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 | 徐悦东
《宋仁宗时期的大人物》,唐博著,广东公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落居》。曾经,他是抗金勇士,致力于收复失落地,有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年夜志。如今,他是山野村落夫,壮志未酬,赋闲在家,调度心态。《清平乐·村落居》描述的是屯子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展现的正是他不得不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清新淡雅。
不过,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北宋皇宫里,有个位阶不高的宫女李氏,在生养儿子之后,非但无法享受三口之家的明日亲之乐,反而只在顺容的位阶上聊度残生,一贯没能与儿子相认,演绎了一出尽人皆知的传说,名曰“狸猫换太子”。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个故事?又是若何传开的?这个故事对付北宋王朝的皇位继续和宫廷秩序究竟产生了若何的影响呢?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还没有儿子。
不过,两个嫔妃刘氏和李氏都靠近临产。她俩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成为皇后,儿子也有可能成为太子。
算了算日子,李氏的预产期更早。
李氏对生活的哀求并不高,只希望孩子安然降生,而刘氏不知足于此。她有个当皇后的梦。可是,一旦李氏生了儿子,自然是宗子,刘氏的皇后梦可能就毁了。为了扫清自己通向皇后宝座的障碍,刘氏决定玩一出狠的。
李氏临蓐,分娩时出血过多,昏了过去。刘氏就跟宦官郭槐同谋,买通接生婆,趁机偷走了刚出世的小皇子,换成了一只扒了皮的狸猫,血淋淋、光溜溜的。
接着,刘氏让宫女寇珠把这个小皇子弄去世。
寇珠心地善良,有心让小皇子活下去。可是,一个姑外家,就生活在宫里,怎么可能把小皇子拉扯大?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小皇子偷偷交给了宦官陈琳。
陈琳也是个年夜大好人,把小皇子装进了提盒里,偷偷带出宫,送到了八贤王的府上,秘密抚养起来,对外就说这是八贤王的儿子。八贤王对这个孩子关爱有加,悉心照顾。
再说李氏这边。
越剧《狸猫换太子》剧照
宋真宗听说李氏分娩,赶紧去看望,掀开抱被,看到了那只扒了皮的狸猫。他以为李氏生了个怪物,非常生气。于是,李氏被打入了冷宫。
就这样,刘氏以为自己再无对手,可以踏踏实实生娃了。过了一段韶光,刘氏临蓐,生了个儿子,毫无悬念地被立为太子。母凭子贵,刘美人也升级为刘皇后,如愿以偿。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坚持太久。六年后,刘皇后生的这个太子短命了。从此往后,刘皇后再没生儿子,宋真宗也再无新的子嗣。
为了皇储的事,宋真宗急得抓耳挠腮。情急之下,把皇兄八贤王的儿子,也便是那位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立为太子。这样,这位小皇子,终于有机会随意出入后宫了。
后来的历史见告我们,老天子没儿子,不得不收宗室王爷的儿子当养子,培养几年后升格为皇太子接班,这种案例在宋朝层出不穷。宋英宗、宋孝宗都是这样上位的。
一个有时的机会,这位太子在冷宫跟李氏见了面。毕竟是亲娘俩,一见面就有天然的母子亲情,两人面带泪痕,得以相认。
这件事传到了刘皇后的耳朵里,激起了她的妒忌心。她立即拷问寇珠。为了免受皮肉之苦,保护太子,寇珠选择自尽,撞墙而去世。可是,刘皇后还是不依不饶,在宋真宗耳边吹风造谣。宋真宗听信谗言,传旨要将冷宫里的李氏赐去世。
小寺人余忠同情李氏的悲惨遭遇,乐意以身相护,给李氏当替去世鬼,帮她逃出监狱。另一寺人秦凤将李氏接出,送往陈州,而自己为了守口如瓶,竟然自焚而去世。
李氏到了陈州,人生地不熟,又没有谋生技能,只能住破窑洞,靠沿街乞讨要饭勉强度日。
她的运气不错,遇上时任陈州知州是包拯,也便是传说中的“包上苍”。包拯得知实情,索性认李氏当妈,以这个名义做掩护,把她带回了都城开封。
眼下,宋真宗已经驾崩。狸猫换出的皇太子做了天子,这便是宋仁宗。借着给皇后祝寿的机会,包拯把双目失落明的李氏带进了后宫,跟当朝天子来了个母子相认。已经做了太后的刘皇后,见阴谋败露,自尽而去世。
包拯成了这桩公案的最大受益者,因功晋升,跻身一线名臣行列。“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最早涌如今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里,后来改编成了不同版本,包括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歌仔戏,并涌如今小说《三侠五义》里。近年来,还曾改编成电视剧,搬上银屏,提升了有名度。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情节弯曲,流传甚广,但很多细节经不起考虑。比如,生个孩子就能掉包,这后宫管理是不是太失落败了?
