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净利增亏
荣昌生物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业务收入约为7.42亿元,同比增长75.59%;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7.8亿元,去年同期为-7.03亿元。资料显示,荣昌生物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自成立以来一贯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领悟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
荣昌生物核心产品系泰它西普,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环球首款、同类创始(first-inclass)的注射用重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增殖勾引配体(APRIL)双靶点的新型领悟蛋白产品。此外,公司拥有海内首款自主研发的ADC创新药、首款获美国FDA打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针对具有大量未被知足医疗需求的常见癌症。
虽然上半年营收大幅增长,但荣昌生物报告期内净利进一步增亏,紧张是由于期间用度较高。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用度为8.06亿元,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49.18%。荣昌生物表示,研发用度增长紧张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研产品管线,快速推进现有临床项目的开展所致。
此外,报告期内,荣昌生物发卖用度为3.9亿元,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11.28%。对付发卖用度增长的缘故原由,荣昌生物提到,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准入医院数量及覆盖药房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司商业化团队一线发卖职员扩充以及商业化推广力度加大导致发卖用度相应增长。
把韶光拉长来看,荣昌生物曾于2021年实现盈利,2021年,公司实现业务收入约为14.26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2.76亿元。不过2022年,荣昌生物再度陷入亏损,且在2023年亏损进一步加剧。
资产负债率攀升
荣昌生物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到53.7%,而在一年以前,这一数据还是26.34%,涌现急剧攀升。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荣昌生物货币资金余额为6.76亿元,去年同期为12.64亿元,同比低落46.52%,2022年上半年末为26.6亿元,近年来呈连忙下滑趋势。
这一情形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现金流情形极为关心。今年7月,荣昌生物在电话会上表示,公司在资金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公司账上有一定的现金储备;公司商业化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且公司拥有充足的银行授信。此外,荣昌生物潜在的国际互助也有可能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后续还可以通过成本市场融资。
货币资金低落的同时,荣昌生物负债大幅增加,上半年末,公司负债为30.9亿元,个中短期借款9.3亿元,长期借款13.42亿元。去年同期,公司负债为15.36亿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分别为1185万元、5.31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亿元。荣昌生物表示,公司营运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若公司未来营运资金不敷以覆盖所需开支,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若公司无法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取得盈利或张罗到足够资金以坚持营运支出,公司将被迫推迟、减少或取消研发项目,影响在研药品的商业化进度,从而对公司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及经营古迹造成不利影响。
科方得智库研究卖力人张新原表示,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风险大,须要经由多阶段的研发和临床试验。这不仅花费了大量的韶光和精力,还会给企业带来高昂的本钱压力。因而,创新药企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撑,用于研发、临床试验、审批、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
荣昌生物正方案定增募资。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19.53亿元,全部投向新药研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荣昌生物原操持的召募资金总额为不超过25.5亿元,于今年7月进行调减,调减近6亿元。
相对发行价跌逾四成
在二级市场上,荣昌生物在6月尾涌现急跌,截至目前股价已破发。
东方财富显示,6月27日—7月10日10个交易白天,荣昌生物区间累计跌幅为45.85%,涌现连忙下跌。6月27日至今,荣昌生物区间累计跌幅为43.28%,同期大盘累计下跌3.13%,跑输大盘。截至8月16日收盘,荣昌生物报26.97元/股,与2023年2月历史高点比较,更是跌逾七成。
值得一提的是,荣昌生物股价已涌现破发。公司发行价格为48元/股,目前相对付发行价下跌43.81%。
泰它西普是荣昌生物外洋BD的核心资产,多项适应症进入外洋关键临床,市场对其出海前景也一贯寄予厚望,但迟迟没有传出好。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表示,创新药出海可能面临很多困难,如出海机遇选择、出海的详细市场、出海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外洋临床试验、外洋药品报告审批、国际化经营管理、国际市场竞争、质量本钱掌握、技能保密管理、政策法律风险等。
荣昌生物在今年7月的电话会上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泰它西普对外授权,但由于泰它西普适应症较多,给互助会谈带来一定难度,公司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BD策略,推进项目达成。
在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看来,单一的本土市场很难知足国产药企商业化的需求,外洋市场的扩大更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壮大企业实力。
针对公司干系问题,北京商报向荣昌生物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未收到公司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