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北京路上的犏牛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象
静默管理一个月后的拉萨
昔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街道一片寂静
两头犏牛悄悄地走在老城区的大街上
面对疫病,拉萨的脚步按下了停息键
而这寂静的街道
成为了高原上引擎轰鸣的见证者
疫情前的北京路
作为工业文明最具影响力的产物,汽车的遍及已然是新世纪的标志之一,纵然是要地本地的高原之城,拉萨的汽车年交易量依然有近一万六千多辆,那么汽车又是如何打破高山险谷的隔断进入藏区腹地的,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在标准藏语中我们常日将汽车称为
“རླངས་འཁོར།”
(蒸汽车)
在日常用语中我们又将其称为
“མོ་ཊོར།”或“མོ་ཊ།”
(外借词,词源为英语“Motor”
发动机、马达、轿车之意)
西藏最早的汽车,其涌现的韶光大抵是在1904年战役之后,参战各方在布达拉宫签订《拉萨条约》,英方哀求在江孜(རྒྱལ་རྩེ།)新开商埠,江孜也成为了英国在西藏的主要据点。
《拉萨条约》
(1904年,来源网络)
江孜是当时西藏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它是茶马古道和古麝喷鼻香之路向南延伸的主要路子点,由江孜向南路子帕里(ཕག་རི།)、亚东(གྲོ་མོ།),翻过乃堆拉山垭(སྣ་ཐོས་ལ།)后便到达了锡金王国(འབྲས་ལྗོངས།),都城甘托克(སྒང་ཏོག)的南侧便是西藏羊毛贸易的外洋集散地卡林朋(ཀ་སྦུག),再向南经西里古里(Siliguri)进入西孟加拉平原,而商路也到达了终极的目的地——加尔各答(Calcutta 1772-1911年英属印度都城)。
从江孜到西孟加拉的商路
(来源 斋林·旺多《斋苏府秘闻》)
对付想开拓西藏市场的英印政府来说这条商路的主要性不言而喻,在江孜叮嘱消磨了驻江孜商务委员(British trade agent based at Gyantse)作为派驻西藏江孜的外交官员职位。由精通藏语的英国情报官威廉·奥康纳(William F. O’Connor)担当。(干系文章:1900,西藏的瘟疫与疫苗(二):江孜的诊所,帝国的野心)
江孜
(1938年,来源网络)
而奥康纳的紧张任务之一便是与后藏的贵族群体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尤其是驻锡在札什伦布寺的第九世班禅大师,是奥康纳拓宽其社交圈的重点工具(当时十三世尊者已离开西藏前往外蒙古,因此英方故意拉拢班禅大师作为其在后藏地区的纽带)
奥康纳和九世班禅大师
(1900年代,来源网络)
在二十世纪中期实现大规模量产以前,汽车一贯是上流社会专属的奢侈品并成为其身份的象征,其装饰性也大于实用性。在殖民地地区,汽车的赠予每每带着强烈的的政治目的,赠予方常日不远万里的将汽车拆卸运送而后困难的组装,纵然对方的地皮上毫无任何根本举动步伐可以供汽车行驶。在喜马拉雅地区最范例的例子莫过于1940年,纳粹德国将一辆梅赛德斯奔驰不远万里的送给时任尼泊尔国王特里布万 ·比尔·比克拉姆·沙阿 ·德瓦(1906~1955)。
尼泊尔挑夫在运送奔驰车
(1940年,来源网络)
尼泊尔的挑夫(ཀུ་ལི།)将这辆1939年产的梅赛德斯奔驰架在竹竿上翻山越岭送往加德满都,希特勒企图通过这辆奔驰获取廓尔喀雇佣兵的支持而后对英属印度进行打击,同时说服这些士兵连续为纳粹效力,当然双方的会谈终极不明晰之。
特里布万国王
(1940年代)
直至1950年代后期,喜玛拉雅山区的挑夫还承担着搬运汽车的事情,在古老困难的商路上,无数汽车在他们的肩上被运往加德满都、甘托克、卡林朋、廷布以及江孜。
运送轿车的尼泊尔挑夫
(1950年代,来源《国家地理》)
乃堆拉山垭上运送轿车的藏族挑夫
(1950年代,来源网络)
1907年,两辆汽车被运到西藏,一辆是英国人送给班禅大师的礼物,另一辆是属于奥康纳的私人座驾;这便汽车在西藏历史中最早的记录,这两辆车由加尔各答的港口转陆运再由人力挑夫运往江孜。
班禅大师的轿车
拍摄地推测为亚东
(1907年,来源网络)
奥康纳在江孜驾车
(1907年,来源网络)
奥康纳和朋侪在车上
(1907年,来源网络)
1927年3月,英印政府为了加快锡金甘托克和江孜之间联系通道,将一辆之前运到帕里的道奇车困难的运到江孜,途中经历了数次破坏,亚瑟·霍普金斯( Arthur Hopkinson )的一组老照片记录了这一过程。
困在路上的道奇车
(1927年,亚瑟·霍普金斯摄)
抵达终点的道奇车
(1927年,亚瑟·霍普金斯摄)
在拉萨地区,最早的轿车该当是1920年代的查尔斯·贝尔爵士(Sir Charles Bell)送给西藏地方确当局的两辆奥斯汀轿车,一辆属于十三世尊者,另一辆属于他的宠臣坚赛·土登贡培(སྤྱན་བསལ་ཐུབ་བསྟན་ཀུན་འཕེལ།)。
坚赛·土登贡培(右)和他的爱车
这张照片常常会作为装饰物摆在拉萨诸多餐厅中
(1933年,查尔斯·贝尔摄)
坚赛·土登贡培的爱车
(1933年,查尔斯·贝尔摄)
当时拉萨地区可以供汽车行驶的道路只有连接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的土路,这也是拉萨市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之间的道路
(1940年代,来源网络)
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之间的道路