比如,谁师长西席儿子,就一定能被立为太子吗?立嫡立长的传统并不是历代天子都严格遵照的。
实在,只要负责对照历史文献,就能还底本相。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原形到底是若何的。
刘氏为何要“借腹生子”?
《宋史》对宋仁宗出生的记载简明扼要:“母李宸妃也……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这就意味着,官改动史承认,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妈妈是李氏,而不是刘氏(刘皇后)。刘氏由于膝下无子,就把赵祯拿来当作亲生儿子来养。
宋仁宗
那么,为什么会涌现刘氏抱养李氏之子的事呢?
先说说李氏,也便是《宋史》里提到的李宸妃。
李氏是杭州人。爷爷李延嗣曾任吴越国金华县主簿,父亲李仁德是个平头百姓。显然,李氏的家庭背景很一样平常。对她来说,要想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便是嫁个朱紫。然而,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里,靠婚姻改变命运谈何随意马虎?
于是,她选择进宫,去给嫔妃当侍女。她伺候的工具,便是刘氏。两人是主仆关系。当时,刘氏在宫里的位阶是美人。
北宋的后妃体系,比汉唐时期轻微繁芜点。
皇后等级最高,其次是正一品的五个妃: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正二品有十七个妃: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三品有婕妤,正四品有美人,正五品有秀士。还有没品级的朱紫、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彤霞帔、紫霞帔、侍御八个等级。
这样来看,刘氏这个美人也只是四品。间隔后宫之主的皇后,还有很远很远的路。
景德四年(1007),郭皇后去世。宋真宗想让刘美人取而代之。
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纭,多数人反对。后宫之中,刘美人心坎不安,恐怕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溜走了。可是,她自己最大的软肋,便是出身卑微,且嫁过一次人。如果能生个儿子,就有希望填补这个软肋。这样一来,宋真宗提拔她当皇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京剧《狸猫换太子》剧照
皇储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国本。宋真宗膝下无子,很伤脑筋。谁能帮他办理这个难题,谁就牵住了大宋王朝的牛鼻子。
刘美人运气不好,跟宋真宗拍拖许久,也没怀上龙种。她在琢磨:既然自己弗成,何不借助别人,借腹生子呢?于是,她打起了侍女李氏的主张。
某天,李氏请教刘美人:自己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赤脚神仙下凡,要做自己的儿子。这究竟是个若何的梦呢?
或许,李氏洞察到宋仁宗求子心切,决定赌一把。作为宠妃的侍女,她还是有机会靠近宋真宗的。
这天,宋真宗心情不错,就跟身旁伺候的李氏闲聊起来,听李氏聊起那个奇怪的梦,不由得春心萌动。对付年已不惑、膝下无子的天子来说,李氏说这话,不啻于刺激和勾引。
于是,宋真宗决定,帮助李氏圆梦,当天就临幸了她。
宋真宗多年不育,仅此一次云雨,李氏竟然就有身了。不过,她并没有得到像样的封号。毕竟,宋真宗只是一时兴起,并不真的喜好她。
几个月后,搞不清是谁先动议,总之宋真宗、刘美人、李氏达成了三方口头协议,以借腹生子的办法把孩子生下来,随即过继给刘美人。这大概就算是宋版的“代孕”吧。
大中祥符三年(1010),李氏果真生了个男孩。见借腹生子的目的已经达到,宋真宗赶紧对外宣告,刘娥诞育皇子,晋升为德妃。这个男孩取名赵受益。便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至于李氏,生娃有功,封为崇阳县君。虽然没有品级,但总算结束了侍女的日子,成了天子诸多老婆中的一员。后来,李氏还生了个女儿,因此还先后封为正五品的秀士、正二品的婉仪。可是,这个女儿后来短命了。
一人生娃,百口享福。李氏的父亲李仁德也被赏了个官做。名号叫左班殿直,正九品,属于禁军里的低级军官,俸禄不高,一个月五千文。这个薪水,每天吃饼是足够养活百口的,但要顿顿吃肉,恐怕是捉襟见肘。刘美人和杨淑妃关系不错,襁褓中的赵受益就被送到杨淑妃的宫里,代为养育。
生娃有功,让刘美人的底气更足。两年后,也便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刘美人正式被册封为皇后。
这个当上皇后的刘美人,便是宋仁宗初期临朝听政的太后刘娥。
“狸猫换太子”传说的原形是什么?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病逝。刘娥以皇后之尊和新皇生母的双重资历,登上了太后宝座。由于宋仁宗赵祯年幼,刘太后成了军国大事的实际决策者。
刘娥很想效仿武则天称帝,但她自始至终没法打破儒祖传统不雅观念,不敢做对不起夫君和先帝的事。虽然没能圆天子梦,但刘娥生前,威严浩荡,谁也不敢唐突。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去世。北宋王朝政局突变。有些先前不敢说话的人,开始语出惊人。带头的便是燕王赵元俨。
