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师长西席的《七子之歌-台湾》里写到:“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这里的台湾的“群弟”,琉球。琉球,是一个被历史淹没了的国度;琉球,是一群站在历史之中的岛屿;琉球,是解开一串政治原形的关键词。
琉球位于太平洋以西,介于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最初琉球国的边陲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琉球列岛与我国的闽浙隔海相望,自隋后,与中国的交往散见各种文献。12世纪建国,14世纪与中国正式建交,成为古代东亚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的主要成员,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临近国家的贸易枢杻。然而,古琉球在100多年前被崛起的日本侵略后,先设置“琉球藩”,后设置为“冲绳县”,历史上的琉球国就此消逝。1945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使得原来在二战后就可以得到主权的琉球国,《波茨坦公告》的模棱两可约定中,琉球国的权属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难题。
但,历史已然记住琉球国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藩属于中国,这个曾没有系统笔墨的国度,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开始大量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方块字、带有福州腔的官话,乃至国土上建筑的一砖一瓦。
是琉球还是冲绳,历史说
琉球国与中国的正式建交是1372年,即明朝成立刚刚成立的第五个年头,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国国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当时,琉球列岛上属于“三国”并立的时期,即北山、中山、南山。1383年,北山王和山南王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揭开了一段长达500多年的中琉交好的历史。
朝贡与册封是中琉关系中最为主要的互换办法,仅明朝,中国政府对琉球国王的册封就有20多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300余次,并且这些大多都有详细的使事记录,无疑都是研究琉球历史和中琉关系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献上记载的是不可能被抹去的真实。在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坐落着一座见证中琉历史的馆舍——“琉球馆”。琉球是为接待琉球国使节而建立的馆舍,别号“柔远驿”。福州的琉球馆始建于明朝的成化八年(1472),重修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卖力接待琉球国来中国的进贡使和琉球来中国的留学生,对中琉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起到了主要的浸染。
在本日的冲绳“县立博物馆”中,有一口铸造于1458年的“万国津梁钟”,也是中琉关系的见证物。这口原来悬挂在琉球王国首里城正殿门前的大钟上这样铭刻着:“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异产珍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仁风”。“万国津梁”展示出琉球国人的抱负与自满,在实施海禁制度的明代,琉球却承担起中国沟通外洋的主要任务,《明史》中记载的琉球朝贡次数险些是其他各国的总和。依赖着政治优惠,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琉球成为东亚各国贸易的中转中央,依赖转口贸易茂盛了起来,成为名符实在的“万国津梁,东南亚地区十分主要的贸易岛屿。
万国津梁钟铸造于公元1458年,铸有汉字,本悬挂于琉球国首里城的正殿内。
正是琉球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以及它分外的地理位置,1609年,琉球国被位于日本九州最南部的萨摩藩侵略,失落去奄美群岛之领土,日本掌握了琉球列岛的北部,琉球国开始向中日两国同时朝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太平洋中的计策地位,为此,日本进一步地入侵,于1871年先逼迫“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使琉球成为日本的令制国。而后,在1872年日本宣告琉球群岛这天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告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盘踞琉球。1875年7月24日,在日本的逼迫下,琉球国停滞向中国朝贡,明治政府叮嘱消磨内务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强制琉球国王停滞向清朝朝贡礼仪,断绝与清朝的外交关系,从此琉球国成为日本的傀儡国,开始利用日本年号,同时也结束了琉球国与中国长达500多年的朝贡关系。而到了1879年3月30日,日本又再一次用武力吞并琉球国,日本将末了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和他的儿子尚典移居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这个名词就埋没在现实的历史,琉球国灭亡。