(1945年,乔治·谢里夫摄)
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之间的道路
(2018年,作者摄)
十三世尊者喜好罗布林卡的园林甚于布达拉宫的日光殿(གཟིམ་ཆུང་ཉི་འོད།)。他曾对贝尔说道:“住在布达拉不寂静,除了在屋顶上走走外,无法作任何运动。由于布达拉宫修在山上得爬许多台阶,我并不喜好;此外,布达拉靠近拉萨,满是又脏又臭的尘土飞扬,随意马虎引起疾病,我在那里就常常生病。”,据传贝尔在赠予汽车后的某一年,盛大的宫廷仪仗将尊者迎回布达拉宫,而不久后他又悄悄地乘坐汽车返回罗布林卡,此事成为当时拉萨地区的一大趣闻(来源 廖东凡:《拉萨掌故》)。
通向罗布林卡的道路
此时正宫门尚未改建
(1921年,查尔斯·贝尔摄)
1930年代随着十三世尊者的圆寂,土登贡培及其势力垮台,长于讽刺的拉萨的市民也编写了一首歌谣影射此事。
ཀུན་འཕེལ་ཤར་ཆེན་ལྕོག་ལ།
སྐུ་མཚམས་བསྡམས་ནས་བཞུག་ཞག
མོ་ཊོར་ནོར་བུ་གླིང་གར།
རྩྭ་ཁ་བཟས་ནས་བསྡད་ཞག
侍从贡培在夏钦角狱中
冥思苦想
他的轿车却在罗布林卡
吃草
坚赛·土登贡培
(1940年代,来源网络)
而安多地区的干系记录则是1930年代的美国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全体三十年代,这位“马可波罗”式的探险家驾车三次进入藏地,留下了大量图像资料。(干系文章:当代马可波罗” ▎30年代把汽车开到青海牧区的探险家)
哈里森·福尔曼和安多僧人
(1930年代,来源网络)
哈里森·福尔曼的汽车
(1930年代,来源网络)
哈里森·福尔曼的汽车抵达塔尔寺
引来信众围不雅观
(1930年代,来源网络)
有趣的是,在1930年代卡林朋《西藏镜报》(ཡུལ་ཕྱོགས་སོ་སོའི་གསར་འགྱུར་མེ་ལོང་།)的商品栏里也能找到汽车的影子,下图便是福特汽车的藏文广告(图源:史上最有趣的藏文报纸上都刊登了些什么广告?)
标题:“此车可战胜各种困难地形”
副标题:“性能犹如八匹烈马”
正文:“近日从美国生产的新型轿车,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地形并稳定发挥其高速性能,
欲知干系信息请咨询卡林朋的巴普·边巴益西师长西席
及藏文报纸主编处。
(此车售价为3100卢比)”
标题:“汽车新闻,售价3000-6000卢比”
小标题:“此物在藏语中又被称为‘自行蒸汽车’”
正文:“汽车的历史简述:这种被称为“汽车”的木马,在印地语中被称为‘哈格尔’,因在西藏无有此物,
因此暂时被翻译为‘自行蒸汽车’是比较恰当的,
此物可以解放我们以前惯用的畜生如马骡之类,
可以说对众生大有益处……”
而西藏汽车史真正的迁移转变涌如今1950年代,随着康藏、青藏公路的建筑,大量的汽车涌入西藏,个中既有解放军的官方军用车,也有各大世家贵族购买的私人汽车,同时宫廷的专用车辆也涌如今西藏的道路上。
康藏青藏公路贯通庆典
(1954年,来源网络)
班禅大师和陈毅副总理在校阅阅兵车上
(1956年,来源网络)
擦绒家的吉普车
(1956年,擦绒·顿堆朗杰摄)
宫廷专用车
车型为苏联产的吉斯110(ZIS-110)
(1958年,车仁·晋美松赞摄)
作为西藏当代画家俊彦的安多·强巴(ཨ་མདོ་བྱམས་པ།),他在1950年代的作品中也能创造的汽车的影子;在名为《布达拉宫》的作品中,宫殿前方的林荫路下,既有传统的马匹出行,也有当代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在画面左下角,一辆汽车在缓缓行进……
布达拉宫
(1950年代,安多·强巴绘)
汽车
(1950年代,《布达拉宫》局部)
而藏人对付汽车的态度也是十分有趣,在二十世纪初期面对汽车,藏人更多的是充满了好奇与迷惑,而引擎的轰鸣声使他们充满了惊惧,但是在1950年代随着汽车的遍及,更多的藏人对付汽车的态度则是“见怪不怪”。
安多牧民围不雅观哈里森·福尔曼的汽车
(1930年代,来源网络)
私人轿车与摩托车
(1956年,叶华摄)
私人汽车
(1950年代,来源网络)
有些人乃至能够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搭乘汽车,嘎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西次仁在1956年底便遇上了一次汽车旅行,他和布达拉宫庭舞团成员搭乘军车前往后藏地区欢迎宫廷回藏,在江孜白居寺和日喀则宗堡参加了1957年宫廷新年庆典上的雅乐舞蹈。
拉萨八廓街里的卡车
(1956年,来源网络)
宫廷轿夫和不远处的卡车
古典与当代同框的瞬间
(1958年,车仁·晋美松赞摄)
1960年代至1980年代藏区的汽车贼因此俄产轿车和国产轿车为主,在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汽车在西藏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交通工具,传统的牦牛及马匹运输正式步入历史的凡尘。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前的俄式轿车
(1950—1960年代,来源网络)
八廓街里的北京牌轿车
(1980年代,来源《LHASA TODAY》)
乘坐公车的拉萨市民
(1980年代,来源《LHAS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