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首届全国教材培植奖评比结果,中国矿业大学于洪珍教授获“全国教材培植前辈个人”称号。
从教60年来,她先后出版教材10部。
她主编的《通信电子电路》入选国家“十二五”方案教材,被全国130多所高校采取。

走进于洪珍教授家里,83岁高龄的她戴着高度近视镜,坐在电脑前备课。
受学校约请,她将为300余名青年西席作一场师德师风专题报告。
讲稿和课件反复修正了十余次,“我却还是不满意”,她微笑着对说,这是传授教化生时养成的习气,总想尽善尽美。

将自己铸成一块熠熠闪光的矿石记中国矿业大年夜学教授于洪珍  第1张

首届全国高校传授教化名师奖、全国2020年精彩传授教化奖得到者……60年扎根三尺讲台,于洪珍始终以大爱育英才,不愧是学生们心中的“大师长西席”。
“耄耋之年,她早已将自己铸成一块熠熠闪光的矿石。
”2020年度精彩传授教化奖颁奖仪式上,于洪珍的颁奖词里这样写道。

“祖国的须要便是我的选择”

经历过旧社会的于洪珍,是新中国第一批五年制的大学生。
“祖国的须要便是我的选择!
”在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的毕业仪式上,毕业留校任教的她,立下了铮铮誓言。

1972年,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为办理学员根本差、根本课西席不敷的问题,学校安排于洪珍给这批学生讲课和辅导。
她二话不说,一个人承担起了学员的初等数学和高档数学等根本课的传授教化任务。

教室建在山坡上,于洪珍住在山下。
为了上课,她每天要在300级石阶上来回走好几趟,对患有严重高血压的她来说,并不轻松。
学生们时常能看到于洪珍走累了,不得不在石阶旁停下来安歇的身影。

几十年里,于洪珍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过“通信电子电路”“信息领悟”“多媒体通信”等20门课。
每一门课的讲授,她都精心设计、反复准备,并总结形成了“十大启示式、创新性传授教化方法”,得到学生喜好的同时,也荣获国家传授教化成果二等奖。

随着年纪的增长,于洪珍把更多的韶光用来编写教材。
“编一本好的教材不随意马虎,但是编好了就能够做事更多的学天生才。
”2005年,她主持和主讲的课程“通信电子电路”获评国家佳构课程,完成了第14次印刷。

《通信电子电路》教材中有一些这样的表述,“下面通过一组实测数据,解释……”“如图所示是我们自主开拓的……”原来,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确保书中每个数据的准确,于洪珍带领团队成员反复做实验验证。
为了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检波电路参数剖析曲线图”,于洪珍用不同的二极管反复实验,才得到满意的数据。
看到,在教材上,这部分内容只有一页纸,并不多。
于洪珍却说,每个数据都要搞准确,尤其是一些范例代表数据,内容再少也马虎不得。

“上讲台,自己得站在知识的最前沿”

1990年除夕,在300米深处采掘事情面,于洪珍和课题组的其他党员同道一起,紧张地进行掌握电机车的测试事情。
1989年,50多岁的于洪珍承担了煤炭部重大科研项目“矿井电机车运输PC掌握信集闭系统”。
为了担保项目质量,于洪珍带着团队在煤矿吃住3个月,天天下井事情。
春节期间,团队成员也没有安歇。
“春节矿井停产,是调度掌握电机车的最佳韶光,共产党员留下来连续干。
”于洪珍说。

大学的传授教化和科研从不是割裂的。
“大学传授教化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做支撑,这种学术功底源于充分的科研实践。
”于洪珍坚持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行业现场创造问题,用最新的科技办理问题,再将科研成果接管到教材中、反哺传授教化。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干系数据,于洪珍对承担的每一个科研项目,都要亲自去现场“蹲点”。
辽宁抚顺,河北开滦,山西大同、晋城,山东兖州、龙口以及河南平顶山,还有江苏、四川等地,大大小小30多个煤矿都曾留下她的足迹。

于洪珍的学生,信电1998级的文晓临记得,大二要上一门新开课程“多媒体打算机技能”。
那时候电脑还是奇异物,上课之前同学们都在议论,这么前沿的课程肯定是由一位年轻老师来教。
预备铃还没响起,走进教室的却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

于洪珍以形式多样的讲解方法来阐释广博精湛的理论知识,很快就将同学们征服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于老师就带领团队将当时国际上前辈的PLC技能运用于煤矿井下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掌握,运用效果让煤矿领导和工人们赞不绝口。

一个当时已经60多岁的老西席,是如何做到紧跟科技前沿的呢?有一年冬天,于洪珍的一位学生用了一年多前的资料作为课程作业参考。
于洪珍抽出中午安歇韶光,到学生宿舍辅导修正。
当她从文件夹里拿出一本材料时,在场的同学都震荡了:那是一个字迹密密麻麻的条记本,300多页记录了每一次多媒体新技能的问世和改造。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做人比做学问更主要,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于洪珍坚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大师长西席”品质和风范影响着学生。

2006年3月初,于洪珍左腿骨折,住进了医院。
学生高莉担心因此会延误博士论文答辩。
当她去医院看望于老师时,于洪珍正伏在床头柜上写写画画。
“原来老师一贯在修正我那近20万字的博士论文。
”高莉回顾往事,热泪盈眶。

出院第二天,于洪珍家客厅里多了一台打算机、一架投影仪、一张桌子,博士生预答辩会就在她家客厅里举行。
预答辩持续了3个多小时,左腿扎着2颗钢钉、依旧裹着纱布的于洪珍半倚在椅子上,仔细地听着,周详的汗珠时时从额头渗出来。

学生下矿演习,于洪珍总是随着一起下井。
有一年寒假,于洪珍去天津审核图纸,因过度疲倦,途中晕倒在地,多颗门牙磕落,流血不止。
手术做了2个小时,缝了13针。
她顾不得休养,就匆匆赶回学校,她要赶在开学前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带学生到煤矿演习。
有一位同学说:“我最怕下井,本来想找情由请假的,但是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服了!”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于洪珍就自主为本科生开设“第二教室”,简言之,“第二教室”便是从科研项目中切下一小块,辅导本科生做,培养学生的自傲心和科研能力。
信息1996级学生王志敏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于洪珍的“第二教室”。
王志敏在于洪珍的悉心辅导下,自主设计了“多媒体视频切换拓展卡”,具备了出色的研发能力。
毕业后,他签约华为公司。
作为本科毕业生的他,事情第一年就以突出的研发古迹被评为华为公司的百名精良职工之一。
“于老师让满是数字和公式的教室,拥有了触及灵魂的力量。
”王志敏说。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7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