琉球国王尚敬为遣使进贡事表文(乾隆11年)-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日本对琉球国的强行侵略,曾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琉球公民也曾用各种办法进行过反抗,但都失落败了。琉球国灭亡之后,许多不满日本统治的琉球人都流亡中国,个中有不少居住在位于福州台江的琉球馆附近。1945年,日本败北屈膝降服佩服后,琉球本已分开日本回归自主。1971年中美建交前夕,由于担心其军事基地无处立足,美国遂将琉球的行政管理权(并非主权)交给日本。1971年,因无力推翻美国的决定,数万琉球人集聚中央广场号哭,起誓要赶走日本侵略者。几十年来,他们从未停滞过争取独立的斗争。2006年3月,琉球全民公投,75%民众投票哀求独立,规复与中国的自由往来;25%日裔移民,虽不哀求独立,却也附和自治。
钓鱼岛,带你去琉球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能属于天下一流,个中福建的先民更是领军人物,不论是福州的马尾还是漳州的月港。先人们漂洋过海,通过惊涛骇浪,在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的航海履历,并凝集成册,用默默的笔墨向众人诉说历史的原形。从明代而起,当然这刚好也是全体天下的航海大时期的背景下,中国开始涌现了大量的航海通书,如《罗经针簿》《渡海方程》《四海指南》《航海全书》等,但这些都是舟子相传的秘本,藏书家鲜少著录这些书,以是传承下来的不多,存世的也十分名贵。在英国牛津大学的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中,藏有两本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这两本宝贵的旧抄本大约是由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带回欧洲的,末了于1639年由劳德大主教(Arch.Laud)收购后而捐赠给图书馆的。
图片来自网络,此书藏于牛津大学
这两本书都详细地记载着来回中国琉球之间的航海路线,我们创造,没有钓鱼岛或钓鱼屿这个太平洋中的岛屿,中国先民们在前往琉球的航程中就会十分迷茫,在古代大海的航行中,岛屿是人们辨明方向最为主要的参照物,而钓鱼岛是无疑是福建前往琉球的“航标”。
《顺风相送》中是这样记载的:“太武(今金门岛)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鸟坵。用甲寅并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头(指台湾南部的琉球仔,也称小琉球)。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熏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熏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熏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从这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理解到,福建往琉球的途中是经由台湾、钓鱼屿(今钓鱼岛)。而从琉球回福建的回针为:“港口用坤申一更半平古巴山是麻山。用辛酉四更半,用辰戌十二更、单乾四更、单辛五更、辛酉十六更认是东山路,望下势便是南犯,坤未三更半台山,三更是鸟麻山,坤针见官塘。五更平官塘,取定海千户所前抛为妙。”
图片来自网络,示意以增加理解。
《指南正法》中关于前往琉球的针路,始发港便直接定为了福州,从福州长乐梅花港开船,即“梅花开舡(同船),用乙辰七更取圭龙长。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屿。单卯六更取钓鱼台北边过。用单卯四更取黄尾屿北边。单卯十更取枯美山。看风沉南北用甲寅,临时机变。用乙卯七更取马齿北边过。用单卯寅取濠灞港,即琉球也。”从琉球回福州针路为:“琉球开舡,用单申一更取包而是麻山。用辛酉取枯美山。用辛酉四更,又用辛戌十五更、单酉十九更,又用辛酉十五更取南杞山。坤未三更取台山。用坤未三更取霜山。用单坤取官塘,收入定海千户所。”
在中琉500多年的往来风浪中,钓鱼岛见证着这段琉球国在中国的支持下,琉球公民周旋于茫茫大洋,往来贸易于东南亚国度,乃至更远的欧洲,他们创造财富,学习文化,逐步壮大的历史。
久米村落里吃“瓮菜”
在冲绳首府那霸市,有一座向市民开放的中国式园林公园——福州园,溜达公园,倚着小桥不雅观流水,靠着“两塔”看“三山”,你会产生时空错觉,以为来到了福州。是的,这个占地8500平方米的“福州园”确实原汁原味,1992年,为了紀念中国福州市与那霸市结为友好城市10周年,由那霸市政府投资9亿日元而建筑的中国式庭园。公园不仅以福州的“三山两塔一江”为基调,利用中国传统园林小中见大的景不雅观布局和艺术构图建成,乃至建筑材料也是利用福州当地的材料,可以说,有着浓浓的“福州味”。
看,这像福州的白塔还是乌塔?
走出公园,你踏上街区,就可以感想熏染到满眼的熟习,不论是那古老的建筑,亦或当地居民所散发出人情,这里满满地中国味,如果仔细听听,大概还有一两句熟习的发音,福州人的你大概有种听到乡音的觉得。是的,这不是错觉,你听到确实便是闽语乡音。汉语在琉球广泛盛行,琉球方言中至今仍有许多与福建方言发音相同,如吃饱了、阿妈、喷鼻香片、龙眼、大碗、斗鸡、斗牛、桔饼、猫、猪、南瓜、丝面、瓮菜等词汇,借用的是福建方言的词汇。琉球至今还流传着几百年前琉球国的宫廷乐曲:《纱窗外》,几百年来原汁原味,从未改变,不是用日语,而是用很纯洁的普通话唱——明朝普通话!