赵元俨在赵氏皇族里威名远扬,由于在宋太宗的儿子里排行第八,又是宋真宗的弟弟,人称“八贤王”。刘娥当权的十几年里,他一贯装疯卖傻,称病不朝,保护自己,等待机遇。如今,刘娥已去世,他立即进宫给宋仁宗上眼药:“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去世以非命。”
他特殊强调,李氏被虐待而去世,去世于非命。
宋仁宗听罢,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抚养宋仁宗成人的杨太妃(即杨淑妃)见告他:“陛下的亲生母亲确是李宸妃,如今已经不在人间了。”
直到这时,宋仁宗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尽心孝顺的刘太后,竟然不是亲妈。而亲生妈妈李氏,自己竟然从来没有相认过。宋仁宗悲痛欲绝,几天没法上朝,随后下诏自责,并派兵包围刘氏家眷的府邸,派人去李氏灵柩所在的洪福院查看。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李氏去世后,不但没有被虐待,而且高规格下葬。水银包裹,面色如生,脸庞端庄,像刚刚去世一样。原来,刘娥当上皇太后,并没有忘却曾经的侍女李氏。已是婉仪的李氏,被晋升为顺容(仍是正二品)。只不过,刘娥不愿看到母子相认的场面。
由于,宋仁宗一旦知道原形,极有可能大幅提升李顺容的地位,乃至涌现“一个后宫,两个太后”的局势。这不但不利于刘娥独揽朝政,也会造成大臣们的结党和分裂。
为了防止母子相认,刘娥把李氏送到宋真宗的陵寝永定陵守陵。当然,刘娥也没亏待李家,派人访其支属,得知李氏的父亲李仁德已经去世,还有个弟弟李用和在世,靠给去世人穿纸钱混口饭吃,就让李用和“补三班奉职”,相称于从九品的禁军低级军官,吃上了皇粮。
李氏深知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毫无怨言。终其生平,也没有以天子亲妈自居。明道元年(1032),李氏病重,刘娥不但派御医医治,还宣告将其册封为宸妃。遗憾的是,高水平医治和晋升册封,都没能挽回李氏的性命。册封当日,李氏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刘娥本打算按照低级别嫔妃身份,把李氏草草安葬得了。可是,宰相吕夷简进言:“太后您要不考虑刘氏家族的未来,就当我没说,您假如想让刘家往后连续荣华富贵,李氏就该当厚葬。”
刘娥一琢磨也对。自己已经六十四岁了,来日无多。宋仁宗知道原形是迟早的事。还是生前积点德吧。
她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让李氏穿上皇后的衣服,按照一品礼节,在洪福院装殓,把水银注意灌输棺材。
《大宋宫词》的刘娥剧照
历史证明,这些做法不仅让吕夷简飞黄腾达,也救了刘氏一家。
宋仁宗获悉这统统后,将刘娥葬于宋真宗的永定陵,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这也是个打破老例的做法。以往皇后的谥号都是两个字,但刘娥由于临朝称制,谥号增加到四个字。
李氏也被尊为“章懿”皇后,陪葬宋真宗的永定陵。李氏生前没有看到的光彩,在去世后都被亲生儿子实现了。
李氏的弟弟李用和,稀里糊涂地成了国舅,被越级提拔为二品的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宋仁宗乃至把女儿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亲上加亲,便是为了补偿生母,让李家的日子过得好些。
福康公主嫁给了自己的表叔,这桩婚姻看起来怪怪的,经营起来也不美好,亏大了。
至此,宋仁宗的出生大白于天下。仁宗认母的故事也成了轰动朝野的大事。宋仁宗不肯望全国老百姓都来谈论他的八卦,传旨不准议论刘娥临朝期间的往事。
越是不许可议论,民间越会议论,久而久之就越传越邪乎,越传越离谱。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明代的《金丸记》,特殊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让人们彷佛忘怀了历史,只记得传奇。
关于“狸猫换太子”的真实历史,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离奇、血腥。它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求子欲、两个年轻女子的升职欲,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的一幕人生大戏。
吕夷简在这场大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建议,让刘氏家族免去了一场灭顶之灾,也让刘太后以从善如流的好形象载入史册。
仁宗认母发生之时,包拯无官一身轻,专心在家奉养年迈的父母,不可能参与这些政治事宜。
可以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历史原型,但情节几近虚构。至于李顺容,对亲生儿子不能相认,默默走完了物质富余、精神空虚的生平。幸运的是,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非但保全了自己,还保住了儿子。这或许也算是她对大宋王朝的一点贡献吧。
原作者 | 唐博
摘编 | 徐悦东
编辑 | 张进
导语校正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