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夜》起源于奥地利,且与一只饥饿的老鼠有关。
一八一八年十仲春二十三日晚上,在奥地利萨尔札赫河边的奥本村落里,有一只老鼠大胆地溜进村落里古老的圣尼哥拉斯教堂风琴楼厢里。这只饥寒交迫的鄙吝械东跑西窜,到处咬噬,终于干下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导致了一曲随处颂扬的圣诞赞颂诗的出身。明天将来诰日清晨,一位身穿玄色礼服大衣的中年人走进教堂,径直来到风琴阁下坐下。此人名叫弗兰兹-格鲁伯,正当三十一岁,他是本村落的小学西席,又是圣尼哥拉斯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他坐下来,踩着踏板,按下了琴键。可是风琴只发出几声呜咽似的微弱气息。当格鲁伯正要俯身去察看究竟时,他的好朋友约瑟夫-莫尔来了。莫尔是个教士,也是一位音乐家。奥本村落教堂的正式神父还未曾派来,莫尔是临时被派来顶替这职位的。莫尔见他张皇,不觉一怔,连忙问道:“天主降福!什么事儿,格鲁伯?”格鲁伯走到楼厢里的风琴键盘后面,指着鼓风的皮风箱上一个大洞说:“今早我创造这个洞,一定是老鼠咬破的。现在一踏下去,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格鲁伯仔细地审查了风箱上的那个洞。圣诞之夜做弥撒而没有风琴奏乐,这切实其实是不可思议的事!
他禁不住喊道:“真该死!
现在可糟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有办法,”莫尔神父有点腼腆地说:“我写了一首短诗,倒可以作为歌词一凑合着中用一下的。”格鲁伯拿起莫尔所写的诗读了头几段,顿时以为彷佛有一股奇异的灵气贯穿脊梁。它彷佛是捉住了他的心,温和纯朴和动人地向他诉说。他从来都未曾这么深刻地冲动过。他耳边模糊响起了这些诗句的乐音。莫尔说:“既然我们的风琴已经不响了,那么你是否可以把这东西给我们的吉他琴配个曲,大概还可以搞个小小的童声合唱队来唱唱,……你看怎么样?”格鲁伯说:“好呀,好,好!
大概我们可以这样做。给我吧,我拿回去看看是否能把曲子写出来。”格鲁伯踏着地上的积雪,慢步走回安斯村落。他一起上沉浸在他的乐曲构思中。“安然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他就像耳聋的贝多芬一样,在内心深处听见了所有的旋律: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他准备写给童声合唱的曲调已在脑际回荡。他回到他那简朴的住房,坐在他那古老的钢琴边,面对墙上挂着的十字架,终于谱写出了完全的歌曲。那天下午,莫尔的书房里聚拢了十二名男孩和女孩。他们穿着羊毛长袜、外套和围裙,整洁而俊秀。他们并排站在一圈圈的冬青花环下,益发显得生气勃勃。排练开始了,格鲁伯和莫尔各自弹起他们的吉他琴,时时满意地对视微笑。圣诞夜,教堂里点燃的几百支烛光,在光洁的金盘碟和圣餐杯上映辉争耀。教堂里到处都用青松、万年青和圣浆果等装饰起来。全体教徒挤坐在长条硬板凳上。
当莫尔和格鲁伯提着他们的吉他,随着十二名男女儿童走上圣坛前时,惊异的群众顿时骚动起来。格鲁伯向他的乐队微微点头示意,琴弦便拨响了。接着,莫尔神父的男高音和格鲁伯师长西席的男低音,便和谐地共鸣着响彻那古老的教堂。
这歌曲作为民间音乐,从奥地利传到了德国。它超越国界,随着德国移民远涉重洋,传播各地。但直到不久前,莫尔和格鲁伯才被公认为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他们当时什么都没有得到,他们去世时仍和生时一样贫穷。但是,格鲁伯的那具古老的吉他琴至今仍在为他歌唱,它已成为传家宝,被格鲁伯家代代相传。现在,每逢圣诞夜,人们便要把这吉他琴带到奥本村落去。而天下各地的教徒们,则再次齐唱这首为人喜好的圣诞赞颂诗……
1914年12月24日,参加第一次天下大战的各国士兵自发停战,他们从广播入耳到了奥地利歌剧女演员奥丽丝·舒曼演唱的《安然夜》。此时此刻,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前哨聆听母亲的演唱,一个在德军的战壕里,另一个在协约国军队的前沿阵地,他们多么希望战役早日结束,回家和母亲团圆。风靡环球的《安然夜》也见证了天下公民渴望和平的心愿。(齐鲁-齐鲁壹点 翟恒水 综合整理)(壹点号 节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