么说心在身外呢?这样,阿难心在身外的不雅观点也被破斥掉了。

心潜在根里?

阿难“心在身外”的不雅观点被佛杏定后,转而又认为心潜伏在眼根之内,并且以眼镜罩在眼睛上來解释,心藏在眼根里就彷佛眼睛躲在眼镜后面一样。
虽然躲在后面,佴是还是能把物体呑得清清楚楚。
这个比喻为以眼喻心,而以眼镜喻眼。
戴眼镜的人确实能看到自己的眼镜,以是世尊破斥的方法如下:既然眼躲在眼镜后,能见眼镜与山河;同样的,心躲在眼根里,也应能见山河并见自己的眼睛——但事实不然,人不能自见其眼,以是阿难所用的譬喻不能支持和证明其论点。

心在内外明暗之间?

阿难“心潜在根里”的不雅观点被佛杏定后,转而又认为,大多数众生的脏腑藏在身内,孔窍显露在身外,就彷佛我现在,开眼瞥见通亮的就叫做瞥见身外的事物,闭眼瞥见漆黑一团就叫做瞥见身内的脏腑。
佛于是问阿难,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暗的天下与眼根是相对立的吗?如果与眼睛是对立的,暗境在面前,为什么说成是在身内。
如果不对立的话,又怎么能说瞥见了呢?以是说,闭眼见暗就叫做瞥见身内是不成立的。

心在随所合处?

阿难“心在内外明暗之间”的不雅观点被佛批评后,转而认为心便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的识心(即能思维的心〉,不在内外或中间,而在随所合处,心则随存。
佛于是问阿难,如果这个心本来没有体,那么就无所合;心如果有体,那么你用手杻痛自己的身体,心必定能知觉,那么这个知觉心是从身内出来,还是从身外出来的?如果是从身内出來的,那么就和第一次谈论的心在身内的不雅观念一样,该当瞥见身内的统统;如果是从和身外來的,该当先瞥见自己的面孔,事实不然,以是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不成立的。

心在根尘之中?

阿难“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的不雅观点被佛批评后,转而又认为心在根尘中间。
佛就问,你的心如果在根尘之中,这个心体是兼于根尘,还是不兼于根尘?如果说兼于根尘,那么眼根有知而色尘无知,眼根和色尘对立而生,怎么能为是在中间?如果不兼干根尘,既然不属于根尘,也便是没有体性,中间怎么会有相呢?以是说,心在根尘之中是不成立的。

心没有着落处所?

阿难“心在根尘之中”的不雅观点被佛批评后,转而又认为“统统无著,名之为心”。
佛于是问他,你说不著就叫做心,例如世间在虚空、水面、陆地上或飞或行的各类生物,以及呈现的各类物象,你的心不着在这上面。
那么这些物象是有还是无呢?若说没有,那就等同于不存的龟毛和兔角,还有什么可以说无著的呢?如果说存在,物象在哪儿心也就在哪儿,怎么可以说无著呢?以是说“统统无著”便是心是不成立的。

佛陀为阿难开示,讲述了一场气势恢宏的佛法盛会,点出了人生解脱的个中奥妙,遂有一部《楞严经》在萧寺林磬中世世相传。

《楞严经》是中国有名度最高的佛经之一,被尊为“经中之王”,是正法的代表,无数人深受其影响,从中得到聪慧启迪。

但《楞严经》笔墨古奥、义理深邃,许多有心要精研《楞严经》的读者都不免望洋兴叹。
为此,朗读君推举这本《图说楞严经》。

这本《图说楞严经》以流利最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原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普通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别系构造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抖擞新鲜活力。

现在下单,团购优惠价65元单本,点击下方横条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