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年夜大好人。”这几句大家熟习的话,是巴金师长西席在他的侄儿李致11岁时为他写下的。如今,耄耋之年的作家、出版家李致在谈到这四句话时说:“这几句话的核心意思,便是‘讲真话,做年夜大好人’,这是巴老生平的写照,也是我个人生平的追求。”
近日,笔者专访李致,听他娓娓道来李氏家风故事。
世守书喷鼻香的李氏家族
李致住在成都邑一栋普通的居民公寓中。这位担当过四川公民出版社总编辑、四川省委宣扬部副部长、四川省文联主席的老人,思路敏捷,声音洪亮,措辞朴实又乐不雅观风趣,在与他交谈时,常常会忘却他已是91岁高龄。历经沧桑,他的眼里依然有着孩童般的天真与激情亲切。
在与笔者的互换中,李致首先回顾起李氏家族自东向西的迁徙史。李氏祖籍浙江嘉兴,先祖李文熙在清嘉庆年间入川,先后任射洪县巡检、屏山县巡检等职。李致说:“李氏家族迁徙至四川已有200年。我的曾祖父李镛定下了‘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守书喷鼻香’16个字,作为后代取名的依据。这16字所通报的精神,李家世代遵守,‘勤修德业、世守书喷鼻香’可以视为李家家风。”
李氏家族中,不少人都埋首书斋,从事笔墨事情。巴金(李尧棠)是著名作家、编辑家,巴金的二哥李尧林是教诲家兼翻译家,巴金的弟弟李采臣是出版家,李济生是编辑家,巴金的女儿李小林是《收成》杂志主编,儿子李晓棠则是作家。李致也是一位作家、出版家,他的一子一女虽然选择了工科专业,但对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儿子李斧还以李治墨为笔名出版了《巴金家族史考略》一书。
巴金对李致影响至深
李致的父亲李尧枚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共有兄弟姊妹9人。大哥李尧枚因与三弟李尧林、四弟李尧棠(巴金)年事较靠近,以是关系更为密切。巴金曾说:“我们三兄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乐意多为别人着想,做出自己的奉献。”李尧枚为人宽厚,家中亲友发生抵牾,都乐意请他调度。他不幸早逝后,三弟李尧林挑起了百口的重担,为了担负一大家人的生活用度,自己一贯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尧林因病去世后,巴金自1942年开始担负李致一家的生活用度,并帮助李致与李致的四姐读书。巴金十分关心李致的发展,常与李致谈心,并寄送大量书本,故而在为人处世上,李致受巴金影响最深。
对付巴金“讲真话”的告诫,李致有自己的理解:“真话不即是真理,但只有讲真话的人才能追求到真理,讲假话的人永久与真理绝缘。”在对子弟的教诲中,李致也强调老实的品质。他说:“我的外孙小时候都知道,如果犯了缺点,只要老实面对,就可以减免处罚。”
李致向笔者回顾,巴金非常自律,时时自我反省。他曾负责地对李致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学事情者,读者是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养活了我。读者给我的名誉太多,受之有愧。我要以实际行动做到言行同等,一不自私,二不爱钱,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基于这个考虑,巴金不附和规复故居,不愿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也不肯单独出版个人日记。
在李致家中,笔者看到一幅字:“人各有志,最要紧的是做人。”这是1997年李致去杭州看望巴金时,巴老给李致的一句赠言。李致请人书写装裱后,将这句赠言挂在书房,以便时时提醒和鞭策自己。
李致是巴金的心腹
巴金对李致影响深刻,李致也是巴金思想上的心腹。巴金生平中写给李致的信多达300余封,现在仍存200余封。两人见面“相互抢着说话”,常常匆匆膝长谈至深夜。在那么多晚辈中,为何李致较受巴老“偏爱”?李致对笔者说:“大概是由于我与巴金的代价不雅观同等,比较能够理解巴金。在巴金晚年的家书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点。”巴金乃至想约请李致成为他的编辑助手,但因李致事情太忙而作罢。李致著有多部关于巴金的传记作品,如《巴金教我做人》《四爸巴金》《我与巴金》等。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巴金的这句话让李致深感认同。李致说:“巴金事情一向负责,这一点得到过鲁迅师长西席的充分肯定。他生平都在创作,及至晚年,他身患帕金森氏症,几次骨折,仍旧一边与疾病斗争,一边写作。”李致曾劝晚年的巴金不要事情如此冒死,应把康健放在第一位,只要健在,便是对读者的鼓舞。巴金说:“如果不事情,生命就没故意义。”当时在四川公民出版社事情的李致,陆续为晚年的巴金整理出版了《巴金近作》《巴金选集(十卷本)》等著作。李致回顾,巴金对物质生活哀求不高,常将稿酬用于慈善捐款,还将个人的大量藏书捐给国家图书馆。
笔者采访李致时,李致的女儿也在一旁,她说:“我们的四爷爷巴金非常诚挚,非常有爱心,特殊乐意帮助别人,我们都是他这些主见的崇奉者、跟随者,也一贯在努力践行。”(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