中国的文化在琉球深深地扎下了根,数百年过去,古老文化的气息依然清新。
洪武二十五年(1392),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到了琉球后都受到重用,“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管,为指南之备”。他们为琉球的航海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引入了大量福建的文学、艺术、建筑、陶瓷、染织等文明成果,使得琉球“风尚淳美”,“民物皆易,而为衣冠礼义之乡”。
中国的文化对古琉球国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个中以福建文化对琉球的影响最大。除了政治需求,琉球国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的需求也是很大。每当琉球国的国王嗣立,他们都会向中国请命册封,没有中国政府的册封认可,国王的继任就无法被视为正统。为此,明清两朝大多应其要求,并叮嘱消磨大型使团,在福建造船起航,远涉重洋,行册封之礼。大型的册封使团是中国文化在琉球上传播的路子之一。册封使团设正副使,随行者除了政府所规定的各种官员、兵丁、水手外,还有册封使挑选的“从客”,包括各个行业,如:文人墨客、琴师画匠、高僧、工匠、艺人等。由于福州是中国与琉球往来的唯一口岸,使团的各种随员自然以福建籍贯的职员为主,这些福建籍随行的“从客”到达琉球后,无疑对在琉球传播福建文化产生浸染。
首里城是位于琉球群岛的琉球岛南部首里市以东一座琉球式城堡,建造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从15世纪至19世纪,首里城是琉球国的都城所在地和王宫,是琉球王国的政治和权力的中央。图为正殿,是琉球国王办理公事和举行主要仪式的场所,也是琉球王国最大的木构造建筑物,糅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形态宏伟,色彩鲜艳。主殿有三层,宽29米,进深17米,高约16米,十一间七进,前面有五间一进的抱厦,重檐歇山顶中心为唐破风。正殿双层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极其相似,只是规模小一些。)
琉球叮嘱消磨来华的入贡使团、留学职员也是中国文化传播者。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互换,自明起,琉球就以各种名义叮嘱消磨使团来朝,如进贡、谢恩、请封、迎封、上书、报倭警、送留学生、送漂民等,每每“一岁数至”。琉球的入贡使团常日有百余人乃至数百人组成,抵达福州后,先住一小段韶光,而后在福建的地方官的安排下,正副使节及随员北上进京,这个人员的数量不过一二十人,而别的的便留在驿馆——柔远驿,期待使节的南归,而后便一同搭船返国。而这些留居的职员,在漫长的等待期间,或从事贸易或学习各种技艺,对闽人的礼仪习尚耳濡目染,并将这些习俗带回琉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琉球中山王察度从子“日孜每、阔八马、寨官子仁悦慈入国学读书”,琉球“国人入监求学,自此而始。”一些留学生在福州长期生活后,也把福建的民间习俗带回琉球。为此,琉球国传统的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祭灶等节日的礼仪大多与福建的相仿。历史上,琉球先后向中国叮嘱消磨了二十多批次史乘称为“官生”的留学生,其余还有一部分人在福州的琉球会馆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被称为“勤学人”,学习的期限和方法都比较灵巧,也比较有成效,所学的内容十分广泛,紧张有天文地理、制茶、制瓷、制糖、纺织、冶金、农作物栽培、制墨、医术、音乐、戏曲、法律等。其余飘风难民、海上贸易的私商等也是传播福建文化的媒介。不少琉球衣饰模样形状也仿制福建。除了文化技艺影响琉球,在社会习俗、办法等方面,福建对琉球的影响也是很大。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因此福州菜系为主的,为此,福州的烹饪技能盛行于琉球宫廷和上流社会。琉球民间的桔饼、黄米糕、千重糕、山东粉等食品及芽菜炒豆腐等菜肴也与福州地区百姓家的作法一样。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琯后街的琉球馆:柔远驿
琉球国灭国之后,仍有琉球人来闽学习。《福州市志》的记载,琉球人东恩纳宽量于光绪三年(1877),上地完文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先后在福州分别向刘良兴(音译)、周子和学武,回日本后各自创日本刚柔流和上地流空手道,而今日本的柔道与空手道流传到天下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3月30日,日本冲绳上地流空手道协会长上地完英和北美洲上地流空手道协会周志玛存会长率领的26人的代表团到福州的闽侯南屿寻根访祖,确认周子和是他们空手道的开山祖师。
不一样的时空,一样的神鬼
古代航海因存在着各种风险,在出海之前必须先行敬拜,以求得到神灵的护佑。福州陈文龙尚书庙和马尾闽安镇的海滨怡山院妈祖宫是中琉两国行船前必先拜祭的神灵。
