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已是大雪漫天,道路结冰。没有分外需求,居住在这里的村落民们就不会外出了。而若尔盖县求吉乡下黄寨的村落支部布告供产,却当仁不让、无比憧憬地震身了。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北京。带着乡亲们的嘱托,他要去国家博物馆参不雅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截至11月27日,这个展览的现场参不雅观人数已超过56万人次。在如此激情亲切的不雅观众中,有一个分外的群体,他们的故事就呈现在国家博物馆的展板上。像供产一样,他们是看展览的不雅观众,也是展览中的人物,更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改革开放故事。
四川藏族群众:
高清电视连通了我们和天下
“我们看《新闻联播》知道了这个展览,没想到我们的照片会涌如今展览里,我们特殊愉快。临走前,我80多岁的老母亲含着眼泪握着我的手,叮嘱我,一定要到北京去,向党和政府报告,把我们的幸福生活见告大家。”在国家博物馆见到供产,他穿着一身藏族服装,黝黑的脸上挂着通亮的笑颜,激情亲切地给讲述他家乡的新变革。
这个新变革,就呈现在第五展区“大国气候”的一张照片里。照片显示的是光纤网络进村落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藏族群众在家收看高清IPTV节目。画面上,一位老者和一位女子正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看电视,老人手里拿着遥控器,正在选择节目。从电视屏幕可以看出,有热剧、动漫、纪实、NBA、英超等多种选择,两人都笑得很愉快。
照片定格的这一幸福瞬间,如今在若尔盖县变得稀松平常了。围坐在客厅不雅观看电视成为家家户户的普通一景,以至供产都快忘了以前的日子。
1998年,他买了村落庄里第一台也是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供产记得,那是一台长虹牌黑白电视机,从成都背回来。那时候,看电视是件宝贵的事,每天只在晚饭后的特定时段有旗子暗记,而且是转播,大家便只能看记录片、故事片。到了2000年,供产才换上彩色电视,可以看四川台、中心台。
如今,光纤入户,家家户户都有了高清电视,节目内容也丰富起来。新闻信息可以在第一韶光获取,老人们想看的藏语频道有了,孩子们喜好的动画片也有了。前一阵子,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入口展览会,大家都通过电视理解了很多,而且发自内心的高兴,对付生活在中国感到骄傲。
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牢牢抱在一起,改革开放40年来,藏族公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看电视这个小小的转变背后,是通水、通路、通电、通手机(电话)、通广播电视的“五通”工程。随之而来的还有网络。现在,村落里的人们坐在家门口就能网购,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他们有参与;通过在线教诲,州里中央小学上学的孩子们可以享受成都最好的师资;年轻人还在网上做起了买卖,卖虫草、牛肉干,买卖红火。
来北京时,供产一行乘汽车、坐飞机,一起上花了3天韶光。虽然旅途怠倦,现在供产却焦急赶回家,把他在北京的见闻见告父老乡亲们。他见告:“看看就知道了,我们的幸福写在脸上。”
云南山区群众:
我们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了
展览上,一组比拟光鲜的3张照片引人把稳。一张是大家围在一个小水塘边舀水,一张是挑水的军队在山间小路上列队前行,还有一张则是人们在家门口用自来水管里放出的水洗濯蔬菜。
这三张照片,是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变革的缩影。而这个变革,泸西县三塘乡连城村落的张树华亲自经历,颇有感慨。
连城村落是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塘乡的一个自然村落,处于山区,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水资源匮乏。100多年来,这里的人们都要到五六公里外的一个水塘去挑水吃。由于山路蜿蜒,路程又远,靠人挑马驼,来回一趟5个小时也就能运回来4桶100公斤的水。为了节约,村落民们连“洗过脚的水也不敢倒掉,要留着喂牲口。”水塘里的水,是雨每天然积水。据张树华回顾,“水比较浑,味道多少有点泥土味。”村落民们也不懂处理,只是放在水缸里沉淀一下就利用了。
2014年,政府帮每户人家建了一个20立方的家庭地窖,也帮忙消毒,闭幕了挑水吃的日子。2017年,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而且免费。“现在自来水管一打开就有水了,是真正卫生干净安全的水。”张树华的话里透着愉快,“以前从地里干活回来,一身泥土汗水,也没法沐浴,现在呢,每天都可以先沐浴再用饭。”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家当发展同样离不开水。原来,三塘乡大部分耕地属雨养农业,只能种些土豆、荞麦、玉米,靠天用饭,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现在有了水,灌溉问题迎刃而解,还能栽种蔬菜、水果、中草药等附加值更高的农作物,百姓收入成倍增长。
如今,张树华夫妻二人有21亩地,土豆、玉米、水果、中草药都种上了。他还准备扩大经营,再承包五六亩地,多种些韶光短、收益快的蔬菜。“党的政策好,现在只要肯干活就有收入。”张树华笑着说。
水,是生命之源。屯子饮程度安和巩固提升工程的履行,彻底改变了过去中国许多地方屯子居民远间隔背水运水的历史。2005年以来,全国屯子饮程度安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办理了5.2亿屯子居民和4700多万学校师生的饮程度安问题,由此也带动许多地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对付未来的生活,张树华充满了希望:“现在我们村落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即将要组织脱贫验收,下一次公布脱贫村落,该当就会有我的家乡了。”
库布其治沙人: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在“历史巨变”主题展厅,一则名为《中国经济闪耀东方》的主题片循环播放。个中有一幅画面,是在一座种满绿色植被的高高沙丘上,镶嵌着由绿色植物组成的“绿色中国梦”5个大字,刺目耀眼夺目。这处地标性景不雅观,位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之中。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高毛虎,正是栽下这处景不雅观的一员。
回顾起当年的沙尘暴,高毛虎还心有余悸。“每年春上3到5月沙尘暴频繁,一路风便是沙尘暴来了,人完备没法出门,戴啥都不顶事。沙子打得脸疼,眼睛也睁不开,如果在漫天黄沙里迷失落了方向更会有生命危险。”
沙尘暴影响栽种、放牧、出行,薄弱的生态环境更和贫穷形成了恶性循环。从2000年开始,高毛虎随着亿利集团去种树治沙。人为每天结算,一穴沙柳挣2毛,一棵杨树挣8毛,手快点每天能领30元工钱,在当时算是难得的好事情。就这样,高毛虎在库布其沙漠种树已坚持近20年。
从最初的铁锹挖坑种树,到后来发展出本钱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水气植树法”“甘草平移法”“无人机植树法”等,一代又一代坚守在库布其沙漠的治沙人走过了在野外睡帐篷的日子,走过了白天种树晚上浇水的日子,他们把每一棵树苗从春上管护到第二年春上,确保其可以存活、成长。30年如一日的坚持,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库布其6000平方公里的荒原终于变为绿洲。
高毛虎说,如今的库布其,已经有6年旁边没刮过沙尘暴了,刮风都是清风拂面。他当上了民工联队队长,做了种树带头人,还随着亿利集团,走出库布其沙漠,将库布其治沙履历带到更多地方。在内蒙古通辽科尔沁沙地、河北坝上、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西藏山南等地,栽种工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防沙治沙助力脱贫攻坚,这样的“中国聪慧”还得到了天下点赞。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管理区被联合国环境方案署确定为“环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5年,“库布其模式”被巴黎景象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天下荒原化管理看中国”成为国际共识。
高毛虎说:“这么多年种树治沙,我心里挺乐,我以为这份苦没白受,汗水没白流。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现在转头看看我种过的树,一片绿色,我以为值。”在高毛虎看来,库布其精神实在很大略,便是坚守坚持加科技创新和不离不弃。他说:“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