南宋莆田陈文龙与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时期人,都是南宋后期的状元、丞相,他们的出身、仕途、遭遇险些相同,末了又同样为国殉职,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命中书省派员随处所访求应祀的神祇,“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到祭。”陈文龙从当时起便成为护佑一方的神灵。琉球与中国隔着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凡“册封使团”出发前必定先到“旨奉祀典”的陈文龙庙敬拜之后动身,或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团安然来回于中琉之间。陈文龙“神灵显赫”,都能尽到“任务”,每次都使使团安然,很受皇朝讴歌,以是,皇朝就对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明代崇祯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三次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和加封“镇海王”,皇朝通过对陈文龙的敕封,以求使团永久受到陈文龙的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河清海晏的情形下保护册封使团安然来回于中琉之间。
(图为位于高下杭三通桥旁陈文龙尚书庙,陈文龙是明朝诏封福州府城隍。)
福州与闽安镇与琉球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闽安镇五虎门是琉球国贡船、商船航行抵达中国的首站口岸,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喷鼻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海船,都是在闽安镇海关登岸。在1372至1879年间500余年历史中,闽安镇成为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前哨的见证,也是中国与琉球公民文化互换和海上贸易的见证。凡中国与琉球国的互派青鸟使、往来职员及留学生都经闽安镇港转道;琉球等国进贡船经闽安镇海关考验封舱后,护送驶入福州内港河口,贮存在进贡厂,择期取道进京。闽安镇的海滨怡山院(妈祖宫),明清两代从福州驶往琉球国的册封使船及琉球国贡商船不无都停泊此江边,上岸敬拜妈祖后开航,至今石碑尚存,碑文载有“新建天后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于宫篆”等字样,无疑是研究福州与琉球主要关系的见证。
福建福州马尾闽安迥龙桥
明初朝廷所赐三十六姓及随后陆续入籍琉球的多是古闽安镇与福州河口周边的人,清朝出使琉球国使节也多为福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奉命琉球国正使的齐鲲是福州仓山区齐安村落人;道光十八年(1838),出使琉球国的状元林鸿年是福州鼓楼区人。嘉庆年间,闽安水师左营都司陈瑞芳领兵百名护送册封使赴琉球国途中殉职,受到琉球王与清嘉庆帝赠银抚恤。琉球国一些贡船商船渔船因遭风浪侵袭,就在闽安镇港口避风。
据载,福建地区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福州地区的长安山白泉庵、高盖山、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落、连江镇海镇都有明清两代的琉球墓。位于福建师范大学长安山后白泉庵的琉球墓园(福州长安山公园旁),是明清时期福州地方政府专门为客去世福州的琉球人开辟的官方墓群,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10座琉球墓,墓主的身份,有琉球国的王府财政官,有身份低微的进贡船水手,有担当朝贡翻译业务的通事,也有前来中国学习医道的青青子衿。其余,最大规模的还算是福州古闽安镇西码山麓的琉球墓群,规模十分弘大、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琉球墓群,埋葬了263位从琉球来福州的海上罹难与病故的官员、船员、贩子。散落在福建各地的琉球墓园,是全国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历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历史古迹。福州的琉球墓便是福州和冲绳公民的友情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的见证。2000年,冲绳县十三人前来闽安参访,称先人是福州闽安镇人,他们在闽安协台衙门与琉球墓各捧了一把土用布包好带回日本纪念。
琉球墓群,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长安山。
背景资料:久米村落的居民是来自中国福建的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闽人三十六姓是对明朝搬家琉球的福建人三十六姓的总称。1981年5月那霸与福州成为友好城市,1991年那霸建市70周年,也是与福州缔结友好城市1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那霸市政府于1992年9月建筑完成了“福州园”,将福州代表性风景融入园中,成为当地